《勢名小解:如封似閉及六封四閉》

  「如封似閉」是楊氏太極拳招法之一,常接於搬攔捶後,亦是由陳氏太極拳「六封四閉」一招演化而來。不過由於音同字異加上運用之差異,而使今人誤認為截然不同兩招。

  惟「六封四閉」本身,亦從他方借用,本非拳術名詞,而係槍法。戚繼光《紀效新書.卷十.長兵短用說篇》有「四封四閉」之說:「五合先有四封四閉,後有死中反活,無中生有,迎封接閃賺,是花槍名曰撥草尋蛇。」(在這裡順便一下,所謂楊氏六合大槍之「六合」,與什麼「天地四方為六合」或是「內外三合」無涉,六合槍純粹指「六段」槍法的意思。)另於《紀效新書.卷十.長兵短用說篇》「伏虎勢」即言「伏虎勢乃六封槍法…」等語。

吳殳《手臂錄.卷一.馬家槍二十四勢》中「伏虎勢」即註解:「古訣云:『乃六封槍法。斜倒硬上如風,退閃提攔纏捉,他如壓卵又朝天,鐵掃迎封接靠。』 退閃以敵言。六封者左右之上中下,皆無空也。」又於《手臂錄.卷二.革法》中記載如下:

  • 封:少林僧洪轉曰:我立中四平持槍,腕前陽後陰。彼槍圈裏扎來,我前腕向前一覆,後腕向後一仰,槍項於彼前手外六寸封下也。封後,即可扎其虎口。 滄塵子曰:拏即封之用於高來槍者也。轉公語甚詳。故取用之。觀此知少林非不知槍意,但不知於此下萬苦練習之工,便是不知槍耳。封下槍,身纔直,不可向右,亦不可用力。
  • 閉:洪轉曰:中四平持槍,腕前陽後陰。彼槍圈外扎來,我前腕向後一覆,後腕向後一仰。槍項於彼前手外六寸閉下也。即可扎之。 滄塵子曰:攔即閉之用於圈外低來槍者也。我身全在圈外,極要防守,閉時大須用力,又蹲坐以助其力。彼槍死於地,抽不去,方是練法。閉滿時,槍尖開於身後三尺也。練閉,二足用於圈裏來槍,即是大捲,出其意外,其槍飛去至橫,大敗矣。練時,封下即於左邊向上圈起,閉下即於右邊向上圈起,作望月形。使手法圓熟,日後破槍,百倍得力。動手必要陰陽互轉,轉得圓熟,百巧皆從此出。雙頭槍,極難革,只以封閉革之。能革雙頭槍,封、閉方小成也。豁裏透子午槍,足略蹲坐,以封、閉革之,乃為正理。少林於封、閉無工,故用他法,可笑也。即扎法,亦帶封、閉,則直力中有横力。凡重輪形、偃月形、纖月形、玉玦形等法,皆於此中分出。或多分,或半分,或少分,而為之也。封、閉手熟,諸法說破即能用;不熟,說會亦無用。天下事皆有總頭,有先務,豈法法而練之哉!初學時,欲重實作,卵形漸練漸收作圓形,至精至熟,圓大如錢,則能用迎槍。槍技終矣!
  • 擄:用提於下部槍自圈外來者也。比提多腰腿向前一擺,亦死其槍於右,身在槍左,雖死槍,亦不容其在槍左,恐有變也。擄後,散起發扎,即「白蛇登樹」也。 滄塵子曰:古法「擄」含於「提」中,不自立名,故但曰:封、閉、提、拏。來槍「前、後」皆有「上、中、下」,共六槍,而革法只有四。古人之意,深矣!

  由此可知,「六封四閉」者,乃指革法四招:封、閉、提[1]、拏[2]等四法,可用於革開六路來槍(分左右 次分上中下),故曰:「六封四閉」。其用於拳,即同槍法封閉之意,為革開對方來擊之手法,聊以備查。

 

[1] 吳殳《手臂錄.卷二.革法》:「提 即閉之前手低、後手高者也。用於圈裡,扎下部槍,在彼前手外尺半,開其槍於右也。即可還扎下部。革法,槍根忌高而提之。槍根直過頭。 眞如曰:長竿雖利,提、擊(拏)可降。蓋謂用於滴水者也。提、拏者,提而又拏,再提再拏,進後𨀴步,即「海馬奔潮」也。」

[2] 吳殳《手臂錄.卷二.革法》:「拏:即封之用於高來槍者也。 滄塵子曰:封、閉、提、拏,古人立此四法,非獨攝盡諸法,亦欲人知上下來槍皆同於無,而專注力於中平之封閉也。洪轉補之以「擄」,而又加「攔、還、纏」,以為八槍母。夫「擄」即「提」之次身,「攔」即「閉」之次身,何以亦尊之為母!「纏」即封、閉之耳孫,「還」則小小一法,何以稱之為母。總由少林之槍,知有教學,而不知有習練,故以劉仲、張敖同尊為太上皇也。槍母如此,餘法可知;槍師如此,其徒可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p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