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丘劉勢
    • 口訣版本:《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武備志.陣練制.教藝八》:「丘劉勢左搬右掌,劈來腳入步連心,挪更拳法探馬均,打人一著命盡。」
    • 靜態動作分析:丘劉勢動作與探馬勢幾乎一致,惟探馬勢乃右手高舉,左手護腰,右弓左箭;丘劉勢為左手右舉,右手屈肘於右胸旁略與胸齊,右足在前左足在後,略成拗弓步。
    • 口訣釋義:
      • 丘劉勢:「丘劉」意不可解,經筆者多方探查,仍無所獲,僅確知非人名,應為音轉,不可確知為何詞音轉。丘劉勢動作與與探馬相似,但應為不同動作。據朝鮮崔起南所著《武藝諸譜翻譯續集.拳譜》載:「丘劉即陽懸腳金雞也。」另查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武備門》有「招陽懸腳金雞勢」:「腳用顛番吊脈,手用披砍」,其動作乃手為招陽手,腳為金雞獨立勢。惟並無明說丘劉勢即招陽懸腳金雞勢,疑崔起南所譯《武藝諸譜》作者自行補註說明。另據《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武備門》「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歌」中記有丘劉勢:「立劉勢子把人欺,妙在腳前應。」 此為目前筆者所能查及關於丘劉勢資料。
      • 左搬右掌:「搬」在武術而言,乃搬移對方肢體(手足肩胯等),用以防禦對方攻擊或是使對方處於我方易於攻擊之情境中。右掌之「掌」乃動作,即指右手轉為掌勢。就整個左搬右掌的動作來說,乃是防禦性動作,左右輪搬將對方拳打腳踢攻勢化消。
      • 劈來腳入步連心:劈來腳易解,即指對方踢來,我即掌劈對方來腳。惟入步連心何解?部份論者將「入步連心」結合後句「挪更拳法探馬均」解為入步朝心口以拳連擊。惟筆者頗不以為然,蓋探馬拳依清末用法來說,的確是雙拳直向連擊的動作,但在明代時,探馬用法仍應以當時所述用法為主,乃劈砍手法,而非直拳連擊。故筆者認為,「入步連心」對應的,並非是「拳」,而是「腳」,「入步連心」乃指進步當心口一踢,此方呼應 《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武備門》「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歌」所述:「立劉勢子把人欺,妙在腳前應」之語,同時方符合後句「探馬均」之意。
      • 挪更拳法探馬均:這一句話的真意,應為由丘劉勢轉為探馬勢,故連心一踢後,此手用披砍攻擊對方。
      • 打人一著命盡:此句易解,即一招讓人斃命,形容此勢威力。
      • 口訣全文釋義:丘劉勢乃是左搬右掌靠胸,化消對方攻擊的勢子。若對方踢來,我用手劈開,隨即進步上前朝對方心口一蹬,復以手披砍對方,一招即要他命。
    • 技擊用義:
      • 對方拳來打我,我即左撥其拳,右掌或劈打或轉撥對方拳打;對方若起腿來踢,我即掌劈對方來腳,瞬速上步,對方左右拳來招打,我雙手分拿開至左右,起腿對心一踢,對方避退不及,中腳摀心時,我跟步上前轉探馬勢劈打,一招即要他命。
      • 在朝鮮勢法中,則是甲方做虛腳懸勢(朝鮮勢法所示動作,實乃進步高踢)踢來,乙方以丘劉勢撥開對方來腳。
  •  

     

  • 下插勢
    • 口訣版本:
      • 《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武備志.陣練制.教藝 八》:「下插勢專降快腿,得進步攪靠無別,鉤腿鎖臂不容離,上驚下取一跌。」
      • 《武備要略.長拳法》:「下插勢耑降快腿,得進步攪靠無疑,勾腿鎖臂不可離,警上跌下君須記。」
    • 靜態動作分析:下插勢靜態動作,乃做左弓右箭,左拳同左足尖方向伸直如往斜下插去,右手似為立掌護左胸前。
    • 口訣釋義:
      • 下插勢專降快腿:此句點明下插勢主要技擊功能,即勊制對方快腿。
      • 得進步攪靠無別:
        • 得進步:其意甚明,即下插勢需進步入身,而非與對方保持一定距離的技術。
        • 攪,即是手或立、或平、或斜快速繞圓的運動。
        • 靠:一般來說,「靠」在武術中是指加速度以或肩或肘或側身或臀等部位撞擊對方的技術,目的使對方跌倒或是撞開對方、破壞平衡,並多少附加傷害。但最後二字「無別」則說明進步攪靠之後,我與對方是緊貼的狀態,所以這邊「靠」不能以武術「靠」法來談,而應單純解釋為「靠近」之「靠」為宜。
        • 綜述:本句口訣說穿僅一字,就是「靠」,即想盡辦法靠近對方,故此下插勢本身並非攻擊動作,而是種入身動作,左手前伸右手護胸的動作僅是為了往前貼近對方的防禦動作,若對方提腳踢來,我後手一攪抱住彼腿;若是對方拳來,我則前手一攪,接鉤腿鎖臂。
      • 鈎腿鎖臂不容離,上驚下取一跌:典型武術動作,即一手彎鉤對方手肘,一手拉對方手腕,我一足以鍬腿 (勾足尖而足跟輕擦地而過)勾住對方腳踝。隨即雙手上下一挫,力挫其肘,對方連忙反應抵抗,我即鍬腿輕勾,雙手轉斜圓運轉,使對方仰面跌去。
      • 口訣全文釋義:下插勢專門勊制快腿,須進步攪靠貼近對方,若對方來手即轉為鉤腿鎖臂,手先挫對方肘節,同時輕勾勾倒對方
    • 技擊用義:
      • 由「進步攪靠」動作,我們可以窺知下插勢所降快腿為何,即降快腿的原因。先說結論,下插勢專降快腿之因,非僅指後手攪抱住對方快腿,亦可藉由進步攪靠後之貼身情況,使對方腿無從發出。因此,整個下插勢靜態動作(弓步前突,左下斜下前插,右手護胸),經過「得進步攪靠無別」變得生動起來,前手下插有兩個用途:一是若對方踢來,我以單手或雙手格擋;二是對方若是直線踢來,我即前手偏開腿擊方向減少傷害,換取入身機會。因此,整個動作可應對方腿擊左右互換(但依照動作僅能應付高於腰部之腿擊)、前後相應(前手格擋,後手攪圈抱腿等),同時頭亦須埋在肩頭裡,避免對方腿擊踢中頭部。若對方手來打或擋,則轉變為鉤腿鎖臂動作,跌仆對方。
      • 另閻德華《少林破壁》中一勢「綑身大纏」用法亦與下插勢相合。 
  •  

  • 埋伏勢
    • 口訣版本:
      • 《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武備志.陣練制.教藝八》:「埋伏勢窩弓待虎,犯圈套寸步難移,就機連發幾腿,他受打必定昏危。」
      • 《武備要略.長拳法》:「埋伏勢窩弓待虎,犯圈套寸步難移,就機發腿啟君知,受踢打立地昏迷。」
    • 靜態動作分析:右腿曲,左腿蹲至略離地並與地齊平,上身向右向後擰轉,眼看後方,右手直出向後,左手曲肘於額前。 
    • 口訣釋義:
      • 埋伏勢:此勢名為「埋伏」,與後接「窩弓待虎」有關,乃是取伏擊之意。就靜態動作而言,與現今所謂玉環步(或稱坐盤式、入環步)相同。「玉環步」之名,於《水滸傳.第23回》描繪武松醉打蔣門神一段,即十分生動的描述:「原來說過的打蔣門神撲手:先把拳頭虛影一影,便轉身,卻先飛起左腳,踢中了,便轉過身來,再飛起右腳。這一撲有名喚做『玉環步,鴛鴛腳』。這是武松生平的真才實學,非同小可。」衛笑堂師爺於《實用螳螂拳》中記載「坐盤式」歌訣如下:「坐式如轉盤,隨時也應變;前來用手打,後來用腳彈。」在在昭示埋伏勢(玉環步)之用法。
      • 窩弓待虎:窩弓乃係捕獸用的伏弩,羅貫中《三國演義.第25回》:「正是:『整備窩弓射猛虎,安排香餌釣鰲魚。』」《水滸傳.第23回》:「上上下下,放了窩弓藥箭等他。」宋應星《天工開物.下卷.佳兵》即詼載:「其山人射猛獸者即為窩弩。」因此,「窩弓待虎」即是準備有窩弩埋伏等待老虎之意。
      • 犯圈套寸步難移:如對方入圈套之內,即寸步難移。
      • 就機連發幾腿:趁機連踢對方幾腿。
      • 他受打必定昏危:對方若受踢打,必定昏迷命危。
      • 口訣全文釋義:埋伏勢如準備窩弓射猛虎一般,若對方來犯我,定教他寸步難移,並趁機連踢他幾腿,必使他昏迷垂危。
    • 技擊用義:
      • 武松醉打蔣門神踢法:對敵我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右拳佯擊,左拳復打臉同時上右足成埋伏勢,左腿向前一蹬,轉身面敵,右足或待左足落下上步前踢,或一轉身半旋風踢擊。
      • 埋伏勢腿法前後足皆可踢擊,前足如前述武松踢法,後足踢法分兩種:戳腳的「蹶子腿」及「反撩陰腿」:
        • 蹶子腿:右足前左足後,敵退而復上,我即雙手拍地,右足支撐,左足全力向後斜上方蹬去。
        • 反撩陰腿:右足前左足後,敵退而復上或我已近敵身,我即左足力起反勾撩陰。 
  •  

  • 拋架子
    • 口訣版本:《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武備志.陣練制.教藝八》:「拋架子搶步披掛,補上腿那怕他識,右橫左採快如飛,架一掌不知天地。」
    • 靜態動作分析:右足左足後, 微成弓箭步,右手高舉右後方約100度,左手曲肘在腹前。
    • 口訣釋義:
      • 拋架子:本勢名曰「拋架子」,動作易解,但用名難瞭。筆者以為拋架子,應為「砲架子」,乃指中國古時守城兵器,投石車或投石架等。《新唐書.東夷.高麗》記載:「勣列拋車,飛大石過三百步,所當輒潰,虜積木爲樓,結絙罔,不能拒。」其所載「拋車」即是投石車,至宋時又稱砲車,並有不同形制之砲架。另據《紀效新書.卷15》所載:「一礟法,《武經》雖載,而獨行炮單架者甚明,鮮有人能悟之,故重開明其勢,此為守城第一器也,既省火藥之費,又有不乏之資。」是以,筆者以為拋架子乃是「砲架子」,係指本勢動作猶如古時投石車一樣,前手往下一拉,後手弧線自後向前往下打去。
      • 搶步:趕步上前。
      • 披掛:馬明達於﹤風雷絞炮劈挂手﹥《武學探真》一文中,將「披掛」更名為「劈挂」,並認為「鉤掛」、「披掛」,其原因係唐順之《武編前集.拳》中曾提及一段口訣:「倘君惡狠奔當胸,風雷絞炮劈挂手。」但筆者有點小小的意見,至少在整個《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編》中,所謂披掛者,是與馬明達所論「劈挂」有些許差異。「劈」者,乃是由上而下破劈動作;「挂」者,在現今所認知劈掛拳裡,是屬於由下而上挑起的動作。但綜觀整編﹤拳經捷要編﹥中,「披」應是左右橫向動作,如披挑腿、劈披橫拳等;「掛」則應為由上而下的動作。所謂披掛,乃呼應茅元儀所錄「一條鞭勢」之「橫直披砍」,如此方能呼應後句「右橫左採快如飛」。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武備門》記載:「拋架勢來橫一掌(妙在架一掌)。」亦隱呼應筆者說法。
      • 補上腿那怕他識:補上一腳,哪怕他知道。
      • 右橫左採快如飛:右手橫披、左手下採(即是掛)快如飛。
      • 架一掌不知天地:此句有兩解,一是「不招不架便是一下,一犯招架十下八下」,故硬接這一掌後,後邊十下八下打上來,打得對方昏天暗地,此一解。另一解法是,「架一掌」為「加一掌」,即是再加一掌打向頭去,打得他滿天星斗。
      • 口訣全文釋義:拋架子是雙臂猶如投石車般,搶步上前橫披直掛,順便補上一腳,哪怕他知道。右手橫披、左手下採快如飛,只要對方一犯招架,定打他個昏天暗地。
    • 技擊用義:
      • 對方出拳來攻,我左手下採其拳,右手由後至前劈下,同時舉足一踢。
      • 對方變勢,我右手立往右方橫掃其頭,對方手來招架,我左手順採其手往下一拉,右手順勢返回,往他後腦打去。
  •  

  • 拈肘勢
    • 口訣版本:《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武備志.陣練制.教藝八》:「拈肘勢防他弄腿,我截短須認高低,劈打推壓要皆依,切勿手腳忙急。」
    • 靜態動作分析:左足前,右足後,左手仰拳出略墜肘,右手橫胸立掌於左肘外。其勢略與形意拳鑽拳或橫拳起手式相近
    • 口訣釋義: 
      • 拈肘勢:拈者,有手指夾物、手指搓揉及拈量物品三種意義。拈肘之意,較接近「貼肘」之意,乃指右手貼其左肘,故稱「拈肘」。拈肘勢於崔起南《武藝諸譜翻譯續集》所述為「四封勢」:「拈肘即四封也。」「四封勢」於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武備門》即有記載:「四封勢,手用肘進小打,腳用擸外蓮,手用呂洪打,腳 用倒馬。」惟查「四封勢」應為「中四平勢」,其與拈肘勢之差異乃是一手於出拳手之肘內與肘外及仰拳立拳之差異。雖起手相異,但可知拈肘勢實乃近身短打之技術。
      • 防他弄腿:防他弄腿有兩個意思,一是指提防對方起腿,二是指妨害對方起腿。
      • 我截短須認高低:這邊點出拈肘勢起手動作,亦表明拈肘勢實則是近身短打動作。截短,乃指截住對方短拳來攻。須認高低有二意,一是指須認清對方來手方位,二是指對方起腿低踢。
      • 劈打推壓皆要依:這裡指拈肘勢後手變化,分別有劈打和推壓兩種變化。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武備門》即寫道:「拈肘勢法認高低(要使推壓勢)。」「皆要依」三字,乃指隨對方來勢變化。
      • 切勿手腳忙急:不要手忙腳亂。
      • 口訣全文釋義:拈肘勢要提防對方起腿,我要截對方短拳,須要認清對方來拳及腿踢,後續劈打、推勢變化皆依對方來勢而變,千萬不要自己手忙腳亂。
    • 技擊用義:
      • 若對方出左拳,我右手撥開,右手橫肘當胸,搶步上前,前足略鉤他前腳,以右肘逼進對方,隨即左手仰拳鑽打向對方下顎。若對方右手架我左拳,右手順左手滑上偷採其右腕,向右下一拉,左手配合右手動作,雙手繞一斜圓,斜劈對方頭頸;若對方向後撤步順勢拉我左手,我即順步上前,右手採對方右腕,逼住他胸口,雙手搭其胸口或右臂,前足管他前足,推跌之。
      • 承上,若對方一開始起腿來踢,若是低腿來踢,趁他落腿或我以腳擋下後,搶步上前左拳先鑽打他一拳,右手貼胸俟對方反應,如對方或架或退而順拉,皆以前述變化為主。若對方是高腿往我頭部踢來,則轉下插勢應之,或以左拳上鑽護我頭頸,挨身逼推,右拳削打其肋下或腹部。 
      • 設對方出左拳,我右手抓拿其左手納我左脅下,搶步上前,隨即左拳鑽打他下顎。若對方右手撥我左拳,我左手即反採其右腕,左手墜肘擠住他左手,右手順勢抽出,劈打對方面門。
  •  

  • 一霎步
    • 口訣版本:
      • 《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武備志.陣練制.教藝八》:「一霎步隨機應變,左右腿衝敵連珠,恁伊勢固手風雷,怎當我閃驚巧取。」
      • 《武備要略.長拳法》:「一霎步隨機應變,左右腿衝敵連珠,恁伊勢固手如風,怎當我插手飛紅。」
    • 靜態動作分析:左足在前,右足在後,右手向後撐去,左手貼背,頭往回看右手。
    • 口訣釋義:
      • 一霎步隨機應變:唐順之《武編前集.拳》所載「一撤步勢」即一霎步勢。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懶扎衣勢」亦寫道:「懶扎衣出門架子,變下勢霎步單鞭。」考圖譜動作正是由懶扎衣反轉為一霎步勢。故一霎步乃是瞬間向後轉身而走的步法,亦有下勢霎步。一霎步與倒騎龍勢用法和概念略不同,倒騎龍乃佯輸詐走,似退實取;一霎步是游移步法,乃是隨時變化方位,接應對方來勢或是多方敵人,或可直退、斜退,甚而上前斜進,應皆是一霎步之用法。其應用變化乃依對方而變,故為隨機應變,亦是配合末句閃驚巧取。
      • 左右腿衝敵連珠:左右兩腿連珠炮般向敵踢去。
      • 恁伊勢固手風雷:勢固者,指對方拳架穩固,不易進犯。「手風雷」乃指其出手迅如風,猛如雷。
      • 怎當我閃驚巧取:唐順之《武編前集.拳》即寫:「作勢時有虛有實,所謂驚法者虛,所謂取法者實也。似驚而實取,似取而實驚,虛實之妙存乎人。」故所謂驚者,乃指虛招,虛引對方反應為驚;所謂取者,乃出招實擊。閃者,乃指身法游移或斜閃對方來擊,戚繼光《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編》即載:「而其柔也,知當斜閃。」張孔昭於《拳經拳法備要.問答歌訣二十款》亦言:「問曰:『斜行並閃步何也?』答曰:『在避直跳沖。避沖飛斜勢難當,跳直非閃焉能防。用橫用直急起上,步到身傍跌見傷。』」閃,又有「閃賺」之意,即誘敵來攻。《紀效新書.長槍總說》「蒼龍擺尾」勢即載:「蒼龍擺尾勢乃掤退救護之法,電轉風回,驚散梨花閃賺。」是以整句意思乃指以身步法或手法游移不定,混淆對方判斷或誘敵來攻,藉以趁勢而為,擊其虛處。
      • 口訣全文釋義:一霎步勢要隨機應用,逯到可趁之機,左右兩腿便連珠踢去,管他拳架穩固難以進犯及出手猶如風雷,又怎抵擋我閃驚巧取之身法。
    • 技擊用義:一霎步勢技擊用義乃是藉由撤步之勢,轉移重心並閃躲對方攻擊。設對方發拳,我不招不架左足或左踏一步或往左前方踏一步,右足舉足便踢。或是對敵時,另一人自後方來襲 ,我即撤步 反向,舉足一踢逼退,返身二起踢去。或是對方發拳,我斜閃近身後,以撤步跌敵。其用法多變,正所謂隨機變化。
  •  

  • 擒拿勢
    • 口訣版本:
      • 《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武備志.陣練制.教藝八》:「擒拿勢封腳套子,左右壓一如四平,直來拳逢我投活 ,恁快腿不得通融。」
      • 《武備要略.長拳法》:「擒拿手封腿架子,左右攪一如四平,直來拳剪手招架,恁快腿不得容情。」(蓋左右攪手,勝似擒拿手,恁彼快腿打來,只以後手攪入,攀住彼腳,前手即挽住 往上一掀,無不有倒地者,若擒拿手□□,彼腿還有腿去者,如彼手挾亦有挽住此邊頭頸,一齊滾倒者,□不如攪手之便捷,此法履試履驗,學者秘之。)
    • 靜態動作分析:左足前,右足後,上身前傾與右足呈直線,左手仰掌曲肘,右手立掌曲肘。
    • 口訣釋義:
      • 擒拿勢封腳套子:點明擒拿勢乃封拿對方腿擊的招式。此式與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武備門》所載「金雞跌法」與「單脫靴」相同。 
      • 左右壓一如四平:四平乃指四平勢,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武備門》載:「擒拿勢腳快如飛(即用四平直勢)。」左右壓者,應指拿住對方腳後,如中四平勢「雙手逼住他單手」一般,推壓對方跌倒。程子頤《武備要略.長拳法》則是改為「左右攪一如四平」,將左右攪手與擒拿勢分割為兩個獨立動作。此兩者手法皆有所不同,但應用如一,皆是拿他來腿掀跌之。
      • 直來拳逢我投活:本句為全口訣中,最難理解。程子頤《武備要略.長拳法》改為「直來拳剪手招架」。剪手乃雙手架為X形為剪,有架擋與斷臂之攻防作用。惟雖可解語,但與擒拿勢整體動作不相合。筆者以為應從整體擒拿勢動作分析推敲此句涵意為是。假設我雙手拿住對方小腿時,對方必有反抗,或抽腿,或拉近距離出拳打我面門或摟抱我頭頸,此時不管對方如何反應,我立即掀跌對方。如此,「直來拳逢我投活」意思應為:對方直拳打來,正逢我掀跌他時。 
      • 恁快腿不得通融:就算他腿快也無用武之地。
      • 口訣全文釋義:擒拿勢是封拿腿擊的招式,一拿腿則雙手往他身上一推,若對方拳打我面門,正逢我將他掀跌倒地,自打不到我,管他腿再快皆都無用武之地。
    • 技擊用義:若對方舉足來踢,覷準時機雙手拿他腿,並往他身上一推以掀他倒地,若對方死撐硬要打我,我也只是向前一推掀他。
  •  

  • 中四平勢
    • 口訣版本:
      • 《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武備志.陣練制.教藝八》:「中四平勢實推固,硬攻進快腿難來,雙手逼他單手,短打以熟為乖。」
      • 《武備要略.長拳法》:「中四平上下相顧,硬攻進快腿難施,雙手逼住他單手,短拳祇以熟為奇。」
    • 靜態動作分析:右弓左箭,右手出拳,左手立掌於右肘內。 
    • 口訣釋義:
      • 中四平:四平乃槍勢名,又分上中下,以中平為尊。四平槍講究頂平(頭正)、肩平(沉肩)、槍平(槍身水平)、足平(立足穩固)兼以三尖緊對(槍尖、肩尖、足尖),拳亦如是。
      • 勢實推固:指中四平架構結實,推之穩固。
      • 硬攻進快腿難來:這裡中四平勢如同槍法一般,強調槍札一點,出入一線,搶步上前當胸一拳,令對方瞬時難時應付,不及起腿來攻。
      • 雙手逼住他單手:這邊乃指中四平變勢動作,而非通則;且如要雙手逼住他單手,亦要是對方另一手無法反擊為是。
      • 短打以熟為乖:短打手法以精熟方稱厲害。
      • 全文口訣釋義:中四平勢架構嚴實,硬打進對方快腿難以施展,若他封我右拳,我左手一採雙手逼住他單手推之,所謂短打技術,靠得是精熟。
    • 技擊用義:
      • 中四平勢用法於余象斗《新刻天下四民便覽三台萬用正宗.武備門》所載「四封勢」有介紹其用法:「四封勢,手用肘進小打,腳用擸外蓮,手用呂洪打,腳用倒馬。」此手法雖未知,試推論如下:左手立掌於右拳內為肘,故進身時,左手先是蓋掌橫肘進身,右拳即直打進;「擸」有手持、拉、折物之意,擸外蓮雖不知全意,但就其動作而言,可能係指左手蓋掌橫肘上步時,前足踏至對方前足外側。「呂洪打」應指「呂紅八下」,但呂紅八下已佚,但在近身狀態,應以劈打或肘打為主。「腳用倒馬」,這處「倒馬」或係唐順之《武編前集.拳》中所指之「倒馬鎈」,其記載:「倒馬鎈,四平變身法。」「鎈」同「銼」,倒馬銼應是指跌人之身步法,若接上續動作,則可能係前足橫掃或往後往內勾腿或絆,以跌仆對方。
      • 中四平勢仍流傳現今各門武藝中,其中最著名者,莫過於楊氏太極拳之「搬攔捶」。搬攔捶乃是三組動作合成,搬攔二字,或取自於槍法之攔拿,由內圈外者為搬,由外圈裡者為攔。搬攔分別由左右手各自完成,設若對方右拳打來,我右手由內而外,畫圓搬之,隨即左手攔手由外而內順掩其右拳或對方之左拳,隨即右拳擊出,是名搬攔捶。搬攔捶下接「如封似閉」一勢,亦符合「雙手逼他單手」之意,若對方左手撥我右拳,我左手順勢橫採他右手,逼他立身不穩,隨即進步或前足絆他前足,雙手推跌之。
  •  

  • 伏虎勢 
    • 口訣版本:
      • 《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武備志.陣練制.教藝八》:「伏虎勢側身弄腿,但來湊我前撐,看他站不穩,後掃一跌分明。」
      • 《武備要略.長拳法》:「伏虎勢側身弄腿,他進來湊我前撐,後掃一跌分明。」
    • 靜態動作分析:右手曲肘高舉,掌心過頭,左手揚起如鞭,全身下蹲右足蹲,左足跪,頭向後方瞧。
    • 口訣釋義:
      • 伏虎勢:槍之伏虎勢同槍之騎龍勢一般,皆是側身斜進之法。吳殳即言:「跨劍騎龍伏虎,機伏於右,而實用於左。」又云:「伏虎手法與海馬同 但用之於右邊耳,退閃以敵言。」故若依劍術三門而論,伏虎勢應屬側身斜閃進敵之右方,乃「右進虎門」,與倒騎龍勢相反。
      • 側身弄腿:側身弄腿一語,標明伏虎是腿法,其側身之意與前述「右進虎門」同。
      • 但來湊我前撐:這邊是伏虎勢關鍵,由整句口訣來看,伏虎勢尚有一掃堂腿,但掃堂腿與側身弄腿無相關,況且如何前撐使對方立足不穩,亦是難解。筆者認為,前撐必與「側身弄腿」相關,筆者認為應是戳腳中的「蹶子腿」。「前撐」乃是雙手撐地,舉腿後蹬。
      • 看他站不穩:對方被踢中後,立足不穩。
      • 後掃一跌分明:一記後掃堂腿掃跌對方。
      • 全文口訣釋義:伏虎勢是側身斜進對方右側用腿之腿法,當我接近對方或對方來打我時,我或右斜進或右斜退蹲身,看準時機雙手拍地,右腿向後向上蹬去,對方被踢或為我所驚立足不穩,我立即接左掃堂腿,將他掃跌。
    • ​​​​​​​​​​​​​​技擊用義:設若對方踢來,我右手微撥,右足斜進墊步,左足進步跪地,背後頭斜朝對方,俟對方接近或測量好距離後時,雙手拍地後蹬,對方中踢或退避立足未穩,我右足落地蹲身,左足立補掃堂腿跌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p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