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時宜的思想之五:空想武學讀本(2-1)!》
【版主按:此文涉及物理學,若其中有應用錯誤或是計算錯誤等問題,尚望有識之士加以指正,謝謝。】
最近,格鬥八極拳的鄭朝烜老師在youtube上發表了關於隔空沾黏的影片,引來網路上熱絡的討論。鄭老師為了闢謠證清,也答應在228當天,公開演示說明,以正視聽。可惜的是,鄭老師後來已取消該活動,使筆者我無法親見神功奧妙之處。
不過,筆者有興趣的,並不是虛妙不可測的隔空沾黏技術,而是在於鄭老師的「三指纏化」技術。所謂的三指纏化,乃是指在鄭老師以手掌心輕貼在對方掌背處,以自身為軸心旋轉,掌中纏絲勁會將對方掌心沾黏起來,而帶動對坊跟著旋轉起來。故按其形式,又可以稱為「轉掌沾黏」技術。之所以會這「三指纏化」或是我所謂的「轉掌沾黏」有興趣,倒不是鄭老師的演示確有功夫,正相反的是,轉掌沾黏是不可能辦到的,至少在對方缺乏相當程度以上的配合前提上,是絕對不可能辦到的。筆者曾經將影片傳給學弟們看過,對於隔空那段,均是大加撻伐,但是對於「轉掌沾黏」部份,卻顯得猶疑不定,這也是筆者之所以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現下,筆者就一一說明為何轉掌沾黏是不可能的。
影片請看http://wushu.net.tw/bbs/viewthread.php?tid=1426&extra=page%3D1
三指纏化http://www.youtube.com/watch?v=R3PiYh1HJoM
1.沾黏為何物?
在筆者先前的文章裡,不論是《借力原理的初探》,或是更早的一篇《動量-衝量定律》裡,筆者曾經利用動量-衝量定律來說明推手中沾黏現象的作用原理。那麼動量-衝量定律是否能夠說明「轉掌沾黏」的現象呢?筆者研究的結果是:能!但不是以筆者之前說明的方式!讓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影片中的表現, 鄭 老師的對手,方便起見,筆者稱之為「甲先生」,是繞著 鄭 老師跑的。也就是說,甲先生是繞著圈子跑的!
這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嗎?很抱歉,有的。如果用動量-衝量定律來描述撞擊瞬間的情況,它是描述兩個物體撞擊的過程,在撞擊前後,兩個物體的運動狀況,不會有其他外力來作用,同時物體本身也沒有安裝內燃機,會自己燃燒能量而來加速或是減速。這樣講或許有點複雜,簡單來說,讓我們想一下下述兩個情況就能明瞭。假設兩台車均以100km/hr的時速相撞,在撞擊之後,兩台車的駕駛由於受到了衝擊而不會再踩油門,或是煞車,在忽略摩擦力的情況下,這種情況很容易可以利用衝量定律來加以描述(我們稱之為狀況一)。
然而,讓我們考慮另外一種情況(我們稱之為狀況二),假設兩台車對撞之後,兩位駕駛,一位已經昏了過去,另外一位還有意識,並且在撞擊之後,車子向後退時,踩下煞車,穩住車子後,立即踩下油門,撞上對手的車,並推著另一台車向前。在撞擊一瞬間,以及撞擊之後的衝擊,都跟我們之前所談的是一樣的。但是,踩下煞車、摧油門、推著車子前進等等,顯然有其他外力介入作用,或是車子燃燒汽油,產生動能,或是踩下煞車,使煞車皮咬住輪胎,給予相反方向的力(摩擦力),阻止輪胎繼續往前滾等等。因此,這裡我們比較會使用類似牛頓第二定律F=ma、動量定理P=mv來說明。當然,我們也可以用動量-衝量定理△P=F△t來說明,不過由於這時並非描述碰撞一瞬間的情況,因此F在此並非定值,所以在解釋上類似動量定理P=mv。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想把車子推得愈遠的話,你必需油門摧到底(增加F),或是延長推車的時間(增加△t)。
因此,由上述可知,狀況一和狀況二是截然不同的情形,公式應用在這兩種情況中,也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根據筆者之前的推論,沾黏的條件只能在狀況一中產生,狀況二則無法產生沾黏的狀況(至於為何如此,有興趣的話,到「onlypower的資料夾」,找一下《借力原理的初探》那篇,裡面有較詳盡的解說)。
如果轉掌沾黏是可能的,它必須是符合狀況一的情形,而不是狀況二的情形。然而,這是有問題的。為什麼?正是因為甲先生不是一直線出去,而是繞著圈子跑的!到底繞著圈子跑有什麼問題?很簡單。因為當任何物體在作圓周運動,或是弧形、或是偏離原來運動方向時,無論你在外太空或是在地面上,都必須有外力介入,使你偏離自身軌道運動。其中,作圓周運動的物體更是如此,它是分分秒秒,隨時隨地都在改變運動方向的。
如果聽不太懂的話,我們舉一下生活中的例子就知道了,當你開車轉彎時,實際上是一邊煞車一邊摧油門的,為什麼?因為踩煞車是為了阻止車子繼續往原來方向運動,減低車子的動量。如此車子動量減低時,方向盤才容易轉動,而摧油門則是為了向轉變方向前進(請不要拿車子甩尾來做反例,車子甩尾過彎時,是利用輪胎與地面的摩擦力和法線力來保持平衡)。因此,也就是說,如果甲先生要跑圈的話,要不是甲先生自己跑起來,要不是就是被 鄭 老師拖著跑,而非狀況一所形容的撞擊瞬間過程。是以, 鄭 老 師和甲 先生所演示的「三指纏化」或是「轉掌沾黏」,應當用狀況二來作想方是。
如此,根據筆者的解釋,在這個情況下,根本稱不上是「沾黏」,而是甲先生主動配合,或是 鄭 老師拖著甲先生跑的。當然,在影片中, 鄭 老師的手根本沒有抓住甲先生的手,因此比較有可 能是甲 先生是自己跑起來的。不過,讓筆者假設是 鄭 老 師讓甲 先生跑起來的,而不是甲先生自己跑起來的,那麼要怎麼做才會有可能呢?容筆者在下一小節詳加說明。
2.槓桿問題
也許,許多人會不認同我對於沾黏的討論,這一點筆者可以接受。但是,這不代表 鄭 老師的三指纏化沒有其他的問題。假使甲先生並非做假,也就是說甲先生並非是自己跑起來的,那麼應 後是鄭 老師拖著或是黏著甲先生的手,而讓他不由自主地跑起來。那麼,這裡我們面臨到一個問題,也就是動能的問題。我們改變物體原本的運動狀態,不管是使之加速、減速、改變方向,都需要給予能量或是外力,譬如說踩下煞車、摧油門或是直接下來推車等等。在影片中,甲先生一開始是是靜止的,然後才開始跑起來。也就是說,假使甲先生不是自己跑起來的話,甲先生應該是有獲得額外的動能或是被外力所牽扯。當然,光是獲得能量不會使甲先生跑起來,所以我們只能想說是由於 鄭 老師手上的吸引力拉著甲先生跑的。
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存在。假設甲先生被人推著跑或是拉著跑,如果要跑出個圓形的話,那麼施力的一方應該也要跟著繞圈子推或是拉才是。在影片中, 鄭 老師的確有繞著圈,不過卻是居軸心的地位!這就很不可思議了!因為如果要達到這種效果,有兩種方法。其一是像地球拉住月亮一樣,此時被加速的物體應該要有足夠高的速度,同時也要有極強的向心力存在,方能使物體作圓周運動。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將在下一小節在加以說明。其二,就像是石磨一樣,藉由槓桿去推動對方也可以。不過此時,對於軸心人物而言,其施力臂過短,而抗力臂太大,因此必須付出相當的大的力氣才能轉得動才是。假設甲先生質量70公斤,而臂長0.6公尺的話,位居軸心的 鄭 老師就像拿一根柄長0.6公尺、錘頭有70公斤重的奇怪大鐵鎚一樣。此時, 鄭 老師僅僅「沾」著木柄的末端(先不論木柄是否承受得了這股力量),而要使這個大鐵錘繞著自己旋轉!事實上,要做到這樣,應該要花費相當大的力氣才是,即便是右手緊緊握住都很難做得到,更 何況鄭 老師僅是「沾貼」著甲先生的手背。
再者,上述槓桿要能發揮作用,就必須要有槓桿和支點存在才是。但是,在影片中,筆者絲毫看不出甲先生的手臂足以形成槓桿結構,用上述例子來說,即是指那柄鐵鎚的木柄是斷掉的;同時由於 鄭 老師是「沾黏」著甲先生的手背,也看不出 鄭 老師有任何運用施力點和槓桿支點,而可將力量傳遞到甲先生的現象存在(用上述例來說,當我們用雙手揮舞鐵鎚往前砸落時,雙手施力形成扭矩,而其支點則是在雙手施力點的中間)。假使 鄭 老師手中真有吸引力,但是吸力歸吸力, 鄭 老師轉掌沾黏的運動並不會把吸力變成槓桿作用。
因此,綜上所述,槓桿作用並無法 解釋鄭 老師的轉掌沾黏現象。這時候,讓我們來考慮一個不太可能發生的情況,來加以思考其可能性吧!
3.向心力問題
既然看不出 鄭 老師有任何使用人體槓桿結構,也沒有推、拉甲先生的情況出現。那麼我們似乎只能考慮等速圓周運動和萬有引力的可能性了。簡單地說,就是把 鄭 老 師和甲 先生的情況想像成月球繞著地球跑的情況。不過,要這樣作想,其實有不少難以克服的情況。首先,月球繞著地球跑是在外太空裡,也就是我們可以單純就地球和月球之間的運動狀況來思考,而不用去管什麼空氣阻力、地面摩擦力等等不符合「理想情境」的條件。在外太空中,我們可以充分發揮牛頓第一定律的優勢,即是慣性定律。因此,只有月球和地球保持一定的距離,月球有夠快的速率,以及月球和地球具有足夠大質量的話,我們不用給予月球額外的動力去做它的等速圓周運動。可惜的是, 鄭 老 師和甲 先生不是在外太空,即便穿上溜冰鞋在溜冰場做實驗,也無法克服摩擦力的問題。不過,筆者可以看在 鄭 老師辛苦為中國武術付出的情面上,我就把場景轉移到外太空的太空站裡,讓 鄭 老師去實現他的「三指纏化」功夫吧!
不過,即使將 鄭 老 師和甲 先生搬到太空站裡,還是沒有解決問題。我們知道發射人造衛星時,如果人造衛星的旋轉速率不夠的話,就會被地球引力吸引而墜毀;若是速率太快,地球引力無法拉住人造衛星,人造衛星就會跟地球的大家Say Goodbye,一個人獨自航向茫茫宇宙中,直到哪一天撞上殞石或是被其他行星、恆星或是黑洞吸引而墜毀。同理可知, 鄭 老師如果不想甲先生向他衝過來,或是甲先生離開他的「沾黏」掌握, 鄭 老師除了本身必須具有足夠的質量以外,甲先生也必須具有足夠的速度。根據向心加速度公式,向心加速度a,乃是圓周運動的線性速率平方v2除以圓周運動的半徑r,即:a= v2/r。萬有引力公式為:F=Gm1m2 /r2,G是重力常數(G=6.67‧10-11N.m2/kg2),m1m2分別為兩物體的質量。接著,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在這裡,m為作圓周運動物體質量,讓我們假設為m2),我們再加上述公式,我們可以得知:F= m2a =G m1m2 /r2= m2v2/r。如此,消去同項之後,我們得v2=G m1/r。如此,我們可以依此求得甲先生在繞行鄭老師時,其線性速率應該是多少,只有我們知道相關的數字的話。
讓我們假設 鄭 老師80kg,而兩者臂長皆是0.6公尺,也就是說, 鄭 老 師和甲 先生之間的半徑距離為1.2公尺。如此,依照上述公式計算,v2=G m1/r,v2=G‧80kg/ 1.2m,如此四捨五入後,v2約等於444.67‧10-11m2 /s2,v≒6.67‧10-5 m /s,即0.0000667m/s。這是個相當緩慢的速率,跑 一公尺 大概要花上14992.5秒,即是大約4.16個小時的時間,移動 一公分 也需要約2分半的時間。當甲先生速率低於6.67‧10-5 m /s時,甲先生會被 鄭 老師所吸引,而 向鄭 老師撞去。若是甲先生速率高於6.67‧10-5 m /s時,甲先生就會脫離 鄭 老師的掌握,往切線方向一去不回頭。
這時候,讓我們看一下影片中的情況。在影片中,甲先生轉一圈的速度大概是一圈兩秒,換算成平均角速率ω的話,即:0.5rev/s‧2πrad/rev=π rad/s,也就是每秒會轉180度。角速率和線性速率的關係為v=rω,r為半徑。如此,單就影片中計算的話,甲先生的線性速率為v= 1.2m ‧π rad/s,約等於3.768m/s。如此,根據我們所算上述所算的數字,兩者相差約56491.75倍!這時候,甲先生應該早就脫離 鄭 老師的掌握,直接撞上太空站的牆壁上!
要記住,我們上述的實驗是在外太空的太空站裡,並且只單純考慮鄭老師與甲先生之間的引力作用而已。在地球表面上時,無論是6.67‧10-5 m /s、或是3.768m/s都不會使甲先生旋轉。因為,我們除了要應付空氣阻力和地面摩擦力之外,還要應付來自地球的引力,即是甲先生的重量。
另外,如果甲先生不是自願跑的話,我們最好將之想像成鏈球選手一樣,必須先將甲先生快速旋轉,使之雙腳離地,然後以鄭 老師為軸心旋轉!這時候,甲先生旋轉的線性或是角速率會比之前所算的速度還快上許多(由於我會的、懂的,都是簡單的情況,這一點就請有能力的人代為算一下)!如果不太懂的話,可以想像成你雙手拿著一條長1.2公尺的鐵鏈,末端綁著70公斤的大鉛球,並嘗試任何方法要將這個巨大鏈球離地旋轉起來。
照上述來看,顯然無論在外太空或是在地面上,都不太可能成立。不過,筆者決定來個大放水,讓我們什麼都不管,將空氣阻力、地面摩擦力、重力、線性速率等等,都「放乎水流」,不再追究,再試試看單純就影片中的資訊,有沒有辦法有其他可能性存在。
假設甲先生是非自願地繞著 鄭 老師跑的話,先不管他是怎麼會跑起來,也不管他的速度合不合理,讓我們計算一下,甲先生的平均角速率是ω=π rad/s。 之前我們知道,作圓周運動物的向心加速度為a= v2/r,由於v=rω,故a= rω2。如此,甲先生的向心加速度應為:a= 1.2m‧π2 rad/s≒11.83m/s2。再根據牛頓第二定律,我們可以得知甲先生(假設甲先生的質量為70kg)的向心力為F=ma=70kg‧11.83m/s2=828.1N。也就是說,甲先生的向心力與離心力為828.1N。如此, 鄭老師沾黏的吸力應該是828.1N。若是小於這個數字,甲先生就會往切線方向飛出去才是;若是高於這個數字,甲先生則是會撞 向鄭老師。828.1N換算成重量的話,約為84.5公斤重(828.1N÷ 9.8 m /s2=84.5公斤重, 9.8 m /s2乃是地球表面萬有引力強度,代號為g)。如果 鄭老師的手上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那麼應該可以請鄭老師示範一下:將5公斤的鐵板放在桌上,然後請鄭老師吸起來。如果鄭老師說,氣無法吸動物體話,那麼也可以,我把手放在桌上,請 鄭 老師吸起來就可以證實了!不過,筆者猜想, 鄭 老師應該無法做到吧!
經過上述的討論,筆者很難 相信鄭 老師所示範的三指纏化或是轉掌沾黏的技術能夠在對方不主動配合的條件下完成。因為, 鄭 老師所要克服的物理條件太多了,同時各方面數字與實情差異如此之大,也很難自圓其說。如果鄭老師仍是堅持己見的話,那麼無論是氣或是什麼「有間距的場域」的,都必須解決上面的問題。
那麼,還有什麼方法可想呢?總不能認為鄭老師在騙人吧!那麼,讓我們來仔細思考有沒有什麼可能性存在。假設,讓我們忽略空氣阻力、摩擦力以及其他物體的引力影響,單純考慮鄭老師和甲 先生的交互作用,如同之前在太空站的實驗一樣。 鄭 老師如果能夠在手上產生828.1N的吸力的話,那要如何才能做到呢?讓我們從萬有引力定律來思考,F= G m1m2 /r2。由於重力常數是固定的,而其吸力F為828.1N。假設甲先生質量為70kg,如此的話,我們可以由兩個方面來操作。一方面可以增加 鄭 老師的質量m1,另一方面則是縮短 鄭 老 師和甲 先生之間的距離r。
首先,先從增加 鄭 老師的質量來看,到底要增加多少質量才夠呢?由上述公式,我們可以推出:m1= (F‧r2)÷(G‧m2)。將上述數字代入,m1= (828.1N‧1.44m2)÷(6.67‧10-11N.m2/kg2‧70kg),m1約等於25.54‧1010公斤,換算成公噸為25.54‧107公噸。嗯,這種質量, 鄭 老師即使花上一輩子,也很難增加如此巨大的質量。
其次,考慮縮短 鄭 老 師與甲 先生之間的距離,如此依據萬有引力公式,我們可以得知:r2 = G m1m2 / F。代入上述數據,r2 =(6.67‧10-11N.m2/kg2‧80kg‧70kg)÷828.1N,如此r2 ≒45.11‧10-11 m2,則r≒2.124‧10-5 m,即為0.002124公分。相比之下,這個條件不算太嚴苛,只要 鄭 老 師和甲 先生一起到太空站上,然後兩個人要相距0.002124公分,最好兩個人就像是在跳黏巴達一樣,火辣辣來個貼身熱舞,如此兩個人之間的引力就可以達到828.1N了!
4.可能性為何?
既然從物理學上來看,三指纏化或是轉掌沾黏是不可能的話,那麼要如何看待 鄭 老師所示範的轉掌沾黏呢?難道這是一場充滿惡意的騙局‧或是有其他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就筆者的經驗和認知來說,假如 鄭 老 師和甲 先生不是故意欺騙的話,那麼唯一的可能性即是, 鄭老師和甲先生在反覆的練習中,形成錯誤的認知,既而造成錯誤的反應和結果出來。
這情況有點像是在玩碟仙,大家在玩碟仙或是筆仙之類的東西時,有些人會有碟子或是筆自己動起來的錯覺和認知。這其實是由於大家在按住碟子或是拿筆的時候,每個人在碟子或是筆所施諸的力量不均等,而各種作用力匯集形成的合力方向,與每個人的身體認知有所差異,所以會產生碟子自己動起來的錯覺。
鄭老 師和甲 先生的情況也應該是如此。 鄭 老 師和甲 先生或是其他學生練習時,由於學生只是單純接受老師的指引,進而去表現出某些動作,而這些動作正好可以導致類似凌空勁或是三指纏化、轉掌沾黏的效果出來。這時候,由於教學者缺乏正確的回饋和理論依循,而學者也只是依循一些簡單的法則在運動,所以雙方的練習效果會在一次次的訓練或是實證中被強化,也就是雙方都表現得愈來愈好,以致於大家都認為是真有其事了!之所以如此,乃是理論不清、缺乏適當回饋以及缺乏實證方法所致。這種情況又最常發生在封閉的圈子裡。
就筆者的練拳經驗中,也看過不少這樣的例子存在。譬如說,我曾經跟某甲推手,由於某甲過去的老師一直強調太極拳是不抵抗、用力的,所以與其推手時,一遇對方推來時,不論對方是用力或是用勁、或剛或柔,某甲只要一覺站不住,即立刻退步。長期下來,某甲不僅樁功結構遲遲無法建立,而且只要一點力過去,甚至輕輕一碰,某甲即退步、甚至自己彈跳而去。此時,若是沒有良好的理論觀念和實證方法,很容易誤以為自己有推手功夫已成,而某甲也會覺得你的功夫非凡(因為在他之前的場子裡,他可是一把好手),對你大聲讚揚一番。要是一個不察,雙方都依照錯誤的認知練下去的話,自然也會表現的愈來愈好,進而發展出隔空沾黏、三指纏化或是轉掌沾黏的技術出來。在這種情況下,雙方都不是有意欺騙,但是由於錯誤的認知和偏差習慣的養成,使自己的身體做出錯誤反應動作,而你的意識卻以為這才是真的東西,就像是碟子的移動乃是眾人合力的結果,但是由於與身體回饋的給大腦的資訊不符合,形成意識的錯誤判斷,而以為是碟仙降臨一樣。關於這方面的資料,現代認知科學已經作出不少令人驚艷實驗成果。有興趣的人,可以找一下Daniel M. Wegner“The Illusion of Conscious Will”來看,裡面有不少有趣的例子可以供各位參考。這本書在幾年前我有看過大陸譯本,書名好像叫做《意識意志的幻覺》或是《意志的幻覺》之類的,有興趣者可以找找看。
5.結論:來個單盲實驗吧!
當然,也許有人會主張,氣不是可以用現代科學解釋的,甚至舉出過去的科學史作為舉證。我不知道氣是什麼,我也不知道氣是不是可以用科學解釋,甚至我也不知道氣存不存在。但問題在於,舉證責任不在我這邊,而是在鄭老師那邊。因此,這是主張「氣」存在的人要好好仔細思考的問題,而不是我這個反對論者要思考的。並且,我也儘量去思考其中可能性。目前為止,大概請鄭老師和甲先生去太空站的實驗會比較可行之外,其他情況都不可行。至少就我的立場,無論從學理和推手經驗中,都告訴我鄭老師所示的隔空沾黏或是三指纏化,如果缺乏對方主動配合(無論有無意識到是配合的),是決難成立的。
其次, 鄭老師一直強調向沒氣感的人解釋氣是困難的。關於這點,這是鄭老師自己要解決的事,而不應該是種藉口或是托辭。因為,如果氣是種實存的存在,而氣又能對外在世界物體有所作用,譬如說凌空沾黏或是隔空發人,那麼應該是可以用經驗科學的方法加以測量、驗證或是解釋。譬如說, 鄭老師可能認為沒氣感的人是無法做到隔空沾黏或是三指纏化的技術。那麼要驗證鄭老師的功夫的真假,不必請動不是鄭老師的學生來示範,而是直接用單盲實驗就可以了。也就是說,請 鄭 老師選出有氣感的學生,甚至 鄭 老師可以隔空沾黏或是做到三指纏化的學生出來。然後,矇上他們的眼睛之後,分別請 鄭 老師與若干路人分別以亂數隨機試一下隔空沾黏。當然,在實驗過程中,要嚴防發功者的資訊為受試者所探知,以避免作弊的情況發生。如此實驗下來,若是 鄭 老師示範時都有效,而其他試驗都無效,並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時,那麼筆者也會大方承認 鄭 老師的確有些門道。這個單盲實驗方法不僅免除 鄭 老師的「有口難言」之難,也可以有足夠的說服力!當然,如果有人認為單盲不夠的話,也可以執行雙盲實驗。只要雙盲實驗中,輪到 鄭 老師和他親選的學生有高度演示成功機率,並達到統計顯著性時,就表示 鄭 老師是有隔空沾黏的功夫的。
唉!連不傷和氣、又解決「沒氣感」的爭議、又具科學上說服力的驗證方法 都幫鄭 老師想好了,我這個好人也算是做到底了吧!最後,在此感 謝鄭 老師,最近正愁沒有什麼題材可寫可談。 鄭 老師影片、言論一出,真讓我有說不出的歡喜與感激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