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培生  

王培生先生像

 

〈太極大師王培生〉
  1981年5月在瀋陽舉辦了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每逢這種形式的大會,日本武術界均派代表團前來。並且一再要求比武較技。出於外交方面的考慮,我國武術界多次以種種理由回避。從而使日本人認為,中國武術界已無人能夠接受他們的挑戰,甚至揚言:少林寺在中國,少林拳已不在中國了!
  而且,日本少林拳法聯盟對於太極拳的認識,也僅停留在:日本也有練推手的,這沒有技擊意義,只有健身意義,活動一下身體而已。當向他們介紹王培生是太極拳大師時,反應也極為冷淡。
  針對日本人的偏見,王培生在那次中日武術界座談會上即席講解了太極拳的技擊作用。他說:“太極拳的用處是讓你看得見,卻摸不到,抓不住,打不上,美國人稱之為影子拳……而且全憑心意用功夫,主張用意不用力。並以自己為軸心,以對方為輪,利用對方,指揮對方,讓對方走大圈,自己走小圈,以小力破大力,以巧取拙,以逸待勞。交手時,以隨遇平衡保持重心平穩,來破壞對方重心的平衡。這也是借他千斤力,不費四兩功……
  為使對方進一步明白太極拳原理,又極其精闢、極其通俗地舉例加以說明:“老雞等米吃,小雞追米吃。”主人撒米時,地上哪里的米多,老雞就往哪里去,低頭吃足;小雞則是滿地跑,尋找米粒,緊忙活也吃不到多少。形象地闡述了“不用拙力,以巧取拙”的內家拳精髓。
  這時他走向大廳中央,話鋒一轉,朗聲道:“我說的這些太極拳原理,本人都能做得到。習武就要理論聯繫實際,不能只說不做,你們哪—位跟我試—試?”
  “試一試”三字剛經翻譯之口譯出,就象捅到了日本代表團的興奮點上,“噌”,同時站起兩個人來。—位是日方代表團團長竹森好美,一位是日本少林拳法聯盟教務部長山琦博通。可能是他們已經企盼了多年,今天終於有了機會與中國太極拳家一比高下,所以才如此激動,不謀而合地同時立身而起。只見兩位日本武術家以極快的目光“交流”了—下,團長先生便禮讓教務部長先行試技。
  當山琦君步履輕捷,昂然走過來時,王培生示之以禮,伸出右手。教務部長先聲奪人,一把刁住其腕,旋以左掌淩空勁劈先生的右臂肘。這一招直如迅雷,倘落實處,王培生右臂非斷即折。王培生身形仍是不動如山,避開正面衝突,待對方實勁欲出之際,順勢以被抓右腕“提手上式”,從而使對方攻出的合力化為分力,不僅恰到火候的鉗制了山琦,而且使其足跟驟離地面,他心中一驚,王培生乘機以左手反按其右腕,並化開被控制的右臂反從對方腋下繞至其右臂之上,一招“進步栽捶”,向前複往下按,“撲通”,山琦雙膝跪倒,腦門觸地。他強自掙扎欲起身,王培生以固技制住,使其難以再動。這時,一日本女團員跑過來按下“快門”,搶下這一鏡頭。
  山琦是日本一流武術家,豈能輕易服輸。他從地上爬起,吼叫著再次撲來,王培生用按掌削其肩部大動脈,又一次使山琦跌翻。他複爬起,再以右臂摟住先生脖頸,欲施“橫踹踩子腳”。王培生右手似揮五弦,又如在山琦胸前一彈塵土,口中卻道:“這叫雲手,你們說的摸魚睡覺。”豈知這輕輕一揮,幾有千鈞之力,山琦如遭雷擊,再次滾了出去。
  他屢敗屢戰,起身又抱王培生腰間,先生用“抱虎歸山”,以橫勁破豎勁,將其發出丈外。
  日本武士道精神在山琦君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立起身來又掀對方衣領,先生以“單鞭”化解。繼爾捋先生手腕部,王培生以“海底針”隨其捋勁,活松手臂,五指向前反拿住山琦手腕,並向下一插,複令其跪於大廳中央……
  此一回交手共七八個回合,山琦已是大汗淋漓,氣喘如牛,跌跌撞撞退到牆角,低首彎腰,以雙手按膝,心悅誠服地認輸而結束。
  已年過六十歲的王培生與正值四十歲壯年的山琦這一較量,猶如“老叟戲頑童”,真正體現了太極拳“耄耋能禦眾,四兩破千斤”的技擊神髓。
  難怪日本少林拳法聯盟訪華代表團團長當時激動地說:“我們這次訪華,收穫最大,通過王先生,真正認識到了太極拳技擊的功夫,希望王先生能到日本講學……” 
王培生原名王力泉,1919年出生在河北省武清縣。五六歲時隨父母遷居到北京。當時父親在協和醫院當管子工,住在東四演樂胡同。胡同裏有座大廟,廟裏有經常住著滄州吳橋馬戲團的把式。馬戲團裏有位朱師傅,身懷絕技、擅翻筋斗,就在大廟裏練功。王力泉自幼喜歡舞槍弄棒,經常跑到大廟去看馬戲團練武,馬戲團裏的小夥子們平時主要練翻筋斗,大師兄還練躥房越脊。小力泉也跟隨著學,有時摔得鼻清臉腫。朱師傅見他喜歡此道,就指點他翻筋斗,初時總翻不好,朱師傅就用一根小棍在他腰上一挑,就輕鬆地翻過。到後來,師傅告訴他,向後翻要“直腰抬眼”。因此王力泉領悟到凡事皆有要領,而要領就是訣竅,循此以往,無有不得。這個簡單的要領為他以後領悟拳理打下了一個牢固的基礎。王力泉在朱師傅的指導下,很快就嶄露頭角。有一次跟隨夥伴比武,他竟在一米見方的八仙桌上一連翻了36個筋斗,得到觀眾的不停喝彩,稱讚他是個小武術家。
2、 巧遇“螃蟹馬”
  “螃蟹馬”是八卦掌名師馬貴的別名。馬貴字世清,因開木材廠,又稱“木馬”。早年從師八卦掌祖師董海川,後來拜尹福為師,是尹氏八卦第二代傳人。他為了學武把木材廠都賣完了,到晚年*螃蟹為生,故得此雅號。他武藝雖精卻未開山收徒。當時他已70多歲了,平時愛到東四甘雨胡同親戚家串門。可巧王培生一家也搬到甘雨胡同,跟馬貴的親戚同住在一個院子裏。有一天王培生正在院子裏耍桃木槍,得意之時忘乎所以,一槍向大門口刺去。可巧馬貴來串門,剛剛要進大門口,冷不丁地一杆槍尖直奔他喉嚨紮去,說時遲那時快,只見老人閃身一捋,那條桃木槍飛向大街對面的影壁牆上,嘭的一聲戳進磚縫,眼見得木棍還忽悠悠地擅抖。老人發怒了大喊:“誰家的孩子,這麼淘氣,要傷人了。”王培生的父母趕快跑來賠禮,馬貴的親戚也來勸解。馬貴消消氣,上下打量了王培生幾眼,覺得“孺子可教也”,反怒為喜。後來,經馬貴親戚介紹引薦,王培生遂拜馬貴為師從學八卦掌。武林人士都知馬貴一生不輕易收徒?而一根桃木槍,竟成了王培生入門八卦掌的“領路人”。這不就是緣分嗎?
3、 幸得師爺真傳
王培生12歲時又向張玉蓮學教門彈腿,同年底,拜楊禹廷為師學太極拳。王培生刻苦練功,三門一起學。每天天不亮即起,由東四步行到中華門(今天安門廣場)先練硬功,而後演練十路查拳,十路彈腿,再練八卦掌。等到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開門,又轉入那裏和大家一起再練太極拳。那時,北平太廟成立了太極拳研究會,王培生的師爺王茂齋和師傅楊禹廷都在此任教。王培生就在這裏跟楊老師學太極拳。當時,太廟裏太極推手特別盛行,眾學子裏有兩名高手,一個是西單商場明明眼鏡公司經理張柏久,一是火車站的楊玉琦。1934年陰曆六月的一個早晨,這兩位高手雙雙被王培生推出圈外摔倒在地,因夜裏下雨,地還未幹,張經理的大褂都弄上了泥水。這回王培生可出了名,北平城裏都知道太廟出了個“推手神童”。師爺見他實在是個練武的苗子,就打破了“隔輩不傳藝”的老規矩,把王培生接到店裏(當時王老先生在東四北錢糧胡同開建材店)每天晚上下班給他單獨開小灶,傳太極真功。並將師傳秘笈要王培生抄寫。王培生聰明好學深得太極真諦。有一次,王培生去天津探親,路過一武場,見一壯漢演練形意拳,看到妙處不禁脫聲喊好。不料那壯漢以為是嘲笑他,一定要與王培生比試一下。王培生無奈只得應允。說時遲那時快,壯漢飛身來個餓虎撲食,王順其來勢用個太極下勢,使其重心前傾,緊跟著上步七星輕巧地交壯漢打倒台。王培生雖年齡不大,但太極功夫已運用到純熟自如的地步。
4.北平城裏痛打日本兵
  王培生在太廟邊學邊教,功夫日精。楊禹廷老師見他足可獨立施教,遂將北平第三民眾教育館武術教練的職務讓與王培生擔任。這年王培生年僅18歲。不久王培生又開始教授家館。當時慕名而來向王培生學拳的人很多,如馮玉祥下屬混成旅旅長許明山,抗日將領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屬下八大處長、原北平員警總監金互等人都曾在太廟向王培生學過太極拳。
  “七七事變”北平淪陷後,街頭到處可見持槍佩刀的日本兵。國人受壓迫連出個大氣都恐遭不測。而年輕的拳師王培生卻尋找機會痛打日本兵。一天,王培生前往太廟後河拳社拜訪王薌齋老先生,恰遇五六個日本兵尾隨其後,來到拳社。王老先生不在,其徒洪連順正在練虎頭雙勾,見王身後有五六個日本兵,以為是王培生帶日本兵前來尋釁,不禁面呈怒色虎目圓睜。日本兵受此敵視,以為是王培生引他們到此,而遷怒於他。當王培生告辭,轉身回走時,一個日本兵突然用刺刀紮向王的腹部。王鎮靜自若,看準時機,一個“抱虎歸山”,右臂向日本兵腰部捋去,撲通一聲,這個日本兵便仰面跌出;緊接著又一個日本兵撲了上來,刺刀直刺王的胸膛,王閃身一躲,跟著躥上一步,一個“進步栽錘”使其跪倒在地;第三個日本兵從背後襲來,王培生異常敏捷,一轉身,用八卦散手的“周倉扛刀”將其撅起騰空甩了出去,來了個大仰殼。在短短的幾秒內,連續打倒三個日本兵,動作乾淨俐落,旁觀者莫不高聲喝彩。剩下的鬼子見王的功夫了得,不敢再動,悻悻而去。王培生此舉,陡然增長了中國人的威風,體現了中國從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精神。從此,王培生的名字傳遍了北平武林,傳到了華北各地。唐山鷹爪拳大師安賓亭佩服王培生的勇氣和技藝,專程接王培生到唐山家中,切磋武功。這位50歲的老拳師與20歲的王培生結下了忘年之交。
  王培生雖然技藝大成,但仍好學不倦,他在幾年間又先後拜趙潤庭為師學形意拳、拜吳秀峰為師學八極拳、拜梁峻波為師學通臂。1946年,八卦大師韓慕俠由天津來北平(曾教過周恩來武術),王培生又從學於彼處。廣采博納的王培生又蒙韓先生指點,武功臻於化境。
1947年,王培生與幾位武術家結盟在雞獅灘(今積水潭)成立“匯通武術社”,不拘門派傳播武藝。他們是“神槍”李書文之弟子張立堂、“鼻子李”京東李瑞東之弟子高瑞周、韓慕俠之女婿馬逸林。他們研究武學、廣招門徒,為發揚國術做出了貢獻。
6.武術人生光輝燦爛的1981年
  新中國成立後,王培生全身心投入到群眾體育運動中,長期在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工業學院等十餘所大專院校及中國科學院、人民日報社等機關任武術教練,又創辦群眾武術社並任社長。跟他學拳的有工人、學生,也有老紅軍幹部、大學校長,著名的舞蹈家戴愛蓮、畫家葉淺予、京劇大師候喜瑞都曾虛心向他求教。1953年,他代表楊禹廷大師,應邀擔任華北地區民族形式體育大會的評判員。當時,他是評判人員史最年輕的一個,這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躋身于老拳師之列,受到了副總理兼體委主任賀龍元師及烏蘭夫等同志的親切接見。1957年,在全國武術射箭觀摩交流比賽大會上任武術比賽裁判長,他辛勤耕耘,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武術人才,他的弟子中有數人在全國武術比賽中獲金牌。
  1981年是王培生武術生涯中最光輝燦爛的一年,這一年,在北京召開的老年人運動會上,武林高手雲集,王培生表演太極刀,藝壓群芳,獲得了金獎;同年,在保定舉行的“中國氣功研究會”成立大會上,他應邀擔任特約代表,作了太極推手的講演,即席表演太極拳技擊。轟動了全場,傳遍全國。以上兩件事不過是國內的表演,最精彩的是在瀋陽全國武術觀摩大會上,中日兩國技術交流時,戰勝日本第一流武術家,而享譽海內外。
  1981年5月,王培生受國家体委的委託,編寫太極拳推手比賽規則,來到瀋陽。當時正值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在瀋陽舉行。日本國少林拳法代表團也聞訊而來。武術界人士都知道日本武術技藝非同小可,尤其是我國十年動亂期間,他們迅速發展,開辦了全國性的少林拳法學校。每逢我國舉辦武術交流大會,他們都來參觀,並且一再要求與我國代表比武。出於外交方面的考慮,我國武術界多次以種種理由回避了。於是他們以為我國無人能夠接受他們的挑戰,而出言不遜,說什麼“少林寺在中國,少林拳已不在中國了!”此次訪華,他們仍似不可一世。為了讓日本人真正瞭解中華武術,國家体委武術司毛伯浩等同志決定安排一次中日雙方技術交流。中方代表是北京的王培生和廣西的薑星五。中日技術交流在遼寧省體育館迎賓廳舉行。
  當時,日本訪華團聽說王培生是太極大師時,反應相當冷淡。其團長說:“太極拳我們日本也有,只有健身之功能,並無交流之價值!”王培生即席闡述了中國太極拳之無窮奧妙,指出太極拳不僅能健身,而且還可以自衛抗暴,其技擊作用非一般武術可比。太極拳作為武術的一支,與少林、查拳並列于武林。王培生在客廳當中一站,說:“要理論聯繫實際,不能光說不練,你們哪一們來跟我試一試?”
日方副團長,少林拳道專門學院教務長山琦博通立即應戰。他乘王培生不備一步躥到王跟前,右手刁王之右腕,左手高舉淩空劈下。這一招要是得逞,王培生的右臂非斷不可。說時遲那時快,王培生沉著應戰,待其實勁將出之際,順勢揚手來個“提手上式”,將山琦博通吊起腳跟離地,擰著他胳膊,霍地轉身下按來個“進步栽錘”,“撲通”一聲山琦雙膝跪倒台,腦瓜子也撞了地。他要往起爬,王培生用“固技”使他坐臥於地不能動彈。此刻日本記者紛紛錄影、拍照。
  山琦是日本第一流武術家,怎麼能認輸,這樣丟了面子呢?他吼叫著爬了起來,再次向王培生猛撲過來,抱住王的脖子,抬起右腿,想發個狠招來個“橫穿踹腿”。王培生伸出右手一晃似在胸前一撣塵土,說聲:“這叫雲手,你們說是摸魚睡覺!”這輕輕的一晃,似有千鈞之力。只見山琦如遭雷擊,暈頭轉向地滾了出去。山琦仍不服氣,爬起再戰……交手共七八個回合,山琦已是渾身大汗、上氣不接下氣,跌跌撞撞退到牆角。這時,他彎腰低頭,雙手按膝,心悅誠服地認輸了。山琦正值40歲的壯年,且身體高大,而王培生已年過花甲,又比山琦矮半頭,此次較技可見太極功夫之一斑,確實叫人開了眼。
交流完畢,日本少林拳法訪華代表團團長非常激動地說:“我們多次來中國,這次收穫最大,通過與王先生的交流,認識了太極拳技擊的真功夫。希望王先生到日本講學。”
  日本訪華團回國後,日本《阿羅漢》雜誌專題報導了王培生先生,尊他是中國十大武術家之一。
這次交流雖然不是正式比賽,但誰都能理解到這是兩個民族在武術方面的較量。王培生戰勝日本一流武術家,為中華民族爭了光,為太極拳正了名,而博得了國內外一片讚揚之聲。《人民日報》、《武林》雜誌等十多種報刊爭先報導了他的事蹟。全國各地邀請他去講學傳藝,從上海到西寧,從南寧到大慶,東西南北中到處都有這們武術家的身影。1982年他作為北京市的代表參加了全國武術工作會議,受到党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合影時他被安排在國家領導人的身邊。1983年在全國武術比賽中擔任仲裁委員。1984年北京吳式太極拳研究會成立,任副會長,1989年擔任會長,1994年擔任名譽會長。
從20世紀80年代起到90年代末,王培生作為北京吳氏太極拳掌門人他與上海鑒泉拳社吳英華社長,一南一北相互呼應,形成吳氏太極拳歷史上的第二次“南吳北王”,對吳氏太極拳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7.中華武壇名副其實的一代宗師
  王培生先生不僅武藝高超,而且非常重視拳術的理論研究,在教學之餘,努力探索武學之道,著書立說,決心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回報社會、造福人民。早在1953年月日他就在傳統吳氏太極拳基礎上,創編吳氏太極拳37式,於1958年正式出版。以後又創編了一套適合於老年人運動的太極十六式。他武功上乖、徹悟拳理,把武術氣功同中國古代哲學的陰陽、五行、八卦以及生理學、心理學、醫學貫通起來,熔為一爐而治之。他的拳論含有深奧的哲理,富有科學性。80年代以來,他先後出版了10多部武學著作。其中英文版《吳氏太極拳》(曾維祺合著)在海外流傳廣泛、影響極大,已被美國宇航局列為宇航員的訓練教材。他在1985年國家教委舉辦的全國高等院校武術教師培訓班上主講太極拳推手,編出的《太極功及推手精要》被指定為大學武術教師的進修教材。1987年出版的《太極拳的健身和技擊作用》一書精闢地闡明太極拳健身理論,詳述太極拳套路之拆招和推手之要訣,將多年來人們沒見過的太極拳技擊之術公之於眾,打破了太極拳只能健身而不能防暴的誤說,還太極拳的本來面目,為太極拳正了名,引起了武術界的高度重視。他總結多年經驗,把氣功與武術相結合而寫成的《三才門乾坤戊己功》被廣大武林人士奉為珍寶。1989年第十一屆亞運會在北京召開時,中國醫學氣功學會向各國朋友介紹中國武術氣功大師的成就,其中就有王培生先生該書中的武術內功“八樁”的功理、功法。王先生著作頗豐,他的《吳氏太極劍》、《吳氏太極槍》、《健身祛病小功法》、《八卦散手》等都是難得的武學精品。這10種著作都製成音像製品正式出版。
  王培生的武學著作繼承發揚了中華傳統武術理論,並且有很多創新。比如,太極拳運動中眼神與意念的關係,以前的太極拳著作和老師的口述,都說眼神的方向和意念的部位是一致的,王培生通過長期的實踐糾正了這個說法,提出了“神意不同處”的概念。例如,踢腳時,眼看前手而意想後手,這樣發出去的腳才會有力,並且能保持身體的平衡。王培生把中醫經絡學運用於太極拳運動中,繼承並發揚武醫結合的傳統,獨創“以意行氣,按竅(穴位)運身”的理論,以此為太極內功要義。他教吳氏太極拳,每一動作,甚至屈指、扣腕都要循經走穴。他是當代武壇把中醫經絡學應用於太極拳健身和技擊的第一人。
  王培生是太極拳大師,同時也精通形意拳、八卦掌,對內家拳理無不通曉。有位元記者為了弄懂內家拳幾大家之異同,到處請教而不得其要。他採訪王培生,聽到真言:“形意拳以五行相生相剋之理制敵取勝,稱之直勁;八卦掌主變動如魚撞網,即動則變,變則化,變化無窮,故稱變勁;太極拳一舉手一投足周身具要輕靈,使人看著有摸不著,有處處落空之感,尤能使人心悅誠服,故稱空勁。”這位元體育報刊記者聽了王培生這段話頓開茅塞,對王老師敬佩無比。他寫出文章說:“王培生幾句話就把內家拳幾大派的特點說得明明白白,真不愧為一代武學宗師!”
  王培生從事武術教學和科研工作60餘年,傳功六代、弟子千人,有的在全國武術比賽中獲得金牌,有的在武術教學科研領域取得突出成就,其中被編入《中國當代武術家辭典》等大型辭書的有:張旭初、馬金龍、張耀忠、李和生、高壯飛、劉峻驤、周世勤、張鴻誠、張全亮、關振軍等20餘人。
為了傳播中華武術,王培生先生不顧年高,多次到日本、美國講學。日本《武術》雜誌尊他為吳氏太極拳宗師、尹氏八卦掌宗師而專題報導。他對發展中華武術,把中華武術推向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王培生老師從1946年住進這個小院,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了。什刹海畔這所普通的小院造就出一位舉世聞名的太極宗師,小院裏的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斗室裏產生了不配的武學著作;在這裏,王培生老師指導了幾千學子,在這裏,王培生老師接待過無數賓朋。就是這個不起眼的地方竟成了向全世界傳播中華武術的一個重要基地。
  王培生老師就是在這樣的居住條件下為傳播中華武術不停地辛勤耕耘,他每日白天高高興興地外出教拳,夜晚在這間斗室裏進行武學著作。
孔子曾讚揚他的學生顏回在艱苦的條件下愉快地堅持奮鬥:“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一代武學宗師王培生50多年甘居陋室,為傳播中華武術樂此不疲,在當代中國獨一無二,豈不賢哉!豈不偉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nlypower 的頭像
    onlypower

    快活閑醉

    onlyp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