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魁先生像
【版主;認識我的都知道我對意拳的評價並不是很好,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王薌齋的事蹟不知是其個人或是其徒孫的關係,在歷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問題,甚至有竄改歷史事實的嫌疑。這是所有意拳或是大成拳者所極力迴避和圓謊的嚴重問題。我認為這是所有意拳者一直無法深刻反省的地方.其次,意拳對於套路招式極力的否定,形成其內部拳理應用的必然問題。對我而言,這雖然王薌齋的發心是對的,即是套路的浮濫虛華,但是完全廢棄套路,或是以為老拳法就是好的說法,明顯是個偏誤。突顯出對於招式內涵缺乏瞭解;此外一些雜七雜八的法不也是種招式嗎?其三,早期意拳一直有一種反造神運動的傾向,但是後來卻是不許他人造他神 只許我造王薌齋為神,這也是意拳門人的一大毛病之一。總體而言,我認為意拳在很多觀念上,都不斷嘗試突破傳統的樊籬,但卻自我了這個樊籬當中。我認為王薌齋功夫卻實不錯,在拳學上也有其獨到之處,但是絕非意拳門人吹捧的如此厲害。就我比喻的話,王薌齋有點像今日的潘岳,有一定的功夫造詣,卻如此厲害,或是真正超越傳統武學的領域。不過,亦可借他石攻錯也。】
1.王斌魁先生談拳
爲什麽叫意拳?意拳以神意爲主,發揮本能,改造生理。練這個拳的人,不是傻賣力氣,也不是像有些人練的太極拳那樣,一切神意全沒有,就是慢慢摸。意拳要調動周身之精神,調動活力。周身肌肉、四肢百骸,要完全活動起來、很輕鬆,但是神意不能外馳。在過去王老先生說:“這個東西極容易,深進求頭萬緒,用功時莫著急,先選個適宜的場地,充足陽光流通空氣,有水更有樹更相宜”。在我們運動時就像站在海洋邊上一樣,上望藍天,下望碧海,心胸開闊,美極了!這才使人內在情緒樂觀。老發愁,老叫勁,就好不了,越叫勁越好不了。同時王老還說,學這個拳,不形象似但求神意足。你非得像我,我非得像你,那種死教條的東西,不是中國拳術。
意拳,做起來周身都是矛盾,所以老先生說:“渾身盡爭力,無點不彈簧”。既矛盾而且又統一,這個東西非常辯證。這兒跟這兒扯著,哪兒跟哪兒拉著,都是矛盾的。沒有矛盾不産生整個渾元力。沒有做過這個東西的不懂,做個這個東西的才懂。既有矛盾,而且多方面的矛盾爭起來了,是一個整體,具體的力量。
所以,這個東西,你說它鬆散不合適,說緊,緊了過僵,身上的肌肉全僵死了,那還有什麽活力?既不僵而且不散慢,在鬆和均之下求力,力量又均整,哪兒都這麽大力,動哪兒,哪兒都這麽大力。
鍛煉,起碼身體要有好處,才能繼續鍛煉。不要盲目騎瞎馬,這也好那也好,好有一個正確的道理。正確的道理是什麽呢?別違背自然的生理,違背了自然生理那就不是正確的。我今年72歲,好多的老前輩,搞體育的,到了40多歲就不搞了,爲什麽?因爲他那是單純的一面,什麽體育運動對人身都有某一方面的好處,但是,是不是具體?這值得研究,想當初,馬約翰先生,那是老體育家,後來他練保健去了,他也不弄這球那球了,他知道自己適於練保健。他明白對於自己什麽是適當。起碼他應當求出他本身的舒服來,精神上舒服,形體上舒服,他應當找出這個東西來。許多體育家,沒過四十有病了,這怎麽講啊。
所以王老那個時候談這個東西,練這個東西要有精神力,精神力由哪兒表現,他說了,要練得筋有力骨藏棱。首先要注意神和意,瞎賣力氣,又練長槍,又練長棍,瞎練一氣,瞎賣力氣,對健康沒有好處!所以,這個意拳爲什麽單提“意”字,就是以神意爲主,不是傻賣力氣才能求得健康的。身上得輕鬆緩和,精神愉快,悠悠遠自得,面有喜色,這多舒服!總叫著勁,我紮呀,我砍哪,這玩意怎麽好呀!把自己練成死疙瘩似的,那怎麽好!
所以說,練意拳的人,這個輕鬆緩和,形和意,一切要均整,要力求均整!那些人求了均整了嗎?我這兒有勁,胳膊有勁,腿也能踢也有勁,是不是枝節的?是不是局部的?是局部的,你踢人家,人家整個兒的一個具體,噔,您就出去了。所以這個事情啊,千萬注意鬆和緊。不僅是在形體上鬆和緊,在精神上也要鬆和緊。練太極拳也是一樣的道理,有些練太極的人來找我,要什麽材料,我說我有什麽材料?材料都在我腦子裏呢?太極拳是什麽呀?太極拳好不好?太極拳好!可你懂不懂?太極拳論上人家寫著呐:「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母?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人家還有一合!人家把動靜分得很清楚。太極拳怎說不好啊。現在太極拳怎麽傳的,盡傳太極操了,是不是?
舊民國24年我參加第六屆全運會的時候,那總裁判褚民誼(後來成了大漢奸),他跟吳鑒泉先生學的,可他又弄那太極球,又弄那太極棍。但是吳鑒泉先生只是副總裁判長,對他沒有辦法!他弄那棍又蹭又弄,說是找太極勁兒呢!由局部找這個勁兒啊?談何容易!所以意拳這個東西是整個兒的,神意貫穿整個兒的東西!不是找一面勁兒。
所以,王薌齋先生怎麽說呢?王薌齋先生說:「我由深縣出來到北京,由北京到杭州一直到四川,我見的這個拳,我挨的打,挨的摔,一切事情………」結果他才寫出這個東西。他怎麽寫的:「把中國拳術之特長同冶一爐。」他說:「中國各門派的拳術都是我們的老師。我吸收人家的特長,同冶一爐。」
再談意拳的基本功。這也站樁,那也站樁,爲什麽站樁?爲什麽講樁還要求鬆和靜?爲什麽站樁不讓它影響生理自然活動?違背了生理活動就不對。站三元樁也好三才樁也好,這一切夠多少!就這個養生部分的基本樁夠多少!動作夠多少!就像剛才我跟雷先生談的,做出東西讓它美,不讓他死。美才靈活!那一通叫勁,不是咱們家的東西。靈活之中有狠在裏頭!所以站樁的基本要求,肩爭肘橫,兩手撕擰,提抱互爲,都別使勁,都是用的神和意。精神和意感,一使勁這麽一擰,全玩完,全完了!這全是輕鬆緩和的東西。在輕鬆緩和中得到竅門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沒弄過這玩意的,不聽這一套,(以爲)使勁才長功夫呐。更要小心激怒,在激怒之後練拳不行,可別那麽幹,得把它散開了。在激怒的時候根本不談拳。在自己輕鬆緩和、輕鬆愉快的時候才做拳,那樣對身體有好處。
練拳的基本要領,站三元樁也好三才樁也好,大步樁也好小步樁也好,趟任何步也好,一切一切,必須精神統一還不能緊,這是個麻煩。剛才你們做的那個都不都是,你們那個大步不如小步快。小步就這麽一蹭,蹭蹭幾下,到跟前了。同時小步還不失中。大步容易失中。大步、小步都是奔你那兒去,可小步我老保中。邁大步容易失勢。今後我希望你們多做小少的。小步一樣做嘛。王先生做這個東西的時候也美呀。跳跳竄竄,在中山公園五色土,大夥兒全都表演了,全北京市的連賣藝的這些個老哥都請了,全練完了,人家都不得說了,王先生您該動動讓我們見識見識了。王老說,我這東西,又沒什麽趟子,怎麽弄?哎,那我就獻醜吧。就在五色土,那麽一比劃,五色土被人站滿了,就一干老頭,就這麽叭一發力,鐺…….就一下。大夥就說,就是不一樣!
關於擡腿,那時候,王師爺說什麽呢?擡腿擦著地皮兒,你要打我你得邁步,不邁步你打不著我,你不能這麽夠著打吧。你要邁一大步狠狠的打一傢夥,這腿就擱這兒了。我這麽一閃,當就一腿,踢你迎面骨上,這地兒沒照應。
我就是按過去的程式閒談,閒談。讓我講,也講不出什麽來。說這個腿呢,也是矛盾的。這兒鏜!完了還得拔出來呀。這釘子釘進去了,還得拔出來,才有二爭力。沒有二爭力這腿踢上白踢。所以今後做拳手腳必有二爭力。在精神上必有神意穿透敵背的精神。咱現場可以比劃,這力透敵背和平常有的一拳咱可以比和。練拳切忌叫勁,周身老是那麽輕鬆愉快。你一叫勁就等於捆住自己了,自己把自己捆住了。王先生就是那樣哈哈哈哈,來吧,梆!一上。他鬆極了!但他那個鬆,沒鬆散呐!他說來就來,這還是在神意之間呐!所以鍛煉這個東西必須注意精神和意感!也甭管豎直橫斜。敵以直來我以橫取,我常談的東西。這兒鏜一拳,我一歪,蹬!一下,我這兒橫著一取,也能奏效。這兒拿把刀一捅我,我還等著你捅啊,我一扇,你這刀就出去了。你別看這敵以直來我以橫取是平常的動作,這還是最主要的!
說這個東西,跳跳竄竄,美極了。不是盡傻站樁,站死樁。我們也跳跳蹦蹦,也是靈活。盡站死樁行嗎?站死樁死站樁,就長點兒死勁,反正你扒拉不動我,我也扒拉不動你,這幹什麽呀!這東西既靈活而且還均整有力,沒散漫,東西很美。隨便這麽一做,隨便做,人家看著精神上舒展美。所以我就怕你們一通死叫勁,這種東西絕不是死叫勁出來的東西。是鬆和均勻靈活出來的東西。首先它是調整了生理,生理機制能調理了之後才能發揮力量。這兒叫勁那兒叫勁,叫勁你也是一部分的是局部的,這面有勁,那面沒勁,這一拐彎,說扇一跟頭。不信就試試。
(周家雄據1984年錄音整理)
2.〈崔有成先生談意拳〉
崔有成先生自幼師從意拳大師王斌魁先生,是意拳(大成拳)第三代中以實戰功夫而揚名的人物。
崔有成先生說,習拳為什麼要站樁?因為眼看不見,手抓不著的內勁,必須透過樁功去求取。初習站樁,可以調節周身、四肢百骸及五臟六腑的氣血順暢,此為第一階段;第二階段,是在不動中求動,也叫靜中求動,或者叫摸勁。透過人的思想意識,把拳的營運軌道具體表現出來,這也叫意念假借。過去老的教學方法大多是從站樁開始的,而我的教學方法卻是從微動開始(即從試力開始);我認為,不如此,不能精細地體現出拳勁來。實作時,頭要正,因為頭是人體的舵,雙手一抬就是肩架,端起肩架也是為了保護好自己並且有效地攻擊對方。這端肩架的姿勢不也就是站樁時的肩架嗎?站樁的第三個階段就是摸勁,也即有感即應;如果摸勁感到內力不足,還得反回頭去站樁,即從樁功中去求取內力。總之,從試力到站樁,從發力到站樁,從實作到站樁,站樁是內力的源泉,站樁是意拳的根本。站樁是心理的訓練,素質的訓練,力的運用的訓練,綜合起來就是整體的訓練(動起來不是整體,就是破體,能整體者無論前進後退、向左向右、朝上朝下都是整體)。
說到試力,崔有成先生認為,試力要有目的性,最初的雙人試力就是推手,無非是外加壓力下的試力而已。推手是試力方法而絕不是目的,是初缺實作時扭纏在一起的一種訓練方法,我們應該透過試力去檢驗各種力量是否有效果。試力的目的是為了實作搏擊。試力、發力、推手、實作這幾項都不能脫離站樁為根本,站樁-試力-發力-推手-實作是循環往複的,有時訓練一個階段之後,又要反回頭來再去站樁,這是一個螺旋式的發展過程。
什麼叫發力呢?崔有成先生認為,如果說微動是試力,那么,試力時的有驟然停頓的快動作就是發力。發力是從試力中演變出來的,小動作是發力,大動作也是發力。發力是力的延伸,是自身體重加速度,是條件反射,是本能的回應,而不是故意造作的一個動作。如果有了「我想發力」的念頭,實質上就已經告訴了對方,就有了時間差,就失去了發力的效果。我認為,定位發力是束縛人的一種方法。當然,初學人習練定位發力是對的,但不能被框住,老跳不出來,畫地為牢,練僵化了。守規矩的目的是脫規矩,這樣才能進步。否則,老搞定位發力,就成了「作秀」的功夫,一旦雙方游鬥起來,難達理想的效果。
什麼叫局部力呢?假如你的腿的力量較弱,而有針對性地去加強腿部訓練,然而你的腿與身體如果沒有協調起來形成整體,而是脫節了,身是身,腿是腿,那么你的腿就成了局部力。
說到推手,崔有成先生認為,初習推手,是將自己的試力在有外感應力的情況下,去尋找各種角度的發力點。簡而言之,推手是檢驗力的運用的訓練方法。其中的鑽、裹、擰、橫等等內容,必須手把手去講,去學。總的來說,武是功力,術是技巧,術是力的運用,二者缺一不可。
推手也好,散手也罷,如果自己處于劣勢,如何將劣勢轉變為優勢才是要解決的矛盾,才是要練習的內容。這就叫練拳能動腦子,才不是傻練。我認為,確切地說,不是叫「練」拳,而應叫「研究」拳才對,唯細心「研究」才能進步。再者,練拳時誰都曾挨過打,然而是打清醒了,還是打糊塗了?切磋比試時,應盡量讓對方的技術得以發揮,自己先用身體去適應他,爾後摸索出方法去戰勝他。比如說,對方摔了自己二十下,到了二十一下了,對方摔不動了,我的身體也適應了,有了本能的反擊力了,才能戰勝對方。記住,不要去捂住對方,壓住對方,不讓對方的技術充分發揮出來,而是相反。只有這樣,你才能真正地懂得對方的優勢,明白他的力量是如何運用的,爾後再想法去戰勝之,這就叫「知彼知已,百戰百勝」。要知道自己輸,輸在哪兒;贏,贏在何處,才能有所進步。一個拳勁好,不是單一的拳勁,比如形意拳的橫拳,出拳時如直拳,所謂「起橫不見橫」,其中既有直勁,也有左右橫勁及鉤挫勁,下墜勁等等。再如雙方動起來了,你動我動,手動腳動,還是身子動快,腰似車輪腳似鑽(連帶著手臂),關鍵是身體,是腰。再說試力,有鬆試力,緊試力。操拳有鬆操、緊操、堵操、添勁操(指各關節的伸展程度,即爆發力)等等。還有,形體與意識應高度結合,形體與意識不同步,就練不好意拳。我們應該透過練拳、研究拳去把人的原始本能給調動出來。一個習拳者如無敢鬥的精神,喪失了敢拼的勇氣,就不能把技術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精神即靈魂,一旦有了懼怕心理,那他就必敗無疑。
話題轉到力的轉換(即角度的變化)時,崔有成先生認為,如果對手在搭手之際壓迫、堵截你時,在電光石火間要有角度的飛速轉換,也即力的轉換,不如此,而是去硬頂,如牛鬥架一樣,其結果無非是大個打小個,大力打小力,那還練什麼拳呢?認輸不就得了嗎?而如果學會了力的運用,那就不怕對方的塊大、力大了,可用自己的靈活拳勁去戰勝對手的拙力。所以,這個轉換的過程,即鑽、裹(滾)、擰、橫、(打),也即「點」的轉換。「點」一碰,腰就緊是不對的,「點」緊而腰鬆才為正確,才有整體爆發力。
何謂散打?我以為,也就是體能和技能的比試。要真正練好散打,必須行走坐臥都有「拳」的意識,而不僅僅是練拳時才有「拳」意識,要將「拳」意識滲透進體內,這樣才會形成「本能」的回應。
崔有成先生最後表示,以上所談僅是粗線條的浮浮而談,一些精妙細膩的東西是無法用文字去表達,用語言去形容的,只能靠眼睛去看,手把手地去教,師生之間的「喂」才成。儘管如此,他仍希望自己所談能對意拳愛好者有所啟發。
3.〈王斌魁先生授拳紀要〉王安平
斌魁先生授拳紀要摘錄於後,供意拳氣功弟子學煉中參考。《紀要》原是按月日整理的,爲了學練的方便把內容分爲拳學理論、健身樁、技擊樁、試力、發力和力的運用等部分,一目了然。此《紀要》望反復閱讀,並寫下心得體會。不懂的屬於煉功時間不到、水平不到。要多問難,原重慶有個弟子石靜好問,南昌紅文、蕭縣的忠群、徐州的春雷等也都好問,值得大家學習。
1991年7月25日
拳學理論
1、呼吸的要求:靜、細、深。
2、許多拳家都練的四肢,不懂得練身體,練主幹的關鍵。不能光練四肢要練精神,要練童真之勇,不要後天的造型。許多拳術家沒有發揮人的本能,反而限制人們的本能。今天練拳要提高本能,發揮人本能的作用,不是限制人的本能。
所謂本能,就是人的身體物質條件和精神作用同時發揮良能,合乎人的生理條件。拳術的這一招那一式都是框框,都是人的精神枷鎖。人光靠本能的鍛煉不行,必須按照科學的合理的方法進行鍛煉,這樣才能發揮人的本能作用。什是科學的鍛煉方法呢?要總結吸收前人的合理經驗,補充個人的不足。以精神假借與體認爲根本,不動中求體會,微動中求認識,鬆緊鼓蕩作用于空間,無人當有人,有人當無人。所謂拳理,合乎力學原理,知道角度、面積的變化,利用本身的矛盾,解決和對方的矛盾。如和對方一搭手,在對方預動沒動之間的時候,掌握對方矛盾的變化,這是勝敗的關鍵,這是先發制人而不被別人制。彼不動我不動,彼一動我先動。
3、做到“恭、慎、意、切、合”五字訣。
4、知養知發(知練)。樁功、試力、發力(鬆緊鍛煉)同時鍛煉,主次分清,不可偏廢。
5、求勁別學招。
6、武是尚武,強壯身體。力大。術是活的,力學、技巧。
7、虛靈先定意,意在先。熔爐大冶身,講的是形,練的是形。陶冶性靈指的是內。
8、功力和技巧沒有止境。武是力量,術是技巧。
9、心誠則實,實則靜,靜極必動,動中出高功。
健身樁
1、練健身樁要返嬰兒尋天籟。
2、站樁時應是心臟無負擔,大腦得到休息。健身樁要求如此,技擊樁開始階段也是這樣。
3、“百練不如一站,萬動不如一靜”。從不動中去體會,從微動中去認識,往往人們不瞭解這個道理。不動、微動怎叫練拳呢?拳勁是從不動中去求取,舍此沒有第二法門。蹦跳僅是拳的練法中很少一部分,靜練則占拳的重要部分。樁功是根本、是基礎,不站樁難人意拳門牆,不站樁永遠不能窺視拳學真諦。
4、“三圓”養生樁意念好像淋浴,從頭流到腳,往下流向前方陰溝,可以治療高血壓。
5、伏按式(休息樁)。兩手兩腳如同肩寬站立,兩手輕輕按伏在桌上,好像休息,可以治療心臟病。
6、站健身樁時如池中魚,不上不下、不前不後浮在水中,平衡要掌握得好,周身渾圓,靠空氣的浮力。此時人感覺最舒服。
7、“三圓”坐樁:坐在沙發或椅子上,兩腳與肩同寬(稍寬也可),兩手胸前如抱球狀。意念:球不松不緊。兩手也可下落到肚臍兩側(高或低點均可),如兩手托球狀。時間稍長,球在手中旋轉或跳動。兩腳尖也可向上勾起,如腳托球狀,往前稍伸、彎曲。全身肌肉放鬆、精神安靜。意念:也可兩手如放在水面木板上,這樣覺得輕鬆些。總之,以舒適安祥爲原則。此樁適應年老體弱病殘者。
8、靠式提插樁:身背靠著一個物體,兩腳與肩同寬、稍曲,雙後下垂,掌心朝內,手指伸開,又拔又插(意念)。此樁適應老弱病殘,如青壯年煉功者不須身靠,兩腳雙重或丁八步站立均可。
9、伏按樁:上身前傾,兩手按於胸前。適應胃病。
10、高式抱樁:手背上斜指,兩手同肩寬,高與耳齊,右手心朝左,左手心朝右。此樁練臂力。
11、站樁時感到四肢酸痛時說明缺乏鍛煉,不要馬上停止,再堅持一會兒,堅持的時間是長功夫的關鍵。當然,不能堅持下去了不要硬堅持,時間總有個限度嘛。一種姿勢累了也可以變換一下姿勢、樁法。
12、站樁時要胸懷開闊,身形意念放大,猶如頂天立地萬丈高的巨人(這種意念不可時間過長,過長則跑氣了——筆者),身軀挺拔,四肢支撐,周圍各部位都叫它相互牽扯,相互有拉力。
13、養生樁和技擊樁的不同在於意念活動不同。
14、三圓樁:神圓、氣圓、力圓。
15、神聚才能得神養。神聚還要活躍起來,體會體內的東西,全身都不要死,(樁功)神聚形才是整的。
16、樁功要做到肩掙肘橫,兩手撕擰。
17、站健身樁應是似尿非尿、似笑非笑。
技擊樁
1、四種技擊樁:
(1)提插式:上提下壓,前插下插,外撐內裹、銼、
(2)提抱式:提抱前扔。
(3)伏按式:好像按伏著一個球,外掰內合、前按插,揉搓著往外發力。
(4)伏虎式(低位大步樁)。
2、提插式技擊樁:意能爪力透手臂,又如提抓重物,隨時隨地抓起扔出去。
3、無論哪一種技擊樁在練時,腳下都要有提踩的意念,既提又踩,前腳提後腳踩,後腳提前腳踩。
4、握拳站樁:主要練習向前的頂勁。提沈、擰裹鑽,注意在各個角度、面積找勁,發力能否得力。
試力
1、求掙力。上下、前後、左右等八方均有掙力。前膝與後胯要有掙力,同時又要有合力。
2、要注意肩部放鬆下來。不少人肩都不松。試力在於腰、手、腿之間發生掙力:特別是兩腳要有力,好像把兩腳之間的—地蹬裂<意識)。肩不要想它,把它忘 掉。
3、試力時手部應加大意念、加大精神力,因手部是接觸點。
4、肩部不要來回晃,這是太極病。對方擊在中心線,晃也沒有用。肩應隨身一起動,是個整體。
5、試力時應假借一切,同時考慮內部的變化。形曲而力有餘,氣直養而無害,蓄而後發。
6、伸手就是矛盾。手下身體上,手左身體右,反之如此。不做矛盾的動作、神態,對手難以迷惑,給對手造成錯覺,然後擊之、伸手就是矛盾,矛盾也謂之掙力。肢體之間,肢體與身體之間,肢體、身體和空間的矛盾等等都需要從理論上認識和實踐中體會。
7、平時要練整體的力量,八方不空,立感即應,一觸即發,練習本能。
8、力不空出,意不空回,要有整體勁,來回勁,捧、捋、擠、按不能單獨講用。
9、與假設大敵爭地位,守著當中一點。頭胸爲敵人要害。順人之勢,借人之力,勁斷意斷神連。重心保持皆在腰。頭項要頂,要有頂天立地的精神和方向、四 處橫脹的感覺。勿忘。切記1
10、身手的矛盾,在試力時也可以手向前去,身向後來;手向後來,身向前去。越練身體越渾圓。
11、試力時意念活動有掙力,動作也應有掙力的表現。
12、身體活動的角度(架式)姿勢要越來越大,再越來越小,大小動作都要練,以便適合各種複雜的場合。
13、要練習西洋拳來研究中國拳,“洋爲中用”。
14、有了物質基礎以後,關鍵在於正確的精神(思想)作指導,精神是本拳的關鍵。精神是什?是假借産生的力量,假借是物件。有了目標、物件,再由精神支 配,就是正確的意念支配。
15、意、氣、力要渾圓。開始是局部的、單線的,上的下的,左的或右的,這都不是渾圓。把上下、左右、前後、正的斜的橫七豎八都有機的聯繫在一起,這才是渾圓,這種渾圓都是在掙力中求出來的。如動一點牽動全身。我擊對方一點,不是用的局部力量,而是整體力,如同圓球一樣擊著對方。以我的整體擊對方的局部,以我的渾圓一體擊對方的散體。
16、一般拳術只有豎勁、直勁或橫勁,而沒有渾圓勁。要練多面力。渾圓力。
17、試力時注意全身各部是否均整,是否有的地方用不上勁,形成空位,或是過硬過僵不舒服。意念能否照顧全身,不能照顧全身就是局部。這都是在試力時應注意的基本問題。
18、試力時假借很重要,一舉一動要有明確的目的。
19、站樁、試力時(生活中),注意和對方的接觸點上加大些意念(全身不要加大意念,一加大就易僵硬),如手是最多最容易接觸對方的,所以,平時就應雙手加重意念,一旦接觸對方,手如兩把虎鉗、鋼、利爪一樣。出手如鷹爪,回手似鋼。
20、行動時(如走磨擦步),周身要均整,特別是頭要撞人。
21、站樁、試力時應以自己舒服爲原則,周身各部不要有輕有重的感覺。
22、兩個手掌的大小魚際要經常吞吐,也就是伸縮。手掌不能固定不變。大小魚際的張合對發力關係很大。
23、一個人在練習時(試力),如大敵當前,不是一個人練拳,在身外找人假借,利用條件反射。在做時不能絕 對。所謂絕對力不能絕對,身有轉折餘地,有靈活性。
24、蛇纏肘,擰、裹、刀、插、、銼一齊用。蛇纏肘關鍵在於腰,使用于單雙推手。銼分大銼和小銼。
25、揉球式:快慢剛柔相濟,各種形態表現:如前走、後退、忽左、忽右、忽前忽後、忽高忽低、忽上忽下。以意行氣,意氣力整體相合,這是最好的練習方法。做到圓融相通,生怕別人把球搶去。有時拿球外擊,有時用球和身一齊進擊,隨時隨地發球(發力),全身協調一致。
26、三種操拳形式:栽拳、直拳(類似炮拳)和炮拳。操拳時身體要晃動起來,把身體蕩動起來。步法要多變。
27、試力時由慢到快,由輕到重。
28、試力時要全面試,精神力要放大,不可一招一式試力。周身要渾圓,做到挨著何處何處擊,起碼要有來回勁。
29、關於步法,前腳沖踏,身體前摧,頭向前撞,後腳輕蹬。
30、拳打遍身是法。、銼、刀、插齊用。意念一動,身如火燒。所謂意拳,注重精神力和意感。意遍周身,這就是具體的精神力。
31、所謂假借,就是唯物的抽象,抽象要做到切實的真義。
32、從具體動作中求整體,從整體之中求具體的物質力量。
33、站樁、試力、發力時以人爲的條件反射(假借)作爲意念的物件。
34、前進後退左右轉動都要表現出整體一致性而不是局部的,要形體和精神的一致性,而不是單純的形體運動。
35、先求松、順、合,再求東西(功夫)。松、順、合本身就是功夫。
36、從極破體中求不破體,你師祖仰身操拳,大躬身沖拳,別人認爲是極失中的動作,但你師祖能做出力來。
37、“內抱外發”。如同抱嬰兒,懷中掉不了,又擠不壞,同時又有支撐力、外發力,這叫內抱嬰兒外發力。
38、試力時手的方向不變、身要變。做到身似遊龍,身形打不間斷。
39、單練刀手,便於雙推手。試力時定步、活步,前走後退,左右橫行都要經常操練。
40、技擊各樁和試力,手臂、腿、腳要拉扯上,腰部中節不能空。
41、試力時神意要遠,力發擔要遠。
42、形意拳名家曾說:腳占七分,手占三分,腳要提踩。說明腳在站樁、試力、發力、力的運用各環節的重要性。
43、一般人的力是長方的、四方的,意拳力是圓的、渾圓的,如圓球一樣,使對方感覺不到點。有固定點的發力、固定姿勢的發力、停止間的發力、運動中的發力、快步大動中的發力等等都要練習。
44、試力要上下掙擰,不可前後晃動。
45、栽拳分:大栽拳、小栽拳。小栽拳用處大。圈拳不要超過中心線。
46、蛇蛻殼:如一個圓鐵筒套在胳膊上,要突然抖擻出去。練習蛇蛻殼的樁功:蹲襠式(或丁八步),兩手起高不過肩,與肩同寬,手指前插,如兩手臂前有老牛筋牽著。
47、站樁和試力時口裏如含一顆珠子。
48、技擊樁和試力,脖子和腳有如牽扯著橡皮筋。
49、不論樁功和試力都要做到松靜合。
50、站樁就是蓄力,如同水銀灌注全身。試力就是讓水銀活躍起來。發力就是運用水銀鼓蕩起來,讓它擊打體外物體,發揮效用。
51、具體打法具體操練。不具體操練四肢和身體不合,出擊無殺傷力(重量),在具體操練中加大精神力。具體打法操練熟了,到時候就能運用。運用起來不講法、不思考。具體打法綜合用,連續發力,不管對方怎樣打,我要一鼓作氣,直到對方失去戰鬥力爲止。
52、千變萬化不離“圓”。凡是動力不離“圓”。神圓、意圓、氣圓、力圓。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足”就是圓。
53、伸手女口號脈,伸手女口問路。
54、要練習彈、抖、潑、揚四種力。彈分沖彈和坐彈兩種。
55、極零散、極鬆散,又能極均整。能拆得開,能合得攏,迅速的合、具體的合。
56、拉手風琴:在行動中運力。
57、身法帶動手法,手法帶動身法,身手合一。
58、意自形生,形隨意轉。
59、站樁、試力要體會精滿渾圓身。煉精才能化氣,沒精沒氣,也就沒力。神宜內斂,不能瞪眼睛,體會內部,周身毛髮豎如戟,是精滿渾圓身的表現。
60、加強指力鍛煉。多練支點、直點。靜練動練,頂著東西練(意念),支點多做破體的。
61、多練挂打。左右側面的挂打多練,在推手中作用大。單手勒馬動作多練。偏刀時走順勢單操練。
62、三頂:頭頂、手頂、腳頂單練習。
63、樁功、試力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松靜自然,精神愉快,舒展開闊,呼吸自然,不憋氣不弩氣。
第二個階段,身體均整、充實。感覺到內部增長了實力。
第三個階段,試驗時不怕動、能致用。技巧配合充實了神意力。在拳學裏已有小得,入門了。複雜的試力加深研究,再實踐逐漸深入,掌握了拳術的中成。大動進入小動,由小動進入不動,此時進入拳學的上成。這是“拳不拳意不意”了,此時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
64、試力階段,由簡單到複雜,力和意的面小簡單易行。由大動到小動,由極松到極緊。
65、多在身上練,蕩動起來,先師說:“身動如山飛”。
66、光鍛煉身體不行,光假借也不行,外界本身結合起來才行。以無形支配有形。動靜相結合,先鍛煉無形(站樁),逐步鍛煉有形(試力),由微動到大動,有形再到無形去體會,反反復複數年如一日必定成功。
67、興奮和抑制要平衡。沈、提、推、拉、分、閉之間求力量。神意力要統一、要合。出收之間,行停之間,豎、直、橫、斜交替之中找力量。練拳要明白豎直橫斜四字,—切動作在此四字中去體會。兩個人對抗起來也是運動在豎、直、橫、斜四字之中。
68、腳腿如鑽,腰似車輪。手、胳膊、身體、頭部都要有螺旋勁。
69、出手出腳如蛇吐信。多種步法要練,把步法和操拳結合起來練。操拳就是力量在拳頭上的運用。
發力
1、發力先練習後坐力。
2、發力時要求作到三點:手、腳、腰要統一起來,要合。多注重各部中節的合。
3、所謂今天勁大了,說明過去的力量是局部的,本能力量未發揮出來,前後對比好像今天的勁長大了,實際上是身肢合理使用。
4、試力、發力時不要做成絕對的,是相對的。做到發力後有餘力。發出與收回爲矛盾。
5、本拳是渾圓力,一般是二掙力,起碼接觸點上是二掙力。
6、發力時不要提氣、努氣。
7、發力鬆緊掌握很重要,松得越好,發力越暴、越快。
8、可以先練習這幾種力:前發力、後發力、左右橫力。左右力、後發力難度大一些。
9、發力時氣往下行,一瞬間不出氣,聲由內喚,氣在內轉。
10、發力時大關節未變,只是接觸點上角度、面積變了,掌心變化了,拳也是如此,力要連發。
11、注重神意打,神意和形體同時打,不見形或少見形打最好。
12、“內抱外發”和吞吐有區別。“吞吐”是手上胳膊做起就可以丁,“內抱外發”在身上做。
13、內抱下按向前發和“內抱外發”是兩個勁,前者即向下又向前。
14、做到雞腿、龍身、虎抱頭、猴象。
15、發力時的意念:小腹如推頂一棍,把棍頂插前方的同時,背後又如掙斷一繩索,又好像脫了繩索的驚馬向前直奔。
16、不動點,連發三掌,先發直力,連續二掙力,緊接著身摧臂手又發力。
17、單雙推手可以擠點發,也可以離點發。擠點做比離點做難度大。
18、向前發力注意兩肩部,不要意念光在兩手兩臂,好像一堵牆前摧。
19、掌拳打出後,不要自己刹車,要有穿透力,整個身體打出去要狠,由腳後跟狠起,整個身體要抖出去。
20、閉口發力和張口發力兩種。閉口發力往往易頭昏,還是張口發力好。
21、前手打人,後手使勁,也叫助勁。
22、撞彈、坐彈力都分高、中、低。
23、發力不能絕對,絕對人發不出去,關鍵在於“神滯,“神滯”就是“力滯”。想得多了,思想絕對,神意氣不自然。先想效果影響自然,倒不如不想效果,而看效果,總結經驗。發力先求順,向前,順直力,上中下都練,再練後拉力(勒馬力)和下按一拍。上發力關鍵在坐腰、胯、借助腰腿力。點不變,身變了,走了,同樣發揮本力,力要均整。前腿打人,後腿腳要使勁。
24、發力時聲出氣不出,口形不同聲音不同,內部鼓蕩位置不同。
25、發力前要柔松,發力是剛,剛柔鬆緊是一個。
26、在一呼一吸上體會發力的要領,體會剛柔鬆緊的程度、作用,往往在一呼一吸之間見勝負。
27、由松合均中養,突然集中用,就是發力。多做神意打,少做筋骨打。
28、金雞抖翎,由靜求勁,由合求勁,由勁求用。
29、從整體力中求具體力,具體力是整體力的運用,整體力、具體力都要練。
力的運用
1、發力時注重精神力,力在預發即發之間不猶豫。
2、交手時保護自己的中心,找對方的中心。
3、交手時逢閃必攻,逢退必進。
4、對方進擊時先有承受力,然後利用物體的反作用力把對方擊出去,這就要利用杠杆、撬板、螺旋力的作用。
5、物體動蕩起來力量大。形意拳中說:“伸手如號脈,看人如蒿草,打人如走路,起鑽落翻如箭竄。”
6、一伸手“捧、捋、擠、按”結合一起用,幾種勁綜合運用。捧中有捋、有擠、有按,按中有捧、有擠……。
7、推手應注意:
(1)掌握距離,有利於個人發揮良好技能作用。搭手手臂不可伸直,半圓爲宜。
(2)聽勁(也叫懂勁)。知道對方要幹什?通過皮膚的感覺瞭解對方的功力大小,瞭解、掌握對方的企圖。
(3)知道身體的鬆緊。不要把自己的手臂、身體當做對方的杠杆,特別是接觸點要注意,要鬆到身體不散,意不斷要連貫,隨時又能合,鬆懈就不行了。
8、不要輕易動步,動一步就要有一步的作用、價值。
9、一動手就要有必勝的信心,提起精神,連續進攻,給對方沈重的打擊,不要留給對方喘氣的餘地。
10、有時和對方同時進擊,以擊還擊。進就是保存自己,打擊敵人。
11、推手就是打。
12、在對手想發未發時是進擊的好機會,“一”字未出口力就要發出去。肌肉原在放鬆狀態,意念一緊,啪!力就發出去。
13、實做起來,兩手不能平行,要一前一後,一上一下,一左一右,這樣進擊和防守時才方便。
14、平時養成形鬆意緊的習慣,遇到對手也不要緊固肌肉,否則易被對方牽動,失去平衡。
15、先師說:“瞎打打也有好處”,和各類人打,不會拳的有的比練拳的還難對付。練拳的心裏有框框,沒練拳的沒包袱。
16、顧,就是打,打就是顧。退爲進,進擊才能自衛。
17、力點牽移重心,力點就是力心,力心就是重心。聽勁是通過皮膚反應到大腦,認識對方的力心、重心。
18、推手時可以搭手就放人。
19、往下一壓一按緊接著單手或雙手就往前發。
20、單手可以刀,雙手也可以刀,只要一牽動對方就二次發力。
21、推手時通過支點找力點,通過力點找重心。
22、和對方搭手必須是側身,不要正面接觸,把自己的中心隱蔽起來,使對方找不到自己的中心,而找對方的中心。
23、單掌(拳)發人時,必須側身順肩,臂微曲,肘垂下,不要外與內夾。
24、遇敵搭手,如對方先出擊,必須先把自己中心躲開(避開對方所擊目標)的同時打擊對方中心。
25、兩手掌的合力使用。當兩掌接觸對方後,後手掌張開摩擦掌心,螺旋前進。
26、推手時動作儘量小,小了對方不易發覺就發力了。如果動作大,對方容易躲閃。推手劃圈要小,大了不好。
27、動手不是目的,放人是目的。所謂打輪(劃圈)是爲找對方的空隙,一旦找到了可擊的機會,要連續進攻,直到對手無力還擊敗倒爲止。
28、打對方的上身兩肢時,目的在穿透對方的中心,需用摩擦力、銼力。
29、和對方搭手,如是一般的對手,直接進;如對方稍高明一點,先作矛盾,迷惑對方,緊接著進擊。如對方雙手齊進,先掃除手指,然後進擊。
30、敵人直來,我以橫取。
31、試力發力時行動起來如猿猴,精神如怒虎。
32、有了相當功力以後,好像練拳如遊戲。
33、豎、直、橫、斜四種力結合互用,相互變化。各種打法是:吊打、圈打、閃打、直拳打、頭打、勾拳打等等都要練習。
34、不練打“死人”,也不練挨死打。
35、如被對方抓住手臂,可以揚肘搖動身體,摧毀對方。
36、快拳點打無力,不可怕。直拳、勾拳落點重。
37、身法、步法、手法不論散手、推手以利個人爲原則,任意變化。
38、“師法當遵守,不可太拘泥”。“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一法不立,萬法不容”。
39、兩手搭手後精神、意念的變化、角度、面積也應隨著變,發力點也應跟著轉移。
40、接觸點上的面積未變,發力時的角度可以變,力點不變,力根可以變,身動。
41、推手時兩手互爲根用,出左手右手隨,出右手左手隨,雙手齊用,或一手主一手次都可以。
42、手快不如身快,身打人,表現於手。
43、雙推手的幾種打法:
(1)左右手往後刀:左手刀右手助,右手刀左手助。腳蹬、腿伸、腰轉、臂旋。一手勾一手拍。
(2)友右旋轉刀:左手刀右手催,反之如此,用整體力。
(3)左右拍打:左手下拍,右手往對方的右後方摧拍打。反之,右手往下拍打,左手往對方左後方摧拍打。注意身體的整勁。
(4)撐打法:如對方雙手之上,此時向對方右肩處上撐,以被動變主動,同時右手由對方臂下向上擰鑽,把對方撐開,直接向對方脖頸砍去,緊接著向前發力。左右手可交替進行。
(5)如我左手在對方右手下,我的右手挾對方左手,此時我左手向左方抖動對方右臂(用橫外力),同時,我的右手向對方左方發內橫力,只要牽動對方緊接發力(上步),不容對方喘氣。
(6)只要和對方一搭手,我的雙手可發橫力,同時上步就撞,一下不成就連續進擊。
(7)和對方搭手直接向前發力,不論直力、彈力和驚彈、驚抖力都行,發力無斷續。
(8)只要對方一脫手,豎直橫斜的力可綜合使用。
44、單推手:
(1)右手和對方一搭手,小臂向右下方一擰的同時吊起右軸,直接向對方右心或右肩窩處猛撞(用半栽拳),如對方不倒,連續進擊。
(2)可用撤步大捋(雙推手也可用)。
(3)小臂向下一擰直拳進擊。
(4)搭手把對方大小臂向一側擰逼的同時用肩前靠打。推手時搭手的角度很重要,伸手是曲直形,小臂不能橫擔,我握拳或半握拳要擰裹螺旋。大圈不如小圈,無形圈最好。
45、無論單雙推手,其基本原則是掀起對方而擊之。
(1)如果對方用肩扛的話,可以用左右內外橫力扇。
(2)如果對方直力撞過來,可以用左右刀擊之。
(3)如果對方左右晃肩,可發左右橫力。
46、長、中、短距離以及靠身的時候都能發揮具體的力。大動、小動或形體不動時也能發出力才行。
47、發力時一般身體下蹲,不用直立身體,含蓄一些。發力要擊其中心,不要打兩頭或左右。
48嚴正面側打。對方如猛撲過來,可原地不動,身由正面變側面用炮拳打。
49、兩人動起來,先打亂對方的肩架配備,乘亂攻其中心。
50、兩人動起來,先攻其堅,不要攻其虛;要攻其背,不要攻其順。
51、拳打“一陰反一陽”。精神如怒虎,氣質若靈犀。
52、拳到無意方爲真。
53、擊對方的力頭要側面擊,不要擊正面,力頭讓過去擊側面,要講角度。
54、無論對手個頭是高或低,或胖或瘦,都不要湊合對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坦然自若。平時要研究個頭大小,身體胖瘦的技擊特點。
55、技擊無非是豎直橫斜高低,這是一般規律。
56、單推手可以搶手就進發,不論對手有多高,有多大力,手臂一縮就進去,或動步擰身用螺旋力進擊。
57、單推手,如對方捋我之手,我被捋之肘一豎用肘尖對準對方胸部擊打,緊接著用掖掌雙手合力打。肘打時要用身摧肘,這是其一。又如對方捋我右手,順對方右腿用我右手背下滑按之.,同時我的左手通過我的右臂上方向對方胸口進擊。
58、推手時還要用沾連粘隨。
59、單雙推手時重心可以移動。如把自己的重心放在手上、臂上或身體某一部分。
60、進步側身直掌上發打中,力由腿胯腰上發。側身直拳下打左右肋下部。
61、雙推手。對方雙手抓住我雙肩、雙臂,我直進不行,可以用左手刀其右手(挑挂也行),右肘中節內螺旋拳頭朝對方臉上打。在螺旋中右手臂上鑽,不鑽力量不夠。也可以單手發力、雙手發力(發合力)都可以,靈活多變。
62、單雙推手做(試力在內)意念:提、拉、撐抱。
63、兩手搭手後,如對方用手或胳膊壓我手臂,我手腕如抱球狀上指螺旋即變被動爲主動。
64、我右腳在前時對手左拳打來,此時我右腳一撤步出右拳打。如對方右拳打來,我左躬身右拳打,連肘肋一齊打。
65、推手要鑽、裹、擰橫。
66、運用左右刀時,刀老了不行,不及也不行,適中爲好。
67、遠截近斬(散手)。推手時可以靠打、肩打、肘打。
68、不擋不架就是一下。
69、頭打一似槍。頭打五方。
70、千變萬化不離“十”和“圓”字。形意拳名師說過:起手橫拳勢難招,展開四平前後梢(豎、直、橫、斜)。
71、出手就不是一下,左右手交替進攻,或者手、足、膝等一齊用。
72、蜻蜓點水打法。躍起來打。
73、單雙推手時遇到力大的要運用空、化、卸、走的打法,不能硬頂。
74、雙推手時利用“內抱外發”,搭手就放人。
75、利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打擊對手。
76、蛇行:擊頭尾應,擊尾首應,擊中間兩頭首尾齊應。
77、推手注意腰中節含蓄。兩肩爭開,步眼隨時變動,交換中心,以自己得力爲主,不要頂牛。兩手要分開左右手、前後手,曲折含蓄。對方直力攻我時,上下取之,不行,左右橫力取之,如再不行,上下左右力交相取之。
78、單推手遇見力大的,有破法三。
(1)後手打前手一下。
(2)以腿爲軸避開己中。
(3)外螺旋。
79、單推手或單臂發力,應是順而出,步前沖。單操手多練。運動中練習單拍、雙拍和雙刀拍。
80、練拳要有鬥性,決鬥精神,有獅子和老虎的精神。
81、若言其用無力不具。是從樁功開始,從樁功中得來的。靜的時候求本身的力量,用是體會外部的力量,試力要體會內外結合了沒有?由精神到達了物質沒有?協調了沒有?由小動的試力到大動的發力,力量到底有多大?發力就是試驗自己的力量有多大。先練一面發力,再求多面力。試力求渾圓力,不要求一面力,但開始先練求一面力,集中力量發好一面力,繼而兩面力、多面力直到渾圓力。力由試而生。銳角無論在何方都能發力爆炸。
82、斷手(散手),開始有四種打法:
(1)大開門。 (2)閃中門。 (3)虎抱頭。
(4)猴像。 雞腿、龍身、虎抱頭、猴象在散打中的運用。散打就是往身上操拳、實做。
83、銼力分爲中銼、高銼、銼著栽、單手銼、雙手銼。
84、和對手打起來(推手)不抵抗是錯誤的,絕對抵抗又是錯誤的。攻守是一個,守攻也是一個,攻中有守,守必須攻,不能消極的守。守中有攻,守攻做到一,不能做成一、二,守和攻是一個動作。閃打、退打要練習,閃中打,退同時打,做到閃打合一,退打合一。
85、接觸對方後發力變點要速。發力掌握距離,發力身手相隨。伸手不過前腳尖,認點發力要及時。
86、光線就是精神力。
87、單雙推手如對方力大,我利用中心,把重心放在接觸點上,上下左右前後都能用,把本身蕩動起來。如果對方直撞,我可偏撞,左右偏撞,利用作用力的作用。總之,利用矛盾擊對方。搭手後,把我的重心動蕩起來,把蕩起來的中心放在接觸點上,放在對手的某一部位上,要害的部位上。上下左右前後蕩起來,對手就招架不住了,對手被動我進擊。
88、力不打功,功不打力。要敢和對方換打。
89、準備三下子,才能還擊對手一下子,才可賣破綻。只會一下子的功夫,不能出門。
90、敵以直來,我以橫取,橫來我則鑽打。
91、把身體拆散了,才能整起來。極松才能極緊,沒有極松,就沒有極緊。做到了極松,氣血神意才通,周身才均整。在似動非動中打人發力。
92、走身法不管點不行,走身法同時還要管著接觸點,不丟點,不能斷,起碼管著對方的一雙手,重要的管著中節胳膊(推手)。
93、推手,鑽裹擰橫別忘了粘,豎直橫斜要粘,注意粘性,這樣出東西更漂亮,不然對方容易跑掉、滑點、跑點。沒有粘性不行,沒有吞吐不好,沒有粘性就沒有吞吐,沒有粘性不好利用吞吐,滑得很。要粘必須先引,對方松不能粘。先引對方的勁,把對方的勁引出來、問出來、兩個力點相碰擊的時候用粘性,然後鑽裹擰橫就能用上,突破週邊,攻其中心。
94、刀不動對方、偏不動對方時,自己要轉換身法,你不動我動,避開正面,進擊側面。力小對付力大的,個小應付個頭大的,採取這種打法。刀不動壓不下來,往上挂。下不行往上走。先拍打,緊接著刀偏,拍打刀偏一齊用。不隨對方,一隨對方就破體,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見勢打勢,見招打招。
95、側面放打不行,中上找,中上不行,上路找,上面 不行側面放打。
96、個大的不放,震動他的“五臟”。
97、不能中頂中,中的要點不僅在脊骨,在兩腳跟上, 兩腳變換角度,守中在腳底下。
98、如果身動手頂住點,身多變方向,忽上忽下,忽左忽右,不被對方利用支點。對方攻中劃圈破之。
99、如對方崩打,我用圈打,撐開對方進擊。對方高打時我偏刀還打。如對方身手在上面容易擊我臉部,我翻手打,左右打。碰到實力採取分散其實力的打法,如對方直來我左右取之。
100、一般人發力不漂亮,著相、執著了。搭手如同自己在操作,打人不要想,把自己學的東西往對方身上練。
101、坐彈力發不好,在於按勁大,沖勁小,應是按小而沖勁大。此式支點加強力,支點不能打軟,按是支節,撞才是本體,主攻方向,不能一、二,按時跟著就撞,按撞同時進行。
102、上緊下松,左緊右松,前緊後松,後緊前松,鬆緊互用,半松半緊,誘敵深入。各個角度的鬆緊隨時調整,爲我所用。遇見強力必須松點,往前松。
103、擠點離點擊。直力橫放不行,圓放。多練長的,多練腕關節、肘關節的曲折。趁亂擊中。
104、見“十”字就劃圈,劃了就進。陰手劃圈、陽手劃節圈(滾動中)。
105、雙推手時可以用淬驚打(驚彈力、驚抖力)。對方受驚突然進擊。兩手交替左右送肩。
106、按撞合用,手不能低,這叫伏按同時前撞。
107、接觸點和身上要平衡。火機一發務須落(鳥落了下來),把人要放倒。意到形隨,隨時隨地都作拳。曲中求直,和神氣相吻合。搭手如觸電。接觸點和中要分開動,點頂著然後動中,可以分解用。
108、你(指筆者)過去環動的多,樞動的少。在推手中用蜻蜓點水,一連三點。
109、手不空出,意不空回,非要帶點東西回來不可。逢閃必打,雙推手必須注意雙重,雙重不便行動。抱圓守意,手伸不過腿,肩架配得備當。發力時注意樞的作用,腳和頭相爭。
110、精神的配備是主要的,形體是次要的。要用樞打人,大環小環都用上。
111、過實則滯,滯則死。
112、兩腳、腿要不斷地交換重心,才能使身體不失去平衡。
113、手勝三、腳勝七,上肢上身用力大身體易於失去平衡,頭重輕腳。
114、出手如指彈,回手似鋼。用身體去發力,手上的重量不能超過身上的力量,否則失去平衡,發不出去力。
115、用身打人,.往往先接觸對手的是手腳,手腳是身打人的具體運用。手腳要體現出身打人來。
116、拳到中成以後就不用招了,所謂招是力的具體運用。中成以後出手即是處,隨便打,自然運用力學。
117、雙推手拍打,和對方搭手後,如我右手托崩對方左肘尖,左手伏按對方右手時,此時我的右手崩掀對方左肘(往對方中心線處),我的左手下按對方右手,讓其失去平衡。
-----------------------------------
資料來源:http://www.drag-on-arts.com/phpbb/viewtopic.php?p=1628&sid=0178690820a3b55aefdee5b50b908cf9
http://cstang.www3.50megs.com/yiquan/article_w5.html
http://www.kungfuboard.com/forums/showthread.php?t=4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