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義  

    張永義先生像

 

     張永義,字德權,乳名老八,山西省太谷縣井神村人,生於1895年6月28日,卒於1981年陰歷正月十七日,享年87歲。生前曾任太谷縣武術協會主席,是一位功深藝精,名聲頗著的形意拳家。
  
  張永義出生於貧苦的農民家庭。少時,因家境甚貧,只入學就讀二年。先生自幼身體健壯,力大過人,酷愛拳藝。民國初年,太谷縣習武之風甚濃。一次偶然的機會,先生在本縣上觀巷郭玉山家,看到了練武的場面,遂發生了強烈的興趣,立下了練武之志。1912年,先生離鄉,來到本縣城內大巷“同興義”糧面店干活。次年,在太谷新村當長工時,遇一位會練武的拳師(姓劉,太原人),便開始向其學習了一些基本功和簡單的套路。後聞形意拳師布學寬之名,經邱風民(李復貞之弟子)和楊萬春(布學寬的弟子)介紹到布師門下。其時,在太谷水秀村“德生源”雜貨店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儀式。同門長輩及拳友六七十人參加致賀。時約民國九年(1920年)。先生自拜布學寬為師,執弟子禮甚恭,專攻形意拳術,深得精微奧妙。在布師悉心指導下,功夫漸深,技藝大進。先生不僅模仿力強,而且,拳法、拳理領悟頗快。加之,先生勤學苦練,行功不輟,虛心求教,術業益精。不久,在太谷武林中嶄露頭角,名冠一時,為師兄弟及拳友所敬重。1929年,山西省城舉行國術大賽,張隨其師布學寬,師伯宋鐵麟等前往參加大會。與會名手,皆獻技藝。先生也登場表演了“形意雜式捶”,以其深厚的功力,熟練的拳藝,受到與會武林同道的好評,而名振武壇。由於先生的功夫好,善技擊,有名聲,逐漸成為布師的得意門徒,被譽為布學寬老師的“大弟子”。
  
  張永義的拳藝,不僅繼承了布師風格特點,而且,尤能發揚光大,成績顯著。其練法,動作嚴謹,架勢舒展,動靜相間,節奏感強,力重勁剛,氣勢逼人,勁節合度,身法自然。先生融彙貫通形意拳法,徒手單練,對練及器械等,頗具布氏之風。其中,尤精五行六像、雜式捶、六合刀、龍形劍、翼德槍等。特別是形意拳對練套路,先生更為嫻熟。每次與弟子梁煥章登場表演五行炮、挨身炮、九套環時,無不現出招法緊湊,快速連貫、尺寸相宜、火侯准確、配合默契、身靈步活等對練拳術的特點。因而使各派拳師倍加稱道,傳為一絕。先生在技擊打法上,得布師“獅吞手”絕技,手法多變,爆發力強。尤以功夫深到的“虎形”擊人見長,其中“連虎形”,“偏虎形”動用更為巧妙。如1950年初,應北京武術拳友之邀,曾隨其師前往北京,與當時頗負盛名以武會友的著名氣功師、拳家某某某切磋武藝,即是用“虎形”將對方拋出丈余,而頓時名噪京城的。先生一生以武為樂,培養人才頗多,再傳弟子尤眾。主要傳人有:果煥章、杜世秀、王聰義、張守仁,任子華等。再傳弟子中,後起之秀大多為張氏的親授。佼佼者有:程登華、孫丕華、孟憲基、吳廣仁、薛貴成、申廣棟、李泰良、袁長讓、莊園秀等。1957年,全省武術摔跤運動會在太谷舉行,張永義、梁煥章、程登華爺父孫三輩都參加比賽,均稱優秀,獲得好評。後山西省歷屆運動會,先生屢任裁判,積極為我省武術事業盡力工作。
  
  先生一生為謀生活,以武為業。解放前,保鏢、護院、當教習樣樣都干,歷盡艱辛。從1926年始,先生受太原民軍教練所之聘到該軍擔任武術教師。從此走上以武為業的道路。後來太谷縣巨富北光村曹家擔任護院頭目數年。1930年在介休閻錫山軍隊當武術教師,隨軍到山東打仗。後在山東保鏢一段時期。1933年,先生回太谷,又隨布師在太谷銘賢學校執教一年。繼之,去太谷武家堡十八村保衛團、山西寧武縣閻軍,任教習各一年。1935年,太谷縣成立國術館,先生在國術館內擔任教練積極開展活動。“七七事變”後,先生曾在太谷縣仁術醫院、貝露學校擔任護院,後被太原中央人民銀行聘為保鏢,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時先生年近花甲,即離職回家。
  
  解放後,武術事業蓬勃發展。1954年先生被聘為山西省第一幹部療養院的武術教師,傳授健身功法和太極拳、形意拳等。在院工作七年之久,為療養院革命幹部恢復身休健康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1962年,先生到太谷縣體委,擔任業余教練,為開展普及太谷縣的武術活動做出了顯著成績。1976年,先生82歲高齡時,離開體委,到549廠子弟學校,擔任門衛四年。其間,先生仍堅持練功,而且,培養後學,循規蹈距,言傳身教,誨人不倦,人皆敬重。先生一生的武術活動,為發展太谷武術事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先生性格剛直不阿,為人正派,落落大方。他擁護革命,擁護黨,熱愛祖國,解放前,利用武術之便和拳界關系,為我黨地下工作辦了不少好事。弟子中,不少在革命隊伍中,均是我黨優秀老干部,如王立璋等。先生崇尚布師武德,並力圖仿效,教育門人,極其嚴格。因此,在他所授的弟子、徒孫中,都能遵練守法,兢兢業業為社會努力工作。
  
  1980年,陰歷八月十五日,先生86歲高齡,一次,清晨練功完畢,回家路過南門坡時,因一時不慎,摔傷髖骨,未能康復,於1981年冬不幸逝世。殯葬時,弟子門人一百多人,衣襟珠淚染,送葬至離城二十多裡的井神村。圍觀者湧塞南街,無不為武界失掉一位卓有建樹的老拳師而悲哀。
--------------------------------
資料來源:http://www.kungfunet.net/Html/benzhanredian/xinyixingyi/64270724737.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nlypower 的頭像
    onlypower

    快活閑醉

    onlyp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