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章大師郭漢之與梁氏形意拳〉《武魂》劉長國
原天津市立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主任郭漢之先生,武功精深,道德高尚,不慕名利,不善張揚,知其事跡者甚少。
1911年, 經尚雲祥先生介紹,郭先生正式拜李存義先生為師研習形意拳。李先生感郭先生求藝心誠,天性聰穎,就在天津中華武士會成立大會上,面授先生形意拳真意。此後 對先生細心教授,並命其子李斌堂為郭先生架喂引勁。郭先生朝夕苦練,功夫達到能以四指著地倒立行走約六十米,用丹田或軟肋均能將二百斤沙袋崩出;與人較 勇,可隨心所欲地將人發出至任何位置,真是「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
先生曾在一菜園中與某人比武,當時菜園內放有一正待油漆的棺材,對方剛一發招即被先生捋起二尺多高,隨手一放,說聲去罷,就將其人端端正正放入棺材內。對方大驚,還未明白,就又被先生拉出棺外。
一 日,先生路過武師周某的武場,周武師請先生進屋閒坐。周武師有一徒弟人稱「二楞子」,自恃曾擊敗過三位名拳師而高傲自大,又見先生身矮體胖,故對先生無 禮。先生認為這是周某以其徒向自己示威,就對周某提出與其徒較量。其徒亦不客氣,只想輕易勝過先生。誰知其徒的手擊在先生身上即被化開,其徒以為先生無還 擊之力,步步緊逼。走過三招,只見先生用手在其身上上一劃,其人即如彈丸飛出,直砸在其師周武師身上,師徒二人雙雙到地,自愧弗如。先生發人之功夫由此可 見一斑。
正當先生武功大進之際,李存義先生由天津返歸故里,先生依依惜別。別後,自思功夫尚未大成,拳術奧秘尚未深諳,又遍訪明師以求深造。經人介紹得遇武界隱士梁興華老先生。梁老先生是清末翰林,文人風度,舉止儒雅,很少與人談及武事。其實,梁先生功夫已達出神入化之境。
梁老先生與郭先生初遇便談之甚治,覺得郭先生武功基礎好,品德端正,悟性高,是可造之才,便答應授與郭先生拳術之道。但梁先生知道郭先生此時功夫已非一般人 可比,為使郭先生心服,便提出先與郭先生比武之後再談拜師。郭先生聽後甚覺詫異,觀梁老先生乃一老夫子模樣,若講拳理可能甚精,若要動起手來,能經住我一 擊嗎?又一想既是梁老先生主動提出,那就試試看吧!郭先生一向是動手不留情,起手就向梁老先生擊出,誰知剛一碰到梁老先生的手,便被擊起約半人高,向後倒 去,跌到地上,只覺天旋地轉身不能動。梁先生說:「別動!不礙事,過一會兒就好。」果然,約一分鍾後,郭先生才站起身來,但並未傷著何處。自此後,先生正 式拜梁老先生為師,朝夕隨梁老先生學習獨特的梁氏形意拳。
數年後,郭先生盡得梁老先生內外功真髓,梁老於回故里時對郭先生說:「你的功夫已臻上乘,以後用此功夫不知要救多少病人,切勿以功夫逞強傷人,切記!」郭先生唯唯聽命。
郭先生得梁老先生教誨後,內外功大進,更非常人可比。
由於先生得梁老先生傳授,故能內外兼修,既得上乘武功,又能袪病健身,而且直至九旬高齡,功力不退,體健如常。
郭先生九十六歲高齡時,有一四十多歲,自稱已練武三十年的人,找郭先生學拳,實際是想試試先生有無實際功夫,便和先生搭手。剛一搭上,便被先生按倒。他 原想先生年事已高,恐不會有多大功夫了,被按倒後,才知先生功夫厲害,起來後就全力以赴,向先生進攻。誰知,手剛輕觸到先生,就被打出數尺而跌地。他起身 後說:「您這是突然發招。」意思是他沒有準備。先生說可以再試。遂又比試,此次待他搭好手,先生只一發力,就將他發出丈外仰面倒下,摔得較前兩次更狠。先 生說不服可以再來。此時,這人已無力再比了,只說先生功夫確實高深,表示以後來向先生學拳。
先生如此高齡而功力毫無減退,所以先生總自豪地說:「我是練對了!」其意是既得了高乘武功,又得高壽,能如先生者,在武林界可算是鳳毛麟角了。
1980年10月18日,郭先生享壽九十九歲而逝。
先生一生精研形意拳術,功達上乘,但為人和善可親,從不恃強凌弱,並以其精湛的武功服務於社會。為發揚武術,在經費極缺的情況下,先生獨撐天津市國術館多年。為扶持正義,1919年 五四運動時,先生曾保護學生游行隊伍到天津督署請願,因而有幸得識周恩來先生。為抗日救國,先生於九一八事變時,聯合武術界人士,組成「抗日救國大刀 隊」。先生雖然武功高超,並為社會做出貢獻,但從不自吹自擂,視名利如糞土。所以世人知先生者很少,知其所習梁氏形意拳者更少。
梁 興華老先生所傳形意拳得自何人無從得知,只知梁老先生曾遍游全國,到武當山時,受過一張姓出家人傳授,是否傳予形意拳尚不可知。郭漢之先生每提起武界前輩 時,特別讚許梁老先生。對梁先生所傳功法視若珍寶,很少與人談論,更少傳人。能得梁氏功法的再傳弟子現健在者,只有楊立德、郭益三(子)、楊潤田三位先 生。
世傳形意拳都以剛猛著稱,與太極拳的鬆柔鮮明對照。梁老先生所傳的形意拳,則以鬆、柔、整為其鮮明特點。既不像太極拳那樣鬆柔,也不像世傳形意拳那樣剛猛,而是於鬆柔中含沉實,於整齊中見勁力。練起來輕鬆舒展,氣暢神怡,而旁觀者卻覺其氣勢威嚴,力達八方。
梁氏功法不講具體招法,講究把功夫練到身上,練出勁力和近似於本能的反應,隨時而用,隨機而發,從心所欲。郭漢之先生常說:「哪有什麼秘訣!只要將功夫練到身上,就能得心應手,以意發動,精神所到即隨之力到。」拳譜常說:「手到勁發,全不費力。」即此意也。
梁氏功法以順乎自然之法,積氣養元,使人體達到精足、氣旺、神全的狀態。然後,再以其獨特的拳式,將元氣運達周身,應用於武技。也就是以煉氣的手段,發掘出人體的潛能,應用於武技。譜曰:「武術欲至精,運用在氣功。氣從靜處聽,動身似猿捷,踏步加猶輕,氣未動心兮心先動,心即動兮氣即沖;心動一如火加炮,氣至好似弩離弓。學者若會混元氣,哪怕他人有全功。」
梁氏形意拳把練功過程分為練形、練意、練神三個階段。
初學是練形,是用自然之力,練好拳動作,以正確的姿勢引動元氣真意,漸使元氣充足,真意純淨,這是以形練意。
練意是以純淨的真意指揮外形的動作,達到意動而氣動形隨,是以意練形,因而得到形意合一之效。
練神就是把意和形練得高度統一起來,以神馭之,而達到形意不分,即無形無意,混元一體,出神入化之境。
楊立德先生曾說:「練形意拳者,有形無意枉然,有意無形亦枉然;有形有意而不能合一者枉然;形意合一不能運用於敵身者亦枉然。只有形意合一放於敵身,甚至透過敵身者,才為功得大成。」所以,練形練意練神之說是梁氏形意拳對形意拳練功過程的高度概括和獨到的見解。
梁氏形意拳的基本功法分為「靜中求動」和「動中求靜」兩種功法。「靜中求動」有站樁二十四式,此套樁功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為雙重練法,偏重蓄氣養生;後部為單重練法,偏重武功築基。可以順序練習,也可以單式練習,是養元健身,武功築基的極好方法。
「動中求靜法」有揉動功十二式,具有導引入靜而得氣的功能和訓練運使內氣的功能,是養生妙法,也是武功的輔助練功法之一。
套路練法有:形意拳、五行掌、龍行掌、八面掌、雜式掌、飛九宮等。其中形意拳是該拳中高乘功法,當年郭先生練習此法時,行拳如飛,觀者不可靠近,稍有靠近即被打出,非練到意形合一不能有此功夫。
套路的練習,要求鬆、靜、柔、整四個字。「鬆靜」是肢體放鬆,心中空靜,使意念集中,體姿自然。「柔整」動作柔順不用扭力,手腳、上下、內意、外形一動俱動,一止俱止。練者心暢神舒,觀之渾厚沉實。
梁氏形意拳功法簡單效果顯著,能得健康長壽和神奇武技的雙重功效,前輩皆視為珍寶而秘不傳人,此法近於失傳。為發揚此法,楊立德先生正在整理梁氏形意拳功法,準備發表,也希望得到過梁興華老先生傳授的同好們,能更全面地介紹梁氏形意拳,以補本文所談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