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川  

八卦掌創始人董公海川,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冬逝世後,由尹福等弟子,葬於北京東直門外小牛房村南,先後共建碑四座,記載其生平事跡。無奈日久年深,受風雨剝蝕,又遭「文化大革命」破壞,碑文已受損壞。
  
1981年,由八卦掌三代名家李子鳴先生等後人,將董公墳墓及四座碑遷至北京西郊萬安公墓後,考慮碑文的歷史價值,故拓碑文珍藏。
  
今天,為研究董公歷史,介紹碑文如下:
  
1‧
第一塊碑,為清光緒九年(1883年)所刊。碑的正面上部書「後生宗」。碑文為草書,錄於下:
〈董先生誌銘〉
  
  先生姓董諱海川,世居文安縣城南牛家務。少任豪俠,不治生產,法郭解之為,濟困扶危,不遺餘力。性好田獵,日馳於茂林之間,群獸為之辟易。及長,遍游四方,所過吳、越、巴、蜀,舉凡名山大川,無不歷險搜奇,以壯其襟懷。後遇黃冠授以武術,遂精拳勇。不易中年蹈司馬之故轍,竟充宦官。先生嫉惡如仇,時露英氣,同人即起猜嫌,改隸肅邸,因老乞骸,始得寓外舍。請藝者自通顯,以至工賈與達官等,幾及千人,各授一藝。嘗游塞外,會數人各持利器環而擊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風,觀者群雄,無不稱為神勇,憚其風采。及至彌留之際,從者啟其手足,誠如鐵漢,越三日端坐而逝,意者以為羽化。都中門人服縞素者百餘人,因塋葬東直門外,距城裡許,哀痛難忘,議立表志,以伸響往之忱!光緒九年二月立石。


第一座碑的陰面,上部書「徵者攸遠」。碑文為:「先生其有氣之所鐘義,何生而有異於人?脫令壯年仗劍以從軍,吾焉知其所不掃蕩乎煙塵!即不幸為隱君子,亦可蠖居以完身,乃郁哲而白圭有玷,豈其有隱痛,而生不逢辰。然身雖泯,而名則榮,其誰曰不抱璞而全生。嗚呼!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不禁抗懷屠狗,獨黯然其銷魂!
  
  門生:
  尹福、馬維騏、史紀棟、程廷華、宋長榮
  孫天章、劉登科、焦毓隆、谷毓山、馬存志
  張鈞、秦玉寬、劉殿甲、呂成德、安份
  夏明德、耿永山、魏吉祥、錫坤、王辛盛
  王懷清、沈長壽、王德義、朱紫雲、宋永祥
  李萬有、樊志湧、宋龍海、王永泰、彭連貴
  傅鎮海、王鴻濱、谷步雲、陳春林、王廷桔
  雙福、李長盛、徐兆祥、劉寶貞、梁振蒲
  張英山、郭玉亭、趙雲祥、張全奎、焦春芳
  劉鳳春、司元功、張鐸、清山、何五
  何六、郭通海、徐鶴年、馮廣廉、李春年
  陳泮
  
小門生:
  錢本山、張逸民、馬貴、楊俊峰、劉金印
  文志奎玉王志世亭居慶元
  劉印章、耿玉林
  大清癸未春鐵岑貴榮撰 沈陽青山書。
  
下列門生沒有參塋葬(李子鳴先生提供)
  全凱庭、阮珍古、梁世珍、張懷山、種香林
  吳茂亭、李雲貴、劉德寬、梁樂
  
2‧
第二座碑為尹福率師弟及弟子,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所立。
碑正面上部書「永垂不朽」。碑文如下:
  
〈文安董公墓志〉
  
  名之於人大矣哉,有汲汲求名而名不傳者;有操必勝之術,而乃韜光養晦,轉以自匿。久之宏中肆外,而名以日顯若。吾師董公殆其人歟。公諱海川,文安人,生有神力,幼以武勇名鄉裡。弱冠技益精,訪友於江皖間,迷失道入亂山中,終日不得出,飢困無聊,度無生理。忽有人於山巔招之以手,乃攀藤附葛而上,至則其人謂之曰:師候汝久矣。因導之行見,廟宇奇幻,類非人世。蜿蜓而入,歷數處,一道者裝,童顏鶴發,遙之曰:「汝來何遲乎。」遂日授以擊刺進退之法,煉神導氣之功,凡其所傳,皆乎平日所未聞未睹者。居久之,又謂曰:「汝行矣,可以問世矣!」遂麾之使出,比回視,則煙雲飄渺,已失其處噫。此公至誠所感,所遇者殆仙歟。公神力得自天授,而技藝又獲自仙傳,此後遂無有能致之者。後緣事入肅邸效力,蒙賞七品首領職,以故。公在都之時多。公性情退讓,不欲見異於世,然既負絕藝,游其門者,常數十百人,名由是歷久彌彰。公往矣,至今都人士猶嘖嘖稱道弗哀,福等久忝門下,未忍沒其芳,微用特略志梗概,銘諸點石雲。
大清光緒三十年在門逢執徐仲春上完。門人尹福等敬立。
  
3‧  
第三座碑為馬貴等人敬立。碑正面上部書「武林正宗」。碑文如下:
   〈董公墓志〉
  董公海川,河北文安人,力大貌奇,方腰駢肋,素好技擊,勇武過人。弱冠後佚失江南九華山上。得仙傳,藝遂大精,十數武士圍攻,手到皆疲。尤有奇者,屋上黃鳥群噪,公聳身上跳連擒其三;更有劍戟專家,特與公賽,公則赤手空拳奪其械,踏其足,賽者皆糜。公手長過膝數寸,故拳掌出人意外,皆難防範。因有異術,名噪一時,爭相師事,前後門徒不啻千百,深恐枝派繁演,系統紊亂,公議二十字傳統,並刊碑以垂永久。
  傳統字:
  海福壽山永強毅定國基
  昌明光大陸道德建無極
  中華民國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馬貴、馮俊義、何書奎、張殿凱、尹玉章、盧書魁等公立。

4‧
第四座碑為盧書魁等人立。碑正面上部書「國術先覺」。碑文如下:
   〈文安董公墓志〉
  公董氏諱海川,文安人,生有大力,以武勇稱於鄉裡。弱冠後,遂以武術名游其門者,約有數十百人之多。至今,都人士猶稱道弗哀,此其藝斷非常人所能及也。蓋當公之略歷,始知公之挾藝,實為得之於仙矣。至於仙轉之妙,前人論之綦詳,書魁毋庸贅述。所最令人欽佩者,公之性情退讓,不欲見異於人,而卒享大名於後,世噫公之藝術,冠絕群倫,書魁雖未得公為徒,而既私淑諸人,殆無異親炙於公門下也。書魁受業獲益良多,故感公之大德,而銘之於石雲。
  第四世後學盧節魁等敬立
  第五代後學汪慧敬書
  中華民國十九年歲次上章敦仲春日上。
  註:第二座碑至第四座碑碑陰面未拓。
----------------
資料來源:http://www.wushuweb.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p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