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道生先生像
〈有關「天津中華武士會」的史料——李存義的弟子閻道生〉李瑞林
閻道生(1883—1962),字子陽,中年改字至陽,號閱廬,河北霸州市揚芬港村(原屬河北靜海縣)人。自幼隨父讀書習字,頗喜書畫,後就讀湖北武備學堂,肄業後寄居天津,在天津提學使司從事繪畫教育,潛心研究繪畫、書法、詩詞,是馳名津沽的繪畫大家。1912年,閻道生參加了「天津中華武士會」,輔佐李存義、繼掌門李星階做文字工作多年,乃文乃武,德藝雙馨,是民國時期天津武林的重要人物。
天津提學使司學務公所在河北公園內,1912年中華武士會成立,閻道生就成為本部第一班的學員。另外四位同班的學員是膠州楊林生、廣東三水縣羅斌甫、定興胡子高、雲南王湄午。其中的王湄午是清末川滇邊務大臣王人文之子。
閻道生就讀湖北武備學堂時的術科很優秀,精於軍事,是武備生裡的佼佼者。但因厭惡仕途,棄學歸津,投身武林。隨從李存義十餘年,「習形意,十余年來尤篤愛劍,所好頭合劍、二合劍、八卦劍、龍形劍、三十六劍、連環劍、十劍以及十三劍法皆精妙,有心得。」(民國23年《靜海縣志》)。
李存義推薦閻道生跟李瑞東先生學習太極劍法,閻道生對劍情有獨鐘,執著地研究劍法,被號「北溟劍士」。
有文字記錄了他研習劍法的經歷:「十三劍在民三年學之新安王子銘師兄。當時,余尚造圖說,李老師甚悅之。及民六李星階兄由雲南歸,以此非本門之術,漸惡之,予因焚其圖說,遂捨而不習。十四年秋,策大伯母由南歸,余往視之,既夜深不寐,遂掩門潛出,一路清淨無人,因思十劍,得勢三十餘手,雖不能及全豹而亦覺為可觀,復到津與任丘李玉琳研究。廿年冬又與熱河盧義瑛研究,訂為拿、撩、洗、提、掃、截、雲、劈、割、誘、坎、謝、刺十三點,今朝有興復加添減,覺更大方,且成一氣,最尾雲即成雲字,雲收為提,從此不再變更矣。復訂十三字為拿、刺、洗、掃、截、鉤、劈、割、誘、撩、謝、雲、提,從此名十三劍。」這本書定名為《十三劍》,行世。
「十五年八月初六為內子生辰,傅乾坤(振嵩)來三日矣,研究劍術甚精細。有云,得道者須有緣人,我游十載,真藝竟於家得之。」
閻道生還留下了《方天戟法》、《達摩老祖練形法》等手稿,為武學理法皆通的大家。
李存義先生在中華武士會期間口述了大量的武學知識、技藝,大多都是由閻道生記錄、編纂。李存義先生的代表作《拳術教範》等,就是閻道生整理的。韓慕俠痛打俄國大力士康泰爾,李存義帶閻道生一同赴京助擂。
閻道生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中華武士會。他寓津二十餘年,大部分時間活躍在武術界,身居武林,傲視畫壇。他利用自己在繪畫界的名望,不斷為武士會捐贈畫款,籌集資金,民國出版的《近今北方健者傳》和《靜海縣志》描述他:「襄辦中華武士會,有終焉之志」,「中華武士會矗立十餘年之久,經劫不稍頹者,至陽與有力焉。」
李先生去世後,閻道生協助師兄孫祿堂、尚雲祥、李星階一起支撐中華武士會,直到1937年「七•七事變」後,閻道生才由津返回家鄉。一身武藝只培養了同其學習武術及繪畫的李景林之子。左圖為中華武士會楊明漪的信件。根據信中「七十老翁」的文字推斷,此信寫於1917年。
楊明漪書信:「茲值先生歸農,合影紀念,以志仰止,爰作頌曰:七十老翁,發鶴顏童。精深武術,形意是攻。娓娓循循,宇內從風。闡明詳贍,著述富隆。黃河滾滾,岱岳崇雄。守先待後,斯道無窮。」
閻道生手跡:「李老師,深縣存義先生也,為河北形意拳之祖李飛羽先生之再傳弟子。為人忠誠慈惠,為士夫愧對平生,不言人過,聞人有難事,則泣有聲,凡來者不必通姓名,則傾囊以助,時人以武聖人稱之。人恆名為單刀李,而究不知單刀之神。」
「閑綜國術數賢豪,還是吾師道藝高。劈面一刀破群技,伊誰不拜李單刀。」
天津中華武士會是閻道生一生的情結。在中國武林漸成往昔的歲月裡,不管是兵荒馬亂的日子,還是政治鬥爭盛行的年代,每一個除夕的夜晚,閻道生都會離開家人,取出珍藏的李存義老師的遺像,供奉起來,獨自和恩師度過一年中最後的夜晚。
從現存的《閱廬日記》及照片資料中,可以了解到一些當年天津中華武士會的情況。
照片背面題字:「五年四月為武士會卒業之日,照相以志。倚石而坐者為膠州楊林生,(編者注:右二為題字者閻道生),洋服中坐者為廣東三水縣羅斌甫(仲賢),倚欄而立者為定興胡子高,憑欄微喜者則為雲南王湄午也。湄午名恕,王人文之子,當年病弱將危,幸得李老師之傳授拳術,今日已成赳赳丈夫也。」
《天津近代(1840—1949)體育要事記述》對此事有文字記載:「中華武士會講習科專修班在河北公園舉行畢業典禮。首屆畢業者為王恕、楊琪、閻道生、羅斌、胡崗5人。」時間是1916年4月2日。
兩張照片文字與史料記錄非常吻合,姓氏也準確。名與字有異屬於必然。
閻道生手跡:「花刀李先生,定興三李之祖父,古大武術家李鐵珊公也。當饒陽李恭獨創八番拳而立名鏢旗游揚天下,上書云:『天下把式數李恭,腳踢黃河兩岸,拳打南北二京。』一時無敢應者。及歸家,訪花刀李先生。先生拆竹為刀,點李恭遍身有痕。復之嘲云:『南京到北京,把式數李恭。見了花刀李,兔兒見了鷹。』」
「在昔八番甚逞能,也將依法立宗乘。哪知短刀無長技,狼狽失於李定興。」
閻道生的手跡:「蔣馨三,棗強人,拳術宗程門。從戎入奉天北鎮,遇異人宋惟一先生。先生一見有緣,遂授之以劍術。宋先生其父為當時名士,親喪廬墓三載,有隱僧避塵子,就墓為友,因遇宋先生(時宋先生十餘歲),欣然以為可教,遂傳以八卦劍。宋無後人,只傳蔣馨三先生。八卦劍非世俗之劍也,其玄奧殆非時流所可思議者。」
「刀劍由來久亂真,蔣君劍法邁群倫。若將斯道衡天下,宋後合當做主人。」
蔣馨山先生是李景林的表弟,和閻先生的關系非常好,曾共事於天津淨業國技研究社。1957年,閻道生到天津開會,去蔣先生家探望,兩人結成終生的朋友。
以下是從閻道生的手跡中摘錄的文字:
之一:「(十四年)初四日,星階見李芳辰督辦與秘書王蔭軒,方違登之介也。相見甚洽,慷慨之風溢於言表,談及武術之餘並及國事與本身之所遇。星階演龍形及三合劍之點法,李甚喜,云龍形劍當高於他門,惟不及余之所習,因舞之。據云,為駐軍北鎮宋惟一先生所授者。」
之二:「十五年,去歲乙醜十月李芳辰敗走天津後,武士會竟一變為駐軍之區,朝夕支應,不堪其勞。」(簡短的語言,說明了自1925年10月,中華武士會變為駐軍之區,開始走下坡之路。)
之三:「秋冬與吉仲弟談及鐘馗,因憶舊作曾與李星階畫過,拙句於後。長須如戟目如環,官袍角帶烏靴蠻。五午夢中曾受詔,至今猶著唐衣冠。終南進士本好武,猱捷真如背生羽。冷颼颼的劍光飛,野魅山靈充作脯。不論開元事有無,且翻舊本施丹朱。神州近日妖氣熾,好作人間逐厲圖。」
閻道生生於書香世家,父親閻炳萱以教書為業,是當地德高望重的名士,民國《靜海縣志》載,閻炳萱「善音韻,喜昆弋」。閻道生「根抵家學,更喜古今體詩,兼攻繪畫」。十幾歲跟一位鄉村畫師學畫花卉,又隨師在楊柳青賣畫。自學,是閻道生繪畫技藝的主源。
閻先生繪畫,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得益於習武的修養。1930年,天津市立美術館成立,應嚴智開、姜般若之邀,美術館特為其舉辦了個人畫展,並攝像立傳:「閻道生,字至陽,號閱廬,河北人,能書擅畫,好劍術,喜歌詠,性恬默,不以其所能示人。家貧以畫自給,故以畫名。人物山水筆法偉岸,欲學陳章侯而復參己意,邈然高遠,極斥脂粉蹊徑,故白描畫尤重於世。復追殷周鼎彝之學,文器兼重,考據頗勤,今年四十又六矣,尚力行不輟,殆保揚國學,無懈心者。」美術館還聯系其畫赴東瀛展出。
閻道生多才多藝,以繪畫最負盛名。就讀於湖北武備學堂期間,游歷名山大川,臨摹寫生,積累了大量的繪畫素材。回到天津,以賣畫為生。
1909年,閻道生在天津直隸圖書局工作,繪制教科書插圖。
1912年至1915年,在天津提學使司學務公所社會科從事年畫改良工作。同時在天津《民約報》任畫刊編輯。
1921年,參加天津書畫慈善會,從事濟貧與賑災工作。
1937年後,歸隱鄉裡,以書畫自娛。其畫宗海派任伯年,以寫意為主,兼用工筆;精工人物,亦善山水、花卉,各種題材都涉獵。在人物畫中,有名人軼事、歷史典故、文學故事、神話故事,還有劍俠故事、淑秀才女、孩童嬉戲、漁樵庶人以及現實人物肖像等。
在天津教育司社會科工作期間,閻道生倡導推行“年畫改良”運動,主創、出版了大量的年畫作品,如《孟母擇鄰》、《竊符救趙》等,都是年畫的精品。
閻道生寄居在天津河北公園內,以繪畫、習武為主。以後參加了天津淨業國技研究社,居住在淨業庵。
飽嘗戰亂的閻先生,熱愛和向往怡靜、安詳的生活環境,從他的繪畫中得以體現。
李大釗對閻道生的文品很佩服,曾托姜般若致書一封,希望能和閻道生一晤,但一直未能如願。李叔同對閻道生有關宗教題材的繪畫尤其敬慕,曾派人千裡迢迢來到天津,敦請閻先生赴杭州靈隱寺共事,但因閻的父母反對而未能成行。
閻道生以習武人之德、文化人之責,慷慨好施,一生都在從事著慈善事業,為解救黎民百姓之難,作出了積極付出。1921年,閻道生參加了天津紅十字會書畫慈善會,為湧入天津的災民作畫義賣;奔走各界,組織募捐;奔走各地、各災區,堅持數載。且其平生積蓄也都用於公益及賑濟。
他為啟迪民智,開化民風,用自家家祠的7間房屋,辦起了「甲子閱報社」,訂購大量圖書報刊供群眾閱讀。1936年,閻道生捐畫集資2000多銀元,又賒款,在揚芬港廢舊廟址建起一座平民學校,建房32間,培養出眾多的學子。這一時期,閻道生利用自己在社會上的名望,成立了「閱廬教育基金」,為家鄉捐資辦學,澤被鄉裡。 8.jpg (14.87 KB)
閻道生手跡:「為學校籌劃費盡心血,由開土動工至四月半樓成,上下十六間,需資二千四五百元,規模較天津侯家後民三十八校後樓堅固而只少洋灰台及鋼筋,協作史怡兮、張鳳墀、劉印潭,王慕如以教讀無暇無常工夫,而為力最鉅者厥惟怡兮弟也,使人欽服,若此巨制,只有底款三四百元,其餘多是賒借而來。」
閻道生手跡:「舊二月五日,平校開學,鄉中識者鹹集,為一時之盛。員教職務為濟舟、少耕、紫暉、佩倫、佩青諸同志。會之餘興,有馬熙臣之三合劍,余與紫暉之太極四手,終會作十番三遍。爾申來家祠就學。」
閻道生手跡:「答謝獨流與閻家祠堂送匾啟。竟蒙貴鎮各界諸巨公賞賜匾額及旗傘,已擇吉高懸,拜瞻之下,茅茨生輝。若敝族疇昔之事,待遇諸親友甚陋,來此者不過避風雨而已,此事有何可稱。今乃過蒙抬舉,使人萬般感愧,難形於言,敝族蚩蚩之眾,不知何以為報也。習齋有雲,規人十過不如獎人一善,今敝執事或由此改過從新,循於正路,他日若整理有當,能恢復舊歡,步武先世者,皆我諸巨公褒獎之力也,高德厚義百世仞佩。揚芬港詒燕堂族事整理會,約在廿七年秋間,時大水滔天。」
閻道生手跡:「廿八年六月二十日,日本陷獨流,難民冒雨充水而來港,前富春號收養二百余人,後天主堂與學校收養三四百人,是日逃難者更多,閻家祠遂收養五六百人。獨流送一匾是在廿七年。」
閻道生民族氣節高尚。1940年前後,閻道生居住在靜海縣城內。日軍一些軍官聞知閻道生的畫名,前來索畫,均被閻道生拒絕。日本軍官十分惱火,把閻道生押到日軍駐地,強令動筆。閻道生遂畫一幅《狼犬圖》,畫面上是一只凶相畢露的狼狗,日本軍官不知其中作者的影射和痛罵之意。此事被靜海縣百姓傳為佳話。
天災洪水、兵匪人禍,使閻道生陷入困窘之中。1942年家中數百幅書畫作品、珍貴古籍藏書及家產全部被土匪搶劫,家什被燒毀,本人也遭綁架,被眾鄉親解救。文化大革命中,閻先生積累了一生的書畫精品盡數焚毀。
閻道生一生勤奮好學,淡泊名利,樸實寬厚,安貧樂道。晚年更崇尚老莊,自比陶潛,寄興東籬,以恬淡超脫的田園生活為樂。解放後至1957年,閻道生多次攜書畫作品參加全國及天津、河北等地的美術展覽。有著作《書法指南》、《閻至陽畫集》、《閱廬詩集》等。
——原載《武魂》2008.6
收入《形意拳俠》(修訂版)一書
註:李瑞林先生的《李存義的弟子閻道生》一文,在發稿期間,一直在不斷修改、潤色,隨著對歷史資料的考據、發現,修訂成現在這個版本,僅供研究者參考。
資料來源:http://www.wushuren.com/viewthread.php?tid=9596&extra=page%3D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