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形意拳的攻防戰術原則:
  形意拳的攻防戰術原則,也就是散手搏擊的原則,或者叫打顧的原則。在與人實際交手過程中,要先讓對方三招,以此來了解對手的技術體能以及他在臨陣時韻特點和薄弱環節,從而采取有利於發揮自己的技術特長和體能特長的打法,迅速戰勝對手,這是形意拳實際散手運動中要掌握的一個基本原則。散手搏擊的雙方均是活生生的人,臨陣的形勢千變萬化,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類型:虛實相間,虛實相生,以動制靜,以靜制動,乘虛而入,舍己從人,順勢化打,借題發揮等等。在這裡必須牢牢地記住一點:在實際散手中,凡是自己的體能技術達不到的攻防技術,不要勉強運用,否則會遭到致命的打擊。

1.虛實相生、虛實分明
武術運動中的虛與實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處處都有虛實之分。形意拳諺講:「虛實不明,學藝不精。」技術招式的「虛」,是為了引誘和迷惑對方;「實」是為了找準機會有效地攻擊和制服對手,二者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相輔相成,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這裡的「虛」也指自己防守的薄弱部位;「實」也指自已防守嚴密和拿於的攻擊技術。在與人交手時,要做到「虛實在我,貴我能誤敵」。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而實之,實而虛之。正如拳諺所講:「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從而使對手的判斷失誤,為我的進攻創造良好的機會和條件。
  另外,「虛實相生」還指自身形體的姿態和動作的轉換。「虛」指無意、鬆散、輕浮等,而「實」指有意、收縮、沉重等。在平時的演練中,各種動作要做到輕鬆、自然、連貫、舒展,做到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生」的轉換,先產生於內意然後才在外形上體現出來。「虛實分明」,一是說要「明虛實」,二是講要 「分虛實」。所謂「明虛實」是說在傘時的演練中,要明白哪個動作該「虛」”,哪個動作該「實」,而且在與人交手時,「明虛實」就顯得吏為重要。不明虛實的打法,只能算作一個莽漢,根本稱不上行家裡手。《水滸傳》中林沖棒打洪教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洪教頭目中無人,驕橫慣了,他根本不把林沖放在眼裡,更何況林沖是一名囚犯。兩人剛一交手,洪教頭就連連使出他自認為絕招的打法,真可謂氣勢逼人。林沖先是退讓了幾步,看出了對方的破綻,使了一招秋風掃敗葉的技法,一棍打在洪教頭的臁骨上,將他打趴在地。這就說明了洪教頭虛實不明,學藝不精,從而導致敗陣的結果。
  所謂「明虛實」,是說每個攻防動作都要明白何處該虛,何處該實,只有在思想上真正明白了各種攻防動作的虛實,才能在實際交手中將注意力用於攻防動作的主要方面(即抓住主要矛盾),同時又能兼顧到次要方面,從而保證主攻方面的成功。這就是形意拳諺所講:「拳在精而不在多」,「虛實明,拳藝精」。例如對方用鑽拳攻擊我的面部,這時他的下節和中節相對就是他「虛」的部位,這時候我既要把顧的重點放在上邊,同時我又可以充分發揮兩腿攻擊距離遠、殺傷力大、隱蔽性好的優勢,以兩腿來攻擊對手的中、下節,不但可以收到理想的攻擊效果,同時又可以保證自己的安全。「虛實分明」還要做到科學地「分虛實」。所謂「分虛實」,是說在平時的演練中,特別是實際交手中,自身形體的外形動作必須要分清什麼部位該虛,什麼部位該實,「虛是精,實是靈」。以三體式步法為例,其前腳為輔助支撐(虛),後腳為主要支撐(實),身體的重心在後腳,所以前腳的移動、進退、提膝等動作就會更靈活、方便、自如,更利於攻防的需要,三體式步法再與寸步、前帶步、後帶步、迂回步等形意拳特有步法相結合,就更具有沉穩、充實、輕靈、含蓄的特點。在實際交手中,進攻出招時,肌肉用力是實,肌肉放松是虛,主動肌收縮為實,被動肌舒展為虛。總之,要在意識的支配下,參與攻防動作的肢體各個部位,要分清虛實;按照科學的方法和順序去合理地分配力量,做到虛實分明,主次分明,這樣才能使勁力順達,轉換靈活,有效地提高攻防的速度,從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2.攻其不備,出其不意
 「攻其不備,出其不意」這是古今中外歷代兵家所奉行的一項克敵制勝的基本原則。「攻其不備」是說攻擊對方沒有防備或防備薄弱的部位;「出其不意」是指進攻對方、出招制敵時,要選擇對方意想不到的地方和部位,這裡的關鍵是要突出一個「快」字。形意拳諺講:「出手似箭,變招似電」,「緊拿不如快打」等等。在實際交手中,雙方都想戰勝對方,如何能夠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而戰勝對手呢?這裡有幾種方法需要掌握。

(1) 避實擊虛
在實際交手中,凡是有一定武功造詣的拳家,都不會硬碰硬或死打硬拼,這是粗魯莽漢的打法,聰明的拳家是用心用眼來觀察對手的攻防技術,先讓他幾招,避開對手的攻擊鋒芒,尋找他的薄弱部位和防守的死角、空隙來進行攻擊。例如對手用悠拳蓋頂攻擊我的頭部,或者以崩拳攻擊我的中節,或者以鑽拳攻擊我的面部,這時我不宜與其攻擊的鋒芒直接相接,而是應采取向下縮身,左右閃身,後退撤步等方法躲開對方的攻擊,同時以快速凌厲的腿法攻擊他的襠部、腹部或膝關節,從側面攻擊對方的兩肋等要害部位,這就是「避實擊虛」的打法。《水滸傳》中浪子燕青打任原的例子,就是典型的「避實擊虛」的應用。

(2) 避虛擊實
在大千世界中,功夫高深者比比皆是,而且對手往往會使出以假亂真的招法,引誘你上當受騙,這一類的對手往往輕靈善變,故意給你留出空當引你上鉤。此時,他的空當部位「虛」的地方,不用力,不僵滯,而且極有利於發起攻擊,常常是「虛」中有實,「虛」中有詐,藏鋒不露。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謹慎小心,不可貿然出招,以防上當受騙。若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要用心分析,仔細觀察,准確判斷對方虛實的真偽,從而敢於避虛迎實、快速抓住對方實攻的空隙,以閃電式的進攻來還擊對手。例如,對方已經出擊的拳、掌、腿(實),其真形已經顯露出來,不易立刻再轉變招法,這時我可以抓住他攻擊的距離已盡和發力已盡的瞬間,快速進攻他的空當部位,即兵法所云:「避其銳氣,擊其墮歸。」
  「避實擊虛」與「避虛擊實」攻防技法的關鍵,是要根據臨場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對待,靈活處置,萬萬不可硬搬硬套,固執一法。


(3) 以迂為直
「以迂為直」的技法是指在散手過程中,通過迂回步法來達到近距離攻擊對手的目的。進攻對手的路線以直為近。但是在實際交手中雙方都在不斷地移動位置,正面往往都是對方的防守最嚴密的部位,不易達到攻擊的目的。所以,要采取迂回、的步法,躲開對手的正面,快速到達對手的側面,這時就對手來說是側面,而對我來講仍是正面對敵,攻擊的距離不但近,而且極易找到對手的防守薄弱部位,這時出招進攻,可收到理想的攻擊效果。1888年,形意拳宗師車永宏(字毅齋) 在天津日租界以形意劍術藝服日本武士板山太郎,就是用了迂回步反腕劈斬的技法,使對手甘敗下風。

3.以柔克剛, 四兩 撥千斤
在形意散手技法中,非常注重「以柔克剛, 四兩 撥千斤」技法的運用。此法指以靈巧和較小的力量來戰勝對手較大力量的技法。以巧取勝是一切技藝高明者的共同特點。只有學藝不精才用拙力、蠻力來與人相較,而這類較技者往往被技藝高深者用靈巧的手法或腿法輕而易舉地給制服。「以柔克剛, 四兩 撥千斤」要突出一個靈巧,如果對手以猛虎撲食之勢,用千斤之力,從正面向我進攻,我可以用左右閃身和迂回步,配合側身調膀、擰腰轉胯的身法避開對方從正面來的千斤之力,使其攻擊力的鋒芒從我身體的一側滑過而落空,與此同時,我則順著對方力的慣性,再加一把力給予捋帶或拉送,利用對方的慣性力使其前栽傾跌,這就是「以柔克剛、 四兩 撥千斤」的意義所在。1950年春季,梁煥章(車永宏宗師的第三代傳人)一個人將七名地痞流氓制服的真實事例,至今記憶猶新。這七名地痞仗著人多勢眾,在太谷縣東站飯店,為了一點小事專門找喳鬧事,讓飯店主人給他們陪禮。時值布學寬大師及其弟子張永義、孫德宜、車彩藻、閆芝蘭等也在該飯店用餐,路見不平,梁煥章出面好言規勸。誰知這伙地痞不識好歹,開口傷人,並且動手動腳,要教訓教訓這個多管閑事的人。梁師傅微微一笑,說道:「想動手,到門外邊,不要影響人家的買賣。」說時遲,那時快,梁師傅兩個箭步來到飯店門外的大路上,七個地痞得意洋洋,可有機會過過打人的癮了。他們那裡知道梁煥章是一位久經沙場的武林高手,其散手技藝超群,手法腿法靈活多變,只一會兒的功夫,七個地痞個個面目全非,鼻青臉腫,全身是土,連聲求饒。這時梁師傅輕輕拍了拍手,說道:「不識高低的東西,以後學點好。」在制服這七個歹徒的過程中,梁師傅幾乎沒有用什麼大力,只是以巧取勝,借力打力,順手牽羊。至今回想起來,真讓人讚嘆不已。

4.以動制靜,以靜制動
「以動制靜,以靜制動」是形意散手技法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以動制靜」主要指在散手搏擊時,主動變換招法,積極主動地進行攻擊。這一招法主要是針對對手以靜待動的情況而應用的。在實際交手中,對方不動,我意動;對方剛動,我已動。以我動來誘敵動,以此來尋找對手的空隙,一旦戰機出現,就要以迅疾的攻勢,以快動制慢動。形意拳諺講:「緊拿不如快打」,「出拳如暴雨,掌劈似雷轟」。以動制靜的用意就在於此。
而「以靜制動」與「以動制靜」同樣有異曲同工之妙。兵法講:「兵以靜勝。」但這種「靜」不是絕對的靜,而是相對於對方的「動」而言。「以靜制動」是說在與人交手時,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沉著冷靜,仔細觀察,認真分析,在沒有判斷覺察清對手的用意或漏洞時,決不輕易妄動。對待對手的佯攻和誘招,要冷靜分析,不輕易上當和急於求成,待對方的進攻和防守失誤時,抓住這一瞬的機會,一舉出擊,戰而勝之。正所謂「彼忙我靜待,知拍 任 君行」,形意拳諺講:「手不空去,招不虛發,但發必得。」

5.起橫落順,避正打斜
「起橫落順」是一種防守反擊的重要技法。它在形意散手的技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其核心是橫勁與順勁的相互配合應用。所謂「起橫」是指出手(或上步)防守時,要用橫勁去格擋和防守;出招進攻(落手和落步)時,要用順勁。形意散手技法有「高來上架,低來下壓,中節來時左右橫格」的講法。例如,對方以順步左崩拳攻擊我中節部位,我只需側身左轉,左膀後調,使對方的攻擊落空,同時以左手由裡向外格擋捋帶對手的左腕或左臂,這就是「起橫」,並迅速上右步,使我的正面對對手的側面,以右拳或右肘攻擊對方的左肋或左耳等部位(落順)。「起橫落順」與「以橫破直」的意義相同,勁法相似,不過「以橫破直」的技法中還包括「以橫攔直」和「以橫擊中」等技法在其中。

  「避正打斜」與「起橫落順」、「以橫破直」、「以橫擊中」等技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這裡的「正」是指身體的正面和攻擊的正中點;「斜」是指身體正面以外的其它部位和攻擊的正中點以外的外圍和側面。「避正打斜」就是要避讓開對手防守嚴密和攻擊力最強的正面(避其銳氣)而去攻擊他的斜、側、背面等部位。采用這種技法時,一般都運用閃步、寸步、迂回步等步法來達到避正打斜的目的。筆者多次目睹形意大師布學寬傳授弟子們散手技法時,極善運用避正打斜的手法,無論對手怎樣進攻,布大師總能巧妙地化解對手的攻擊而取勝。布老的「獅吞手」技法在武林界非常聞名,以柔克剛,以巧取勝,而且極少傷害對手。布老總講:「藝好不如德好」,「以藝服人才是高人」。他一生中交結了無數的武術界名流賢達,他寬以待人,誨人不倦,為弘揚形意拳奮鬥了八十多個春秋。今天我寫的這些形意散手技法的小作,無不得益於布大師的指點 和孫德宜 先生的教誨。

6.虛實互寓
所謂「虛實互寓」,是指在平時練習拳式套路時和在與人交手時,每一個拳法與手法,必須「虛中有實」和「實中有虛」。實的招法與手法,不能全是實招,要含有虛的成份;而虛的招法和手法,也不能全是虛的,要有實的成份在其中。只有「虛實互寓」,才能在演練中做到勢正招圓,在與人交手中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形意拳諺講:「虛虛實實,實實虛虛」、「虛是實、實是虛,虛實二字法無邊」。
例如形意五行拳中的鑽拳,以右步鑽拳為例,首先以右掌由左向右刁顧對方來拳,這時要胸腹內涵,同時吸氣,兩肩、兩臂、兩腿的主動肌要迅速放鬆(虛),左手隨著右手的刁顧,以掌向前擊打。這一掌的第一個作用是迷惑和吸引對方的注意力於我的左掌(虛);其第二個作用,如果對方防備不及,那麼這一掌就由虛變實,給對方實實在在的攻擊。若對方的注意力被吸引在我的左掌上,那麼正中我的下懷,我以右拳(陽拳)快速出擊,直打對方的面部,同時主動肌急速收縮並配合呼氣和右腳上步,使全身上下從內到外形成一個整勁和合勁,迅速將這種合勁彙集於右拳爆發出去,收到的效果將是事半功倍和非常理想的。在實際散手過程中,如果以左手實招攻擊(屬實),右手防備在後(屬虛),這是實中有虛。如果是左手佯攻出擊(屬虛),右手在後暗伏真招(屬實),這是虛中有實。若虛招佯攻得逞,那麼另一手的實招便可乘勢加以更大的攻擊;如果實招進攻失利,另一手的虛招可及時地給予補救,不至遭到致命的打擊。
  在平時演練時也是如此,無論練習哪個一個動作,哪一種招法它都是由參與動作的主動肌的收縮和被動肌的放松來配合完成的。主動肌收縮是“實”,被動肌放鬆是虛,即實中有虛。僅以三體式的練習動作為例,(左三體式)右腳退步,左腳為虛步,重心在右腳(實),同時胸腹內含與吸氣相配合,兩手外旋,兩臂回收,肘靠兩肋,手置腹前。這時兩腿、腰背、兩肩、兩臂的主動肌都處於放鬆的狀態(虛);這一過程完成之後,兩手腕內旋,左手向前向上撲擊,右手護在心口,右臂護在右肋。在兩手內旋、左手向前向上撲擊的同時,各個部位的主動肌迅速收縮並配合呼氣(實)。這個階段要做到左手在前有推山倒海之力;兩腳趾抓地有大樹生根之意,頭上頂有沖霄破天之雄,氣下沉有吞狼咽虎之勢,舌上頂有舌欲摧齒之力,眼有飢鷹觀兔之神。在形意拳門中,對三體式功法有「一樁頂三功」之說,是各種形意拳術套路的起勢,也是最基本的形意樁功和科學實用的攻防姿勢,故有「形意拳門此為根」之謂。
  另外,在實際散手中,虛實結合的應用還應注意「虛而實之」與「實而虛之」的靈活掌握。所謂「虛而實之」,是指在與人較技交手時,感覺自己直接進攻對手,不可能取勝,但卻故意擺出一副以進攻取勝的樣子。採用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假進攻,以此來擾亂對方,迷惑對方,從心理上動搖對方,使對手判斷失誤,給我的進攻創造機會。其次,感到對手的實力強於我的實力,這時就要首先加強自身薄弱部位的防守和保護,設法不讓對手攻擊成功,以逸待勞,待對手精力疲勞後或出現空隙時,我再發起反擊,戰而勝之。三是指我的假進攻(虛)的意圖被對方識破後,對手不理睬我的虛假進攻,而企圖另找途徑對我實施攻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干脆以虛變實,出其不意地向對手發起攻擊,很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所謂「實而虛之」與「虛而實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國明代的軍事著作《草廬經略·虛實》中講:「實而示之以虛,以我之實,擊彼之虛,如破竹壓卵。」在散手較技中,將這種「實而虛之」的示形之詐作為一種戰術,設下圈套,有意露出防守不嚴的空虛部位,以引誘對手來進攻。如果對手被迷惑認為我有隙可乘而發起進攻時,將遭到我有準備的強硬打擊。這裡的「圈套」和「有準備」就是「實」,有意留給對手的漏洞便是佯裝之像,即“實而虛之”。說到這裡想起了形意散手名家 孫德宜 先生與人交手的一種慣用手法:他多採用「獅子大張口」,有意將身體的薄弱部位暴露給對手,對手一旦貪便宜來進攻,他就會以驚人的速度、靈巧的手法,或拳或掌,或肩或肘,手腳並用,左右開弓,將對手制服。用他的習慣語言來講:「只要對方與我接了手,他飛都飛不走。」

7.先發制人與後發制人
「先發制人」原指兩軍作戰時,一方先於對手做好準備,首先發動進攻,爭取主動,制服對手。在形意門中,與人較手也特別注重此法的應用。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拳諺講:「能在人先一分,不在人後一秒。」說明了「先發制人」的重要性。「先發制人」的應用,一般地說來是在對手立足未穩,或猶豫不決,準備不足,地勢不利等情況下使用。這裡的關鍵是要抓住機會,以突然快捷的攻擊,有力的重擊和連擊,力爭一舉將對手制服。
  「後發制人」也是在實際交手中常用的一種技法,一般來講是指先讓對方出手,我則採取主動的防御,避其銳氣、保全自己,待對手出現漏洞或體力疲憊時,這時我再發起攻擊,制服對手。不難看出,「後發制人」是在散手較技中以弱勝強、以智勝拙的打法。在這裡必須明白,運用「後發制人」的戰術時,「制人」是目的,而「後發」是手段,要想在「後發」的準、「後發」的狠,必須在積極防守的過程中尋找對手的攻擊空隙和漏洞,為我的進攻和反擊創造機會,這裡包括采用假動作引誘對手。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調整自己的心態氣息和外在形態,積蓄力量,一旦機會出現,就要抓住機會發起反擊,以勇猛的攻勢制服對手。萬萬不可將防守變為消極躲避和逃跑,否則會付出慘重的代價。
應用「後發制人」往往多以「後人發,先人至」為具體的打法。通常情況下有三種打法:
1. 對方如果先向我發起攻擊,我就以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目光,從對方的動作預兆中準確地判斷出對方的進攻目標,這時我就要選擇更為捷徑的進攻路線和目標,加速突然攻擊,擊敗對手或破壞對手的進攻。例如對手以右步鑽拳攻擊我的面部,我則可以採取向後或向側閃讓,避其攻擊,同時用側蹬腿打擊對方的右膝關節,以反關節技法制服對手。或採用右手刁顧對方來拳,右膀後調,讓過對方的來拳,同時我左腳上寸步,貼近其身,以左貫拳打擊其右耳門、太陽穴,還可以用左裡合肘擊打其頭右側腮部等等。這種打法如果是對付歹徒時,往往只需一下,基本就能解除其戰鬥力。

2. 對方先向我發起攻擊,如果他以直拳(崩拳)攻擊我的中節部位,我就可以采用順勢化打、順手牽羊的技法將其制服。若對手用順步崩拳(以右步崩拳為例)打擊我的心口部位,這時他的勁力方向是向前的,而且其重心一般來說也是前傾的,其注意力也是集中在他的右拳和我的中節,這時候我只要將右腳向右後輕輕擺步,右膀後調,同時用左手將其右拳順其勁力方向捋帶,加大其前衝和前傾的力度,並迅速以右鑽拳擊打其面部,使雙方的力量成反方向碰撞;而且這時對方的面部是他的空虛部位,處在無准備的狀況下,那麼我的這一拳必將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對方若先向我發招進攻,我可以採取邊格擋,邊化解,邊還擊的技法,即形意拳諺所說:「打中有顧,顧中有打,顧打同形。」達到對方先擊我不中,而我卻能在顧打反擊中成功。例如對方用“雙峰貫耳”同時進攻我頭的兩側,我不必心慌手亂,只需以兩手從中間向左右兩邊橫向格擋,破壞其進攻目標,與此同時迅速上寸步,束身下伏,貼近其身,立即蹬直雙腿,伸直腰背,以頭直擊對方的面部。在這一瞬間的過程中,腰肌、背肌和後腿、胯部的主動肌有一個快速放松和收縮的過程,呼吸吐納方面有一個吸氣蓄勁和呼氣發力的快速反應過程,這正是形意拳「內外之合」特色的具體體現。

8.抓住舊力略過,新力未發之機 
明代著名的武術家俞大猷在其武術名著《劍經》中說:「勾、刀、鎗、棍,千步萬步,俱是乘人舊力略過,新力未發,而急進壓殺焉,我想出舊力略過,新力未發八箇字,妙之至也,妙之至也。」在武術散手比賽中,特別是與人交手或路遇歹徒時,適當和巧妙地掌握這「舊力略過,新力未發」八個字的火候,是戰勝對手、保存自己的重要一環。像棋藝術中有「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之說,在與人交手中理更是如此。如果對方攻擊我的致命一招不能夠化解,沒有做到有效的防守,往往只需一下,就會使你一敗塗地;輕者疼痛難忍,重者會導致終身殘廢,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所謂「舊力略過」是指對手對我的第一攻擊已經形成,其力鋒已到了盡頭,其力已衰老,就好像強弩之末,再無前進的餘力,不撥自落。而「新力未發」是指對手對我的第二攻擊還沒有形成,這時他的攻擊點的目標、重心還集中在第一攻擊的方向,他的呼吸吐納和主動肌的收縮還沒有完成從第一攻擊到第二攻擊的轉變過程,此時其對我第二攻擊力沒有具備充分爆發的條件,還處於弱勢階段,就像拉弓射箭一樣,弓雖已拉開,但是還沒有拉滿,甚至沒有過半,「雕弓未滿箭難發」,雖發無力,抓住這個「舊力略過,新力未發」的時機,是我進攻對手、戰而勝之的極好機會。這正是形意拳譜中講的「起而未起,落而未落,抓住此機,學藝得訣。」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形意名 家段世榮 先生1963年 正月十五 與一位來訪的武林朋友切磋技藝的場面(段世榮,太谷北沙河村人,車永宏宗師的第三代傳人, 孫德宜 先生的弟子)。當時段師傅已46歲,來訪者剛30出頭,正值當年。 段世榮 先生說了一句「請吧」,隨即亮出一個右步側身抱月勢,等待對方進攻。這位朋友突然衝段師傅的臉一個直拳打來,同時下邊一個右腳橫踢(形意門中稱為迎面堵門腿),直擊段師傅的右臁骨,其速度相當之快,上下配合幾乎是同時到位,一看就不是等閑之輩。當時筆者和十幾位同仁都替段師傅捏著一把汗,若被對方擊中,輕則鼻青臉腫,重則下部骨折無疑。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只見 段世榮 先生輕輕以右手刁顧來拳,右膝輕輕向上一提,使對方的攻擊落空,乘勢一個右腿上步,左腿跟進,迅速以右腿鎖住了對方的左腿;同時一個向下束身,貼近對方身軀。此時對方還立足未穩, 段世榮 先生以非常熟練靈巧的動作使出了一個右步中門虎形,叫了一聲:「出去!」只見對方連退五六步,隨即仰面倒地,然後急忙爬起來跪倒在地,連聲說道:「段師傅功夫精奧,在下心悅誠服,甘拜下風。」這個真實的交手實例已過去40多年了, 段世榮 先生也離開人世多年,但至今回想起來,先生的精湛功夫仍使人記憶猶新。這是非常典型的「後人發,先人至」戰例, 段世榮 先生巧妙地抓住了對手「舊力略過,新力未發」的瞬間,也就是「起而未起,落而未落」之時,以快速干脆的招法將對手擊敗,充分展示了形意拳門中所強調的「打人如親嘴,貼身近打全憑腿」的散手要訣。

9.順人之勢,惜力打力
  「順人之勢,借力打力」是形意散手中運用非常廣泛的技法,它與「順勢引化」、「順手牽羊」、「順水推舟」各種技法的側重點不同,但其內涵基本相同,都是“順人之勢,借人之力”以巧取勝的散手技法。形意散手要訣中講:「敵手打來身如球,不丟不頂順勢走,以巧取勝最為妙,借力打力是高手。」「順人之勢,借力打力」貴在一個「順」字和「借」字。所謂「順」是指不與對手死打硬碰,而是順其攻擊力的方向;而「借」是說沿對方攻擊力的方向再給它添一臂之力,使之前栽或傾跌更慘更重。
例如對方以右步崩拳或右步虎形攻擊我的中節部位,此時我不必急於還擊,只要順其攻擊力的前進方向,輕輕來一個右腿向右後方擺步,右手刁顧,左手與右手同時配合向右前方捋帶(順手牽羊),對方必前傾無疑。若想讓對手一敗塗地,還可以在順手牽羊的同時,趁對手前栽的瞬間,迅速右膀前調,以右擺肘迎面擊打對方的面部:也可以快速以右膝打擊對手的面部或胸部。拳諺講:「寧挨三拳,不挨一肘」、「掌輕拳重肘要命」、「一膝打中要害處,頃刻之間就要命」足見肘打與膝打的威力之大。這類招法只能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與朋友們切磋技藝,萬萬不可輕易使用。這些散手技法要想使用起來得心應手,必須在平時下苦功練習,做到手、眼、身法、步法的高度協調,達到心到、意到、氣到、手到、步到、身到,即「一到無有不到,一合無有不合」,「只是手到不為能,手足齊到藝為真。」歸根到底一句話,拳練萬遍,功夫自現,熟中生巧,巧中生華,沒有頑強的毅力和決心,沒有勤學苦練的求藝精神,沒有勤於思考勇於切磋的實踐,再好的散手技法也只是紙上談兵。精通的目的全在於應用,我們練拳習武首先就是要學習和研究攻防藝術的,偏離了這個根本宗旨,就失去了練武的意義。

  以上所談形意散手技法的幾篇拙見,難免有一點簡略和持一漏萬之嫌,只希望能起到一點拋磚引玉的作用。若講對了,應歸功於布學寬大師的指點和孫德宜恩師的教誨,以及許多幫助和指導過我的諸位同仁朋友,若有不妥之處,應歸咎於自己學藝不精、理解不深,有待在今後更好地學習和研究,誠望同仁朋友們指正為盼。
資料來源:http://www.artx.cn/artx/wushu/31154.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p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