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要義‧譚序》
書名:《太極要義,附武術叢談》
著者:黃元秀
出版社:文信書局
出版日期:民國三十三年十一月出版
來源:http://martialart.giss.ncpes.edu.tw/taichi95/bookdetail2.php?pageNum_pages=0&originalNumber=095B00AD
〈譚序一〉
民國二十三年春三月,余至南昌,謁蔣委員長,遇行營黃處長 文叔 先生,出其《太極拳要義》一書,囑余題句,余因之有言矣。余聞諸 楊夢祥 先生曰:「研究太極拳之要訣有三:
一、盤架子:
初學者,宜勻、宜緩、宜正、宜展。所謂勻者,劃圈宜圓,兩圓需成切線兩圓相交,須通過圓心,蓋求其整齊也。所謂緩者,使所儲之內勁,漸漸達於指稍,蓋求其血氣舒暢也。所謂正者,全身中正安舒,重心無傾斜之弊,蓋求其姿勢優美也。所謂展者,使筋肉骨節自然展開,蓋求其合符生理上之運動也。
二、推手:
架子盤熟,工夫稍進,則學推手,或曰搭手,又曰靠手。推手者,敵我二人,以一手或兩手靠搭,用拈、連、黏、隨,四字工夫,劃陰陽兩圈。其法有二:
1.甲劃圓圈,乙隨而走,或乙劃圓圈,甲隨之而走。
2.甲乙兩人,各劃半圓圈,合成一整個圓圈。
然無論一整個圓圈,或兩個半圓圈,均於此圓圈上,研究掤擠按,四字要訣。惟應注意者,甲乙兩人,各有一重心,甲乙兩手靠手時,又於靠手之交叉點自成一重心,此三重心點,由甲乙兩人互相爭奪,得重心者勝,失重心者敗,此一定之理也。
三、發勁與化勁:
推手練習純熟,然後練習發勁與化勁。初學者,可練手上發勁,所謂合掌,或曰補手是也。工夫較深者,練習腰勁或足跟之發勁,所謂發於足跟形於手指是也。發勁宜直,化勁宜圓;化之不盡,發之不遠。初學化勁者,方向宜斜,上乘工夫,則向自身化之,所謂引進落空是也。或曰:以夫子之道,反制夫子。即借敵之力,以打敵人,借敵人之勁,以制敵人也。然後發勁化勁,必須拈連黏隨、掤擠按、採挒肘靠,合而運用之;否則,不克生效也。
余對於太極拳,好學而未專研,茲承黃先生囑,不敢推諉,謹錄師語,以留紀念,並非臆造也。
永新譚夢賢於南昌識
〈譚序二〉
余友黃君元秀,字文叔,軍界之宿將也,性恬淡,廣交游,公餘之暇,輒喜擊技之術,昔日曾與李芳宸、楊澄甫、杜心五 諸 先生進遊,潛心研習,歷有年矣,著有《太極拳要義》一書,尋將付梓,供諸同好,問序於余,余因之有言矣。夫古代拳術,不知創自何人,史冊難稽,近代拳術,其流派雖演為武當、少林兩宗,然其鍛鍊之結果,其成功則一也。夷考少林拳術,有龍拳練神,虎拳練骨,豹拳練力,鶴拳練精,蛇拳練氣之分。五拳鍛鍊純熟,則體魄雄厚,膽氣充足,手足靈活,眼光銳利。基礎既立,然後研對敵致用之方,於是少林拳法備矣。武當拳術,創始於張三丰先師,此拳不重表而筋皮骨之形態,而重內體精氣神之充實。其致用之法,主張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短勝長,以慢擊快,以無力打有力,即兵法所謂動於九天之上,藏於九地之下是也。初習三丰藝術者,先練十三式架子,盤此架子期間,最短百日,最長三年,姿勢鍛鍊正確,手眼身履步已趨一致,而動作、呼吸、用意三者均能協調,然後再練著法,由著熟而練習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一旦臨敵,則著勁合一,身意協調,吾人一舉手,一抬足之間,無不得機得勢,所向無敵矣。練武當拳如是,練少林拳想亦大同小異也。今之習技擊者, 應以黃 君之要義為法,幸勿存內外二家之謬見,而生分別之心,則習拳之要旨得矣。質諸文叔兄,未卜以余言為河漢否耳,是為序。
民國三十一年冬,譚夢賢又序於桂林習是齋
- Sep 30 Mon 2013 13:11
《太極要義‧譚序》譚夢賢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