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堂先生像
〈拳術述聞〉孫祿堂
余幼時,即好拳術。初不存有門派之見,故於各種拳術,均涉足而研究之。然拳術之為道也至大,體萬物而不遺。余既無身體力行之實功,亦未明此中之精義,僅略窺其大概而已。
曩居北平,有高道夫君者,漢中人,工書法,於大小篆及漢魏源流殆無所不通,從余習拳年餘。伊云:「吾茲習此,為日不久,而心領神會,乃知拳術之與書法及身體,故有莫大之關係者。運用雖不同,其理則一也。」余詰之。伊云:「拳術有五綱之起點,書法有五鋒之起筆。」余復詢二五之理。曰:「拳術之五綱,為劈、崩、鑽、炮、橫,即五行中金、木、水、火、土也。至十二形之奧妙,亦不外五拳中和之起點、進退、起落、變化之要道。古人云:『五行合一,致其中和。』天地之事,無不可推矣。書法則有五鋒,為中、逆、齊、側、搭,即臨碑貼之五筆法也。碑中張遷、鄭文公之大小篆等,都不外乎五鋒。雖有中、逆、齊、側、搭之分,及用筆之不同,然皆中鋒。故拳術五拳之中和,書法五鋒之中鋒,二者運用雖有不同,然其精奧其原理固二而一者也。吾習此雖年餘,而觀今日之書法,及乎一己之精神,與去歲已迥然不同。故知拳術實與書法身體,具有密切之關係也。」伺高君因事返漢中,數年闊別,直至去秋,余在新都供職本館,高君聞訊來訪,斯時高君則已由王鐵珊先生之介紹,充馮煥章司令書法教授矣。
又余在北平時,直隸督辦李芳宸先生,在天津創武士會。專人相約,余素昧平生,雖不欲往,繼悉先生精劍術,朝夕鍛煉,數十年如一日,深得斯道奧妙,因應約來津。與先生長談數日,乃知先生於劍術,已得其中三昧,其動作道理,無所不善,蓋出自武當太極劍之嫡傳也。據先生云:「為陳士鈞前輩所授。朝夕不輟,數年始知劍術之道理甚廣,包羅無窮,與各派之理皆相連貫。」又云:「余自隸軍籍,用兵之法則,天時地利人和之道。察人動作奸詐虛實之情,山川向背形勢利害之式,進退開合之理,以進為退,以退為進,若隱若現之機。至於武侯八陣之大義,殆無不師傚劍術理為。」
民十七,中央設國術館。先生受聘副館長。七月,滬上法公園舉行游藝會,先生亦參加表演。四日中,觀先生舞劍時,其精神動作,剛柔開合,伸縮婉轉,曲盡劍術奧妙之能事。於是知先生向日之作為。經過之情形,實於劍術神而明之,令吾人嘆觀止矣。
今年夏,小住焦山。統(疑是「編」之誤)志局莊思緘先生來訪,談及劍術。先生詢李芳宸之劍,與余之劍是否同派。余曰:「芳宸先生所練為太極劍,而余則八卦劍也。但二者門派雖不同,其所用之法,則十同五六。如八卦之名稱,老陰老陽,少陰少陽是也。」又問,二者之巧妙孰善。余曰:「芳宸先生,孜孜於劍者。念餘年,已至爐火純青之候。余非專門,得其形勢與大概之道而已。安能同日語哉?」先生復倩請余舞。余以荒疏日久,身步兩法,皆遲滯不靈,謝卻之。先生敦促再四,並認略舞數式,觀其意義而已。余逐按八卦之名稱,錯綜變互之形勢,為舞數十節。又詢拳劍之理,余曰:「拳劍之理,大別有三:其一,上下相連,手足相顧,內外如一。其二,不即不離,不丟不頂,勿忘勿助。其三,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義(意)也。」先生曰:「內外如一,是誠中也,合乎儒家;不丟不頂,勿忘勿助,是虛中也,合乎道家;無拳無意,是空中也,合乎釋家。斯三者,修身之大法則,亦人生之不可或缺者也。又觀乎舞劍之形勢,行如游龍,屈曲婉轉,變化之意義,與草書用筆之法度、神氣、結構、轉折、形式,實相同。始信昔人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曰,得書法之道。為不虛也。是則古人之善草書者,迨皆明劍術之理,蓋不如是。焉能得草書中之實質與其精神乎?」
余初聞前輩云:「拳術之道,隨萬物而遺。」頗疑惑不解,茲聆高、李、莊三先生之言,始茅塞頓開,一掃胸中疑團,因筆而書之,以告我同志。
http://www.neijiaquan.com/cgi-bin/topic.cgi?forum=1&topic=5729&show=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