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郝家俊  

郝家俊先生照

 

孫劍雲(前左)郝家俊(前中)王禧奎(前右)郝麗娜(後左)孫保亨(後右)  

孫劍雲(前左)郝家俊(前中)王禧奎(前右)郝麗娜(後左)孫保亨(後右) 

  

〈郝家俊先生逸事〉王洪壽

五十年代的天津,有一位形意拳造詣頗深的韓國珍,與人交手多站上風,名噪一時。此君力大功深,與人接手時對方多招架不住,他的多年扎實的「三體式」功夫非一般可比,對手多反映他以力欺人,說他是「打不動、化不開、走不了」沒法和他較量,只好認輸。

郝家俊先生早年在滬杭、京津武術界名望很高,在太極拳上有獨到修為,善太極推手,引、化、拿、發皆臻上乘。對郝先生的傳聞,韓國珍不服,說:「聽說太極拳能『四兩撥千斤』!我要和你郝家俊比試比試,看能不能撥得動我這幾百斤兒!(在天津與他交過手的幾乎都輸在他的手下,他一直沒有把太極拳放在眼裡)」放出話來要找郝先生過手。開始幾次被郝婉言謝絕,郝不喜張揚,為人謙和謹慎,平時除教學生外,不輕易與人摸手,以避免招來麻煩。

後來韓找形意拳幾位前輩出面請郝先生,此時郝不能再推辭,因為有長輩的意思,只好答應。其實那幾位形意拳前輩對郝也沒底,像韓國珍這樣的形意拳猛將實力派,郝家俊能否應付得了?心中沒數,對這樣高水準的龍虎鬥很難見到,不說是千載難逢也是十分難得的,所以也都樂觀其成,想了解郝的實力究竟如何?

見面是在一間空閑的民房進行的(成長條形,靠窗戶一張八仙桌,幾條長凳),參加的人數不多,多為太極、形意圈的老人兒(據說其中有馬禮堂先生在座)。郝家俊先到,跟著韓國珍提著幾包點心(禮物)也到了(有人把兩扇木門從裡面插上,以防外人圍觀)

馬禮堂先講話,說:「家俊的功夫大家都知道,韓某幾次提出要請家俊給說說手,大伙能湊到一塊兒不容易就交流交流吧!今天沒有外人兒,,那兒說那兒了,不必外傳,算內部切磋、以武會友,都是武術界的老把勢,規矩都懂得,就不多說了,那就開始吧!」

郝請韓先出手,韓沒推辭,退後兩步,拱手示意,迅即跨大步向郝胸前猛撲。郝以靜待動,韓手觸到郝身時,即突然落空失衡!只見郝身形微轉,一弓身,出手向韓,韓國珍應聲倒退,踉蹌飛向小木門撞去,撞破木門後跌出門外。韓起身回屋後表示希望能再試,第一次失敗還心中不服。如是者三,三次被扔出去。韓國珍才心服口服,並懇求拜在門下為徒。郝開始拒絕,認為韓本意示強,並非求教。後經說和才收下。他應該是我的師兄,早於我入室。他曾經對我說:「老師說:『必須去掉身上的僵勁兒,太極拳功夫才能真正上身,身上的力氣才能發揮出來!練太極就要先學會「放鬆」,自己覺得沒勁兒,力量才能真正全發出去,鬆是練太極拳的關鍵!』」

郝家俊先生授業嚴謹,注重拳理拳法,說理通透,要求嚴格,而拳法則清楚地體現在他所傳授的太極拳架子之中。他說:「一趟架子不是隨便編出來的,看一趟拳架子,不是看它姓什麼,首先看它是不是太極拳,要合乎拳理拳法,主要的要合乎太極原理。理法不合的架子就不能算太極拳,當然也可以起到鍛煉身體的作用,但那只能算體操,當前這是個問題。」

我曾經問先生是否有寫書的打算?他說有。我問:「用什麼名字?」他說:「就叫「關於太極拳的幾個基本問題」吧?」他接著說:「或者也可以叫『郝式新架』?」我又問:「書稿完成沒有?」郝答:「寫了一些材料,還沒完成,暫不示人。」

郝先生打太極拳,動作與神氣相合,沉實中透輕靈,有強烈的動蕩感,徐緩有度。慢速度中的閃展騰挪清晰可辨,就像是有一個人在和他對弈。看郝家俊先生打太極拳簡直是一種享受,對太極拳的理解和提高大有好處。他曾經對我說過:「打太極拳不是越慢越好,太慢了體現不出太極拳的技法,對懂勁也沒好處。打拳就要有一定的速度;練功夫則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方法,不可混同。」

他特別強調規矩,他說:「沒有規矩,就是打一萬遍也長不了功夫。規矩加上時間才等於功夫。」「所以在沒有弄懂規矩之前,不可以下大功夫去練,否則無益而有損,改起來也難。開始練拳慢些,甚至笨拙些都沒關係,最忌油滑輕浮。不必動員那些不喜歡太極拳的人,,硬拉他們進來。」

郝家俊先生是當代武術大家,他接受新思想很快,他的思想很新很現代。他多次對我說他喜歡讀毛主席哲學著作,把《矛盾論》當作《拳經》來讀,因為「太極」就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核心,陰陽相濟就是矛盾統一……,學好《矛盾論》對練太極拳很有幫助。

他在社會交往和教學中沒有「江湖氣」,在教學中也幾乎是一視同仁,他總是強調太極拳的拳理,當然對有些追求深的人講的多些細些,如此而已。門裡門外固然有區別,但他從不強調。他對我說過:「中國各家拳種都好,就看你練得好不好。」他說太極拳的「理」講的好,,好分析、好講、好理解,有知識文化高的人,學起來更快,理解得也深。他說還是太極拳好,他不贊成在武術中有什麼「絕招」,原則上說任何招法都是可以破解的,主要看有沒有真功夫,太極拳更是如此!

他是有偏愛的,是對那些下功夫肯鑽研的人,他肯定會講得多些深些。我沒有聽他專門講過誰是他的徒弟,誰是他的學生。當然從者中有的學的比較好,主要表現在懂勁和推手上。在他晚期收的徒弟中,有一位宮潤亭先生,當時是比較年輕的,他有西洋拳擊的底子,在一次試力中被拋向空中很高,拜服先生功力,被收於門下。宮在一次推手較技中把一位長者發出,受到批評。他辯駁說:「是按老師講的:『怎樣練就怎樣用。』趕到那兒用了「倒攆猴」,就打出去了,是順手出去的,我沒有用什麼特別的招法。」

從者中有一位長者,年齡比先生小不了幾歲,早年是個足球愛好者 足球踢得好,上年紀了,郝先生建議他打太極拳。後來練的很好,特別是對懂勁掌握的好,推手中陰陽既濟,大鬆大放,身法開合鼓蕩,引、化、拿、發得心應手,對先生的風格理解較好,,受到郝先生的肯定。有人說他架子打得並不好看,為什麼進步這麼快?郝先生說他是「形拙意順」,肯下功夫。他姓王名文瑞,應該是郝先生的一個好學生。

再有就是先生的小女兒郝莉娜小姐,人很聰明不離左右,她一直堅持練功,並且經常陪同先生外出訪問講學,是先生的助手。追隨先生求學的人不少,肯定還有悟性好又用功的,功夫肯定都不錯,因為先生的指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出些人才應該是可期盼的。

郝先生對普及和提高太極拳思考很多很深,他曾經向黨中央毛主席寫信建議推動太極拳運動,並且得到回覆,可惜這些都終結於文化大革命運動。在理論和具體功法研究上,更是不遺餘力,但對他的宣傳介紹不夠,致使我們對他的成就知之甚少!根據我個人體會,「郝式新架」是有其特色的,體現拳理拳法比較好,是郝家俊先生的具體貢獻,應該感謝郝家俊先生對太極拳運動的貢獻,持之以恆地推動太極拳運動的普及與發展。在我國太極拳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有著豐富多采的內容,在民間深藏著許多好的寶貴的東西有待介紹、推廣,讓人們受益。

記得一次郝家俊老師講解他創編的「郝式新架」時說:「不論什麼式的太極拳,不能過分強調它的特點,強調什麼什麼式的太極拳善化、什麼式善發、什麼式講拿、什麼式講纏絲勁兒、什麼式講抽絲勁兒、什麼式的講究爆發力……,不論哪一家的太極拳首先應該看它是不是太極,是不是符合太極拳原理。

「只要是太極拳,上面說的那些勁兒都應該有,哪裡有只能化不會發的太極拳?哪裡有會發而沒有爆發力的太極拳?就是纏絲勁兒、抽絲勁兒也都應該有,否則怎麼談太極?太極拳是非常講究的!是講理的。講理是太極拳的特點,也是太極拳的優點。

「太極拳的『用』,是『因敵變化示神奇』,不是我想怎樣打你,就怎樣打,而是你願意怎樣『挨打』,我就怎樣打才行。否則就是『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這種高水平的切磋研究很難組織,也很難遇到,達到這樣的水平,要下大功夫,王宗岳先師敦促後人『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有一次講到有人愛動手問題,他說:「太極拳本來就是倆個人交手互相研究的體育運動,不交手怎麼研究太極拳?就是那些只為健身目的練太極拳的愛好者,他們學學推手也是有益的,會引發他們有更大的練拳興趣。交手是為了研究其中的理,同時提高自己聽勁、懂勁的能力,提高技術,鍛煉身體。對有的人『不用動手,動嘴就把他贏了!』因為他不懂得太極之理,只憑力氣、招法就想去贏人,用太極陰陽之理就能把他說服。就太極拳理講,我們不承認有什麼所謂的『絕招』,也沒有所謂的絕對的不可戰勝的優勢,一切都是可變的。」

對有的人不懂理,也不講理,只講力氣,只能贏不認輸。郝先生說:「那不是研究的態度,就不要跟這樣的朋友玩了。要是比賽高低,那就要有規則和一定的場合了。沒有評判不行。說到太極拳的比賽規則、評判規則,執行得不好,就會出現不是像摔跤、就是像日本相撲的局面,所以光劃個圈兒定輸贏不行。其實也不難,主要應該抓住『沾粘連隨,不丟不頂』去定規矩、做文章,使比賽賽出太極拳的特點來。

「通過太極拳推手、散手的比賽提高太極拳運動員的水平,之後就可以組織不同拳種之間的比賽。這就要各顯其能了。規則要另定。總之兵不練不行,練兵不『接近實戰」不行。沒有規則不行,用規則把參戰者的手腳完全捆住也不行,不利於提高。」

郝家俊先生殷切地希望普及太極拳、提高太極拳,他希望有條件的太極拳愛好者,能下大功夫按照拳理拳法練功。他說只有下大功夫練,才能出真功夫,才能深入理解太極拳理。有一次他說得高興,他說:「我練功時出的那半盆汗水(擦汗的毛巾裡擰出來的汗水),你們就比不了。有的人練拳只能算是活動活動,誰肯下那樣大的功夫啊!單靠技巧是辦不到的,要捨得下功夫才行啊!」

「輕靈活潑求懂勁,陰陽既濟無滯病。若得四倆撥千斤,開合鼓蕩主宰定。」這四句詩訣,讀來朗朗上口。說的又都是太極拳的要求和要領。怎樣理解它的指導作用和意義呢?難道只是讓我們用它去歌頌太極拳,唱讚歌嗎?顯然不是。它的題目已經告訴我們,它是「撒放密訣」,是指導我們掌握太極拳撒放功夫的訣竅。

在走架子中常見有兩種風格,一為曰輕靈;一曰沉實,這都是表象,在表象的後面,太極拳追求的是一個重要目標——懂勁。沉實也好、輕靈活潑也好,如果沒有「懂勁」作為它的靈魂,那就沒有意義,難以論其高下,唯體操表演而已。所以我在這裡特意用了一個「求」字,意在給「輕靈活潑」一個衡量標準,那就是「懂勁」,太極拳的一切作為都是為了「懂勁」。

在後面「撒放密訣」接著說:「陰陽濟濟無滯病」,這是對「求懂勁」的解釋。要想懂勁必須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才是「懂勁」。懂勁,應該把它視為是一個複合概念,因為它是綜合了敵我雙方的態勢,用一句軍事用語講,就是「知己知彼」,這就為取勝奠定了基礎。

在通過聽勁做到知己知彼以後,怎樣實現具體的戰術目的呢?在學習「郝式新架」的「提手上式」中,給我的啟發良多。郝架在「提手」的前後安排了一系列的相關動作,用來應付交鋒中「勁」的較量。在這裡就好像是給「撒放密訣」的第一句中的「求」字做的注解,告訴我們怎樣具體地做出「沾粘連隨」、「不丟不頂」,特別是怎樣「沾」。按照郝架去做,就會比較容易地找到「懂勁」的感覺,那種流暢、變化的感覺真好。

具體說,在「單鞭」之後,回身用雙手封接對方來手遇阻時,即變勁「沾」取對方令其失中,在其調整平衡的當兒,這才實施「提手」,意在「擎起彼身借彼力。」(由此看來,一種勁兒或者一招,不是孤立實施的,總要在勁的轉變中趁機使出。)在勝負未分之前,必然再次交鋒,為第二次換勁、變招創造了前提。

向上的提勁兒未能奏效把對手提起時,即當變上提勁兒為前切;遇阻又變前切為右咧;再變為掛;再變擠,連續問勁兒、聽勁兒、用勁兒,變化達六次之多,具體地體現了「因敵變化示神奇」這句經文。

郝架對招式的安排,緊緊圍繞聽勁和懂勁的訓練,絕非簡單孤立,對把握聽勁、懂勁十分有利。往往在一式中包含幾個連貫的式子,注重過渡式的安排,動作顯得輕靈活潑變化多端,顯得豐滿圓活;開合鼓蕩,有如潺潺流水、瀑布激流,事出有因又出人意外引人入勝。這些東西體現出郝先生的研究心得和他的風格,應該是郝家俊先生對太極拳的具體貢獻,我自己在長期鍛煉中受益非淺。

 

:王洪壽先生早在50年代就追隨郝家俊、馬禮堂、張儒林等老武術家學習太極拳、形意拳契而不捨,對武術、氣功學有心得,在《中華武術》《氣功與科學》等刊物上發表理論性文章;參與武術教學工作,國內外從學者近百人。1999年應邀訪問德國漢堡介紹太極拳,受到歡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p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