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游武閑話》2008/11/19 00:00

進退有方能有得,手足無矩功難成


     當我去訪陳明崙老師的時候,曾請陳老師的學生與陳老師較肢。可惜未能如願。但是當時,陳明崙老師似乎誤以為我要求與他試手,而說了門派不同,動手容易引起糾紛。
最近也曾經聽一位師兄提及一段有趣的事。話說這位師兄曾經與朱姓螳螂拳老師學過螳螂拳。當時不知何故,該名師兄與左姓螳螂拳老師的學生雙手進行友誼性試手。當時,這名師兄破門而入時,立即點到為止,收手不打;而對方卻是不停,直接打了上來。在當時觀戰者,除了有朱老師之外,還有一名劉姓出版社老闆。當時,劉姓老闆說了十分不得體的話:「左姓老師的學生打贏朱姓老師的學生!」當時朱姓老師肝火大動,揚言要與左姓老師動手,後來與左姓老師電聯後,即不了了之。

【版主按:本段資料,後蒙左師伯的學生張師兄見告相關情事,雙方說法有所出入,因非本論重點,故修正為不了了之。】


     上述兩件事,可大可小。如果我真心要與陳明崙老師動手,也未必不可,但是我並不是去鬧事砸場,而是心慕陳明崙老師的功夫,真心想要了解。如果朱姓老師執意要打,或是左姓老師不甘受氣,也要動手,雖然稱不上江湖又吹起一陣腥風血雨,但也是大傷和氣,又是何苦來哉!
     其實就我的觀點來說,這兩件事情都表明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觀念,即是關於「規則」的問題。譬如說,上述朱左學生交流事件,一人以為得手而停止動作,另一方則以為對方有破綻而打入,這是由於雙方認知模式和練習模式差異的緣故,所造成的紛爭。因此,雙方嚴格來說,並沒有共同的交手機制和規則存在,所以才會擦槍走火,差點變成兩大名師對陣。因此,明眼人知道,這不是功夫上的差距,而是雙方認知有差所造成的場面。
      很多練傳統武術上台比賽散打的時候,都應該清楚地體驗到與一般動手的情況完全不同,因而顯得礙手礙腳,無法發揮正常實力。這其中,倒不是規則的多寡問題,而是擂散打和私下動手較量本來就依循不同的游戲規則!這一點,很多人都能深表贊同,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並不能完全掌握這句話的實際意義。大部份的人都承認私下較量和擂台上比賽是依循不同的規則,有人認為擂台比賽,可以讓不同門派、拳系進行公正、公平的交流,譬如MMA就是依此為號召的;另外有些人認為,私下比鬥或是街鬥(事實上,我並不喜歡「街頭打架」這個名詞和現在一般練拳的人所認定的意義,其原因在於,街鬥其實是存在許多迷思的),這種接近無任何規則的,才是他們實驗實戰能力和技術的方式。然而就我的觀點來說,這兩種意見都存在著許多迷思與問題,而這些問題和迷思卻很少為人所認知到的。我將再此,一一作個簡明的剖析。
      首先,規則所表明的,是種「游戲規則」,也就是說,它是由人所制定並由人所依循的一種規定,即使是街頭打架,看似毫無規則可言,但也是穩含某些必需依循的規則,譬如說「當對方讓槍時,而自己赤手空拳,必需趕快逃離」等等。因此,不管你是在哪種情況之下,都有某些規則必需去依循的。這看起來好像跟大家所認知的「規則」有點距離,但實際上卻可套用到所有擂台比賽和競技情況當中。規則存在的目的,就是讓我們、或是選手、或是鬥毆的雙方,獲得勝利的可能方式。
      舉例來說,當我們把籃球投入籃框中時,我們獲得二分,而在三分線投入時,獲得三分等等,這些都是規則,用來說明籃球比賽進行的方式和可能獲勝方法。於是,當我打倒籃球場中所有敵軍而恣意投球時,這不代表我贏得籃球比賽,而是說我打贏了一場架,或是被判惡意犯規而落敗。因此,規則本身,就是比賽的說明與定義,沒有規則,沒有比賽。反之,在街鬥當中,我們只是採用了與台上不同的規則而已,但基本上,我們還是必須依循某些規則,譬如刀來的時候要躲、對方拿槍的時候要逃、當對方叫人的時候,你也要叫更多的兄弟過來等等,這些都是規則,只不過其結果是攸關性命而已。
     其次,由上述可知,規則除了是人所制定的,並且規則本身就是對於比賽或是具有目的的活動之定義。在這個意義下,我們可以進一步引申出第三個意義。即是規則本身的變動或是制定,會改變參與者的行動,也會影響最後的結果。譬如說,一般人會認為比賽的規則只要遵守就行了,認為其實比賽的規則並不會影響有實力的選手脫穎而出。這也是部份人士認為,在經過擂台考驗過的選手會比較具有實戰的能力(事實上,我不太喜歡用實戰這個字眼,其原因有時間再好好說明)。
但是,事實上而言,假設當多數參賽者的差異性很大時,無論其在身體能力、技巧或是其他因素時,規則的影響會有決定性的影響。Todd Sandler在《經濟學與社會的對話》(”Economic Concept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第五章中談到公共選擇的問題時,以投票規則說明了這個問題(由於本文過短,未免喧賓奪主,只能請有興趣的人自行翻閱)。同樣的事情,其實也會發生在武術競賽當中。因此,MMA的比賽看似好像可以容許所有不同武術流派參與,但實際上,MMA的比賽機制恰恰使得規則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根據Todd Sandler的說法,當團體差異性愈小時,公共選擇的結果──也就是投票的結果──並不會隨著規則的改變有著太大的影響!但是當團體差異性愈大時,規則的影響會隨著差異的增加愈來愈大。這也說明了,為何作為一種比賽機制的MMA會逐漸形成一種「流派」的原因!
      因此,當我們面臨到這些問題時,我們首先要理解的是,由於規則不同,我們實際上很難透過任何規則去評判個人在武學上的成就,即使在街頭打架中,也不是一個相當理想的方法!這個結論是相當反直覺的,但是在仔細測試之下,你會發現這是一個相當明顯的現象。
      舉例來說,在街頭打架中,我們的目的是什麼?是要打倒對方,讓他再也無法反抗?還是要殺死對方?或是僅只是威嚇對方?目的的差異,會決定你會採用哪些規則。假若你根本只是要打倒他,而不是要殺死他,那麼將他打到手足骨折,再也無法反抗時,你就會主動停手了。但是如果你要殺死他,你也許就不會空手,而是拿把槍就幹掉他。但即使要殺死對方,在行動的同時也不是毫無規則可言,譬如他想殺他,卻不想危害自己生命時,你就不會採用拚命或是同歸於盡的方式。但是如果對方是和命跟你拚的時候,你會因為不敢拚命而敗下陣來!因此,無論是在實戰、比賽或是或是街頭打架中,我們實際上會根據目的而遵循不同的規則,這一點恰好會改變最後結果。
      瞭解了規則的特性,我們可以瞭解某些比賽或是私人較技的迷思。譬如說,格雷西王者,Rickson Gracie稱霸混合格鬥的原因,當然除了他具良好的技術和體能優勢,但同時也是得力於比賽的規則所致。就我的觀察來說,MMA或是UFC的規則基本上對於格雷西柔術或是柔道寢技都是十分友善的。因此,大家不是因為格雷西柔術是種優質武術而去練,而是因為格雷西柔術對於MMA或是UFC的比賽是極有幫助的!要不然你可以叫Rickson Gracie去打K1看看!
     另一方面,部份練傳統武術的人都有一種通病。當他們去參加散打或是其他類型的比賽時,往往會將失敗歸罪於比賽規則不夠開放所致。我承認練習傳統武術的人對於比賽規則的確相當不習慣,但是我不能接受把這個當作失敗的藉口。事實上,沒有人強迫你去參加比賽,既然參加比賽了,你就必須百分之百認同比賽的規則!你不會聽到有人在抱怨籃球為什麼不能兩次運球,為什麼棒球一定要跑回本壘才能得分等等,這些是規則,這構成比賽的要件,沒有規則,就沒有比賽了!因此,我認為,練習傳統武術的人,不能常以規則的不熟悉視為比賽輸的藉口。假若這些人真的想贏,那就請你把自己訓練成適合比賽的選手吧!
     透過對於規則的說明,我們可以進一步瞭解許多奇怪的現象,其原因正是雙方或是評論者不明規則的特性或所致。譬如幾年前在網路上轟動一時的陳廖大戰。當時,廖姓拳師與陳氏太極名家陳姓拳師兩人在一些武林前輩的面前,進行交流切磋。結果本應是和平之交流,卻因為雙方人知差距和當時場面所致,加之其雙方支持者在事後大肆攻擊對方,形成武林網路上一大混戰之一。
     當時,第一場論戰,筆者未恭逢其盛,我則是在第二次論戰中稍稍地加入。當時,我看了一下陳廖的視頻,便在形意拳網上作一十分簡單的評論:「陳姓拳師沾黏不夠,而廖姓拳師不懂推手!」這一簡短評語倒是引起廖姓拳師的弟子和擁護者群起圍攻之。當時,我已在網路上廝混多年,也只是淡淡回應,但從此倒是明白廖姓拳師的弟子和擁護者的嘴臉(我是姓陳沒錯,也有接觸一點陳家太極,但我又不是陳家溝的人,我也沒有力挺陳姓拳師,我還語多批評,為什麼要對我說:「叫你們陳家溝的人出來說清楚!」從頭到尾就沒陳家溝的或是練陳氏太極的跟我吵,就是遇到這群白目!真是莫名其妙!在此發點小小牢騷,請見諒)!
     我的回應是簡單的,而這一點評語也和王老師和諸位明識之士相同。在此先簡短說明一下,為什麼我會如此作出評論的原因。首先,陳姓拳師與廖姓拳師交手過程中,雖然廖姓拳師一直強調陳家溝的人沒有拿出全部的影片,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陳姓拳師就是要與廖姓拳師進行推手交流。雖然廖姓拳師說交手之前沒有任何協定,他不知道是要推手或是散手,因此才有進退走圈、離手之情形出現。這一點,只有在廖姓拳師全不明白推手的前提下才能成立,因此接觸過推手的,都應該知道當時陳姓拳師的架勢就是推手的架勢,而非散手技擊之架勢,否則斷無坐馬伸手等人來打的理由。因此,我評論廖姓拳師「不懂推手」,無論從他的表現和說詞上而言,均屬中肯之言。
     其二,陳姓拳師的毛病在於鬆柔沾黏的功夫未足,所以才會屢屢被廖姓拳師破門而入。若是鬆柔沾黏功夫有成,則能沾著對方身手,使之難以彈動。加之,陳姓拳師或許出於禮貌,從頭到尾都謹守定步推手的規則,即使在廖姓拳師不拘推手規則,自由進退之下,仍是定步不動。這一點,也突顯出陳姓拳師應變不靈的問題,而其要點,皆是鬆柔沾黏功夫未致成熟所致!否則他進我退,他退我進,何慮彼身法靈活?
     由陳廖交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充分瞭解,當雙方採用不同規則時,其實我們很難說雙方能夠進行任何實質上的交流。當雙方分別採用不同規則交手的時候,實際上就只是雙方都拿自己的真功夫在爭勝負了,而非任何實質上的交流。一般評論者也弄不清楚,以為當雙方交手的時候,應當也能輕鬆發放對方。但實際上,如果雙方都不是依循相同規則時,要發放對方是件極為困難的事情,除非雙方功夫相差過大,或是雙方所採用規則中,其基本規則是相通的。
     因此,在交流過程中,無論是要打或是推手等等,為了有實質的交流,雙方都必須依循相同的規則去玩才有意義,否則就是在拼鬥勝負而已。這一點,我個人覺得是十分重要,但只有少數人能夠真正理解!譬如最近我學弟在網路認識一位仁兄,雙方交流過後,該名仁兄就想去找我學弟的老師。但是,這名仁兄竟然說:「如果到時候打不動,不是讓你老師丟臉?」這一點,聽得我學弟十分無言。就我的觀點而言,這人去拜訪老師,不是去請教人家,而是去砸場鬧事!我認為,這種勝負之心對於學武者來說,是極為嚴重之阻礙!
     當我認為,當我們在拜訪其他老師的時候,我們的目的是在於體會、瞭解對方的功夫和觀念,藉以促成自我的成長,而不是要打敗他人,顯現自己有多厲害。因此,我建議,當我們去拜訪人家時,就不妨按照對方的規則與對方進行交流,而不是拿著自己的東西,想要和對方一爭高下!「謙受益,滿招損」也!
     即使交流後,心知對方沒有真材實學,除非對方太過超過,否則我們也不用去打翻對方,仍是心平氣和地謝謝對方的指教!畢竟,「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知道,對方的問題也有可能是你的問題,豈不上了一課?
     另外,我在此對一個問題,也簡單作個回應。自從我學弟幫我把我寫的關於懷湘師兄文章轉到bbs站後,曾引起站上群起圍攻!就一個曾經在bbs武版上打混到淡的我來說,可說是司空見慣。很多人以為我在造神,我只能無奈地說,如果我寫的「事實」是造神的話,那麼我覺得所有的史書和新聞都是神話了!我啷是寫出事實,沒有任何造神的意思和不實的記錄!至於,與其說相不相信,我倒是希望大家能夠多瞭解中國武學真正的內涵,多多接觸真材實學的人,而不是將自己變成只會逞兇鬥狠,結果沒有半點功夫的人,我想這也是大家所不欲樂見的。
     在諸多批評中,有人抓住師兄和我反對推手賽的說法,大肆攻擊,認為我們是老古董或是吹捧神話的人,輕視正統比賽的客觀性。我在文中反對推手比賽的理由應該十分清楚,我反對推手比賽的原因,不是我認為比賽沒有客觀性,或是造神,而是我們認為,如果你要學到推手的真功夫,比賽是毫無助益而且是有害的。因為推手功夫要練好,就是要放下勝負之心,否則起手就是鬥力用狠,如何能摸到推手的真東西?
     坦言之,現在所謂的推手賽和傳統的推手,在其基本規則上有著極大的差異!推手賽雖有定步、活步之分,在接手外形上也力求與傳統推手一致,但是由於規則和競賽的關係,推手賽的東西一定不能與真正推手的東西相提並論。這是因為,推手賽畢竟是個比賽,有比賽,就有所謂的勝負,有勝負,就得有勝負的規則。因此,推手賽的規則就是在定步時,讓對方移動,或是在活步時,要讓對方三點著地。所以,我們可以很輕鬆的理解,為什麼現今練推手比賽的人,多少都會練點摔跤或是在推擊力道上下功夫。原因很簡單,因為規則是如此制定的,但是傳統推手要出功夫不容易,以正本效率來看,練摔跤、柔道或是相撲都上上之選!至於我說的是不是假話,大家可以看看現今推手賽,是不是像極某種古怪的摔角比賽!即使你贏得所有的推手賽,你還是沒有推手的東西(之所以會這麼說的原因是,很多人一談到這裡,就說:「你為什麼不上比賽?」或是「人家是推手賽冠軍,怎麼會沒有推手的東西?」我可以坦白地說,贏得推手賽不一定有推手的功夫,原因如前述!至於我為什麼不去比賽,規則不同,能夠玩得起來嗎?如果我要得名,我就會在參賽前去練相撲或是摔跤!可惜的是,我完全不想練這些東西,我只想更加接近中國武學的核心而已)?
      或許有些人認為,現今推手賽的規則也許不夠完美,但是我們可以透過規則的完善制定,使之更接近推手要求的真功夫。這一點,我覺得不是不行,而是這種規則的制定之下,就必需拋棄推手作為一種比賽的規則,而這一點正好否定推手賽的存在!因為,推手要練出真東西,就必需把勝負的東西拿開來,但是比賽總是存在勝負,因此這一點要求就徹底否定了推手賽的存在。
      其實我個人是覺得推手賽也可以繼續辦下去,只不過沒有必要用「推手」這兩個字,或許可以考慮用「摔跤賽」或是「相撲賽」的名義,繼續辦下去,沒有必要用上「推手」這個字眼。因為,現在大家用的東西,都是相撲中的張手或是摔跤的東西,沒有半點推手的沾黏接引。
      或許也有人反對,過去推手也有很多形式,譬如說陳家太極的擖手,摔打擒拿都有,楊少侯推手也是如此一般!現在的推手是楊澄甫和吳鑑泉所流傳下來的形式而已。既然如此,為何我摔跤、張手就不可以?
     如果有人這樣反問,我真要好好讚揚一番,足見此人對於中國近代武術史有著一定瞭解,而且還頗能言善道。可惜的是,很少人這樣反問我,所以我就自問自答了:是的,楊少侯和陳家的擖手(其實是散手)的確有摔打擒拿的東西,但是他們也都在大原則下依循推手的規則,只不過他們採用比較接近實戰的規則而已。
      什麼是推手的規則?就是鬆柔沾黏、接引聽化、借力使力、用意不用力耳!因此,楊少侯擒人、拿人、摔人、打人,仍是用太極推手的功夫,仍是依循推手原理在摔打擒拿!這就是功夫!很多人以為楊少侯推手方式看起來很粗暴,打摔起來都會摔得鼻青臉腫,但卻不知道他用的仍是推手的功夫,不是別的,只不過他是利用摔打擒拿的形式表現出來而已。正如朱春煊老師在其文〈一接點中求〉中所言:「汪永泉是我師爺,曾有機緣向楊健侯、楊少侯、楊澄甫父子三人學習太極拳多年。他和我講這些往事的時候,提的最多的話就是:『要學那個核兒。』」這個「核」,依照朱老師的話來說,就是「一接點中求」!這就是推手的功夫,也是推手的規則!
       話說回來,如果現在推手賽中摔推中,都有這個「核」,我和師兄也不會反對了。可惜的是,大家都要爭強鬥狠,沒有一個人可以表現出像是有那個「核」。不過,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他們的問題所在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nlypower 的頭像
    onlypower

    快活閑醉

    onlyp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