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少侯與吳公儀〉盧柏棠
楊少侯是太極拳宗師楊露禪的孫兒,是太極拳的發揚者楊健侯的大兒子。少侯自少便飽受庭訓,兼聰明敏捷過人,父輩很嘉愛此子,悉心指導下,少侯很年輕便能掌握太極拳的精髓。他是一個不愛好說話的人。沉默寡言,因此很少人能與他親近。在公開的場合,他更少露面。他的弟弟楊澄甫卻是一個愛好熱鬧的人。交友廣闊,性情開朗。因而楊澄甫的拳架亦十分開展,勁走剛烈。他常將徒弟輩或較老者用擠按勁放出丈餘外。有時給少侯見到,少侯只視而不語,從表情中,卻顯示大不為然之狀。
兩兄弟由於性情不同,彼此不太投契。楊澄甫的功夫常常顯露於眾。跟他習技者亦眾。而楊少侯卻深藏不露,很多人對他的功夫像謎一樣,莫測高深,無從問津。因他不大願與人交談,論拳技更不輕傳了。楊澄甫的身材高大,體健氣足,由於其善交際,於武林界的名氣蓋過了乃兄。
其時有一位與澄甫共享武林盛譽,亦是太極拳高手的吳鑑泉老先生,生活很嚴肅,為人亦謙遜,待人態度和藹可親。由於上一代吳家的功夫全由楊家傳授,因此吳家有訓,事無大小,樣樣皆要讓楊家先行。對楊家常有尊敬之心,遷就之意。
吳鑑泉有二子,長子公儀,次子公藻。吳公儀在童年時便得開拳弄掌。至少年時更飽受其父或師兄輩施與的跌撲之苦。公儀吃了皮肉之苦,還會因父親惱他缺乏太極的悟性而受到斥責。偶爾他亦會把對手推倒,但父親見到了又說這是犯了頂的毛病。給人打跌是不對,打跌他人亦不對。怎樣才對呢?公儀不斷思索,苦惱非常,精神亦沮喪起來,他甚至有放棄練武的念頭。他想如果學外家拳只要專心的練氣力,練快速的身手,橫來直格,直來橫擋,橋來橋上過等道理,多麼明朗爽快。有力勝無力,手慢讓手快,理所當然。太極何必要多生枝節地練以弱敵強呢?
由於想不通,當父親沒有留意時,公議便悄悄的往外溜。也有點厭倦家庭,怕見到父親。然而,楊少侯一向對公儀很好,還常講許多武林掌故及趣味的故事給公儀聽。公儀也常會侍奉少侯抽大煙。雖然旁人皆說楊伯父難相處,公儀卻覺得楊伯父是一個和藹可親的人。一天,公儀在街上閑蕩。覺得很無聊,心想何不去探望楊少侯伯父,解解悶。
楊少侯見公儀來探望他,很是高興。親切地問他的生活近況,功夫長進得怎樣了?聽楊伯父問,公儀便把練拳的苦惱一股腦兒地都倒了出來。少侯聽罷哈哈大笑。輕輕拍拍公儀肩膀,攜手將他帶到後院空地上,對公儀詳盡的解說太極拳的精義。一面說一面動手比劃。少侯解釋高級的太極拳所走的圈子要小,用勁要巧。受人打是犯了丟的毛病。要是打倒了他人,又犯了頂的毛病,功夫尚屬膚淺。我們的太極拳非常主重捨己從人。捨己從人即捨棄自己的意見,配合他人的來去而做勢。這是一項最難達至的事。因彼此相交手,好勝之心人皆有,都不願相讓。捨己從人四字,還有更深的解釋,惟務養性。養性之說,最應時常致力修養。潛心揣摩,心領神會,日久自能了然,超以相外,得其環中。功夫練到精微,可以造機造勢,不愁沒有得機得勢處。能處處隨曲就伸,則無往不利,如此乃能舍己從人。……此外,還說了很多,公儀當時還是不能十分理解,然而,卻興趣大增。少侯吩咐公儀若對太極的信心恢復了,可以日日來學拳,但不能讓鑑泉知道。公儀高興的答應了。
自此,公儀常瞞著父親,偷偷的溜往楊府跟楊少侯學技。公儀越來越知太極拳更多的道理。為什麼太極拳要慢而不用力。因用力則笨,用氣則滯。沉氣鬆力是貴。慢能靜,靜能安,安能定,此即心氣之中定。心定才能靜,靜才能神安,神安才能氣沉,氣沉才能精神團聚。乃能聚精會神,一氣貫通。慢出於心細。心細則精神。神清則氣爽,才可以無氣滯之弊。快念心粗,心粗會急,急便氣浮,氣浮不沉,心急不靜,不沉不靜,心無所守,則散亂之病生。虛靈二字,更無由求,以靜制動,以柔制剛者,由於感覺使然。故其拳架系鍛煉身心為體,功夫出自推手而為用。推手能產生感覺。自有所感,心有所覺,感應精微,致用無窮。故能知己知彼,其滋味則心領神會。其變化之無窮皆由感覺之靈敏。故能知其虛實,而便利從心。此慢與不用力之義也。
楊少侯亦云,發人不在猛遠,而貴在取別人的重心離地,重心已起,即別人已在自己掌握中,要怎樣便怎樣,又何須發人於千里?原處起,原處落會更凶更猛。我們不患力薄,而患其力之不能集中。每個人都有他起碼的力度。只要我們能屈伸手臂,則己具十斤之力矣。若能集中成勁擊人,人必傷或斃。習他拳者,好張牙露爪,自以為夠威武,殊不知其力已陷肩背,徒為他人攻擊之目標。虛實更必須注重,所謂兵不厭詐,計勝人也。計者虛實也。知虛實而著運用,雖虛為實。雖實為虛,避實擊虛。指上打下,聲東擊西。先重而後輕,或先輕而後重,隱現無常,沉浮不定,使敵不知我之虛實,而我則處處求敵之虛實。隨機應變,聽其勁,觀其動,得其機,功其勢,察其聲,問其症。故雲,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自有一虛實,處處總皆有一虛實也。
一天清晨,吳鑑泉偶而進後院見吳公儀在練習楊少侯教的小圈子太極拳,拳套緊密,動靜有致。因恐公儀功夫尚稚,自己並未教過兒子這套拳架,他怎會知道此套拳架而且演練得中規中矩呢?很覺驚奇,不禁隱身樹後,注目而觀。直至公儀打完全套架子,才顯身問他跟誰學的此拳。公儀只得怯怯相告,是楊大伯父教的。鑑泉聽後,面露歡悅之色。
後來鑑泉帶公儀去授拳場所,喚一名前些日子經常推跌公儀的同門習技者和公儀推手,現在公儀可以隨曲就伸,順對手之來勢一一化解,不至跌下。粘黏功夫大有進境,能粘黏即能連隨,能連隨,而後方能靈敏。距悟不丟不頂的道理不遠了。從此鑒泉便耐心地不斷向公儀傳藝,使兒子知道太極拳中的十三勢以中定為主。有了中定,才產生開合,虛實,觸覺。中定亦即樞紐。左右開合之樞紐在脊部;上下開合之樞紐在腰間。力由脊發,尾閭中正,氣貼背斂入脊骨,自然頂頭懸。公儀對父親的教訓也不再像以前如水過鴨背般忘記。因現時他已得知太極拳蘊藏的妙處。祖父及父親用了無限誠意與恆心才求得此技,自己怎能再輕率放過?
公儀專心的練技,遇有不明處,便問父親或往訪楊府請教楊少侯。少侯很樂意指點。拳餘亦陪少侯抽兩口大煙。當公儀的功夫成熟了,便離開父親的身邊往別處授拳,自此便很少機會接觸家庭和楊少侯了。他的功夫集父親和少侯於一身,所以拿勁最巧,寸勁尤精彩。他取人如一善玩足球者的控球於腳下,不即不離。亦如魔術師之弄牌,置牌於掌中,隨意擺佈。對手給他拿動時,旁人往往看不到有什麼大波動,仿佛沒有什麼大不了,亦沒有甚麼先聲奪人的威勢,而身受者,卻已有魂無所主,魄無所歸般的感受了。他能使對手有突然失去了地心吸力般的感覺。如用勁不巧不速不准,那有如此威力。他有時取人的方向是往頭頂而去,受者於瞬間如置身太空中般。
是機緣還是巧合?公儀帶技南下,至此彈丸之地,使我能接觸太極拳的真像,對奧秘之處偶亦能賭一二,給我們大展眼界,可惜天不假年,公儀享年七十便於前年作古人,徒令人懷念。念昔日他講拳時的神采,他的一舉手一投足,皆含太極陰陽變化之理,虛實相應之道。取人的位置,方向,時間恰到好處。在他教授的小圈太極拳套中,每一移動,每一小節有莫大深意,只是學者智力能領悟多少。從他學藝的弟子眾多,而能有所表現及令他滿意的卻只寥寥幾人。其中最突出的弟子當然是鐘岳平了。
鐘岳平隨吳公儀習技整整二十八年,二十八年的歲月中,他對老師唯恭唯謹。盡量表現了中國傳統的尊師品行。鐘岳平隨師之餘,並代老師掌管教務,十餘年如一日。可惜他亦於辛亥年終辭退教務了。據云是專意念佛,去探索人生的真消息。此後,傳播太極拳重任的執掌者,當然是吳公儀的長子,吳大揆先生無疑了。吳大揆先生承自祖父吳鑒泉。對父親的拳技卻少親近。吳先生的性情豪爽、率直、敢說話,與他父親含蓄的性格稍有不同。
很多人把太極分為陳家,楊家、孫家、吳家或更多的家數、這都是一種很無聊的分別、真正分別的只有真的太極拳和假的太極拳,或那些似是而非的太極拳。太極拳基本的拳理是粘、連、黏、隨、不丟頂。太極拳的拳訓是溫、良、恭、儉、讓。這是劃分太極拳真假關鍵。
修習太極拳,不但可以獲取良好的健康、如遇明師、還可練得一手高明的技擊方法。更能增進智慧、尤其在推手中便是練習偵察敵情、權衡對手輕重,聽之在手,凝之在耳,行之在氣,以氣運身,聽而後發。並不是有一種太極拳是用來健康,另一種太極拳是用來搏擊者也。太極拳從來便是一貫的。所謂體用兼施也。
一九七二年七月《星島月刊》
http://www.wgwushu.net/bbs/thread-92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