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薌齋  

王薌齋先生像

 

〈王薌齋談拳學要義〉


【版主按:從歷史上來說,我極端不喜歡王薌齋這個人。王薌齋的確有點功夫,這是不能否認的。但是王薌齋的功夫卻非其門人子弟所吹捧的這麼高。另一方面,意拳的歷史一直是疑雲重重,問題多多,此自不在話下。雖然如此,我承認王薌齋的確是有點東西,他的某些觀念在今天依然可以發聾振瞶。因此,即使我不喜歡他,但是正如同我一向強調的,不因人而廢言,只要他說得有理,即使他是我殺父仇人,我都會深表贊同!正如伏爾泰的名言:「即使我不同意你,我也要悍衛你說話的權利!」在裡面,我會針對一些我比較感興趣的東西作一簡短的評語,請各位讀者多多見諒!如果言語上,我有任何不尊重王薌齋的地方,那你肯定沒有看錯!如果有任何意拳或是擁護王薌齋的人想要發言,我也十分樂意,歡迎指教!不過我不是想引起筆戰,我只是相信,真理愈辯愈明而已。】

大成拳宗師王薌齋,名重南北,素為全國武術家所推許,最近蔔居京門,為觀摩拳術起見,特訂每星期日下午一時至六時,在大羊宜賓胡同一號招待各界,借以與拳學名家交換意見,使我國尚武精神日益發揚光大,意至善也。昨日記者走訪王氏,與作下列之問答。

問:王先生拳術高超,素所欽仰,敢問先生對於拳學之抱負如何?

答:承一般友好以大成拳之代表者相推許,真使我羞愧交集。鄙人自清光緒卅年離師後,即奔走四方,藉廣交游,足跡遍大江南北,所遇名家老手甚多,飽嘗風霜,卅餘年所得代價,就是良師益友,相互切磋,故於拳學自信老馬尚能識途。日前張玉衡先生於報章先後評述,唯恐各界人士不明內容,致生誤會,故極願將本人真意掬誠奉告。余年漸衰,生活尚可自了,名利之念更無所縈心,所急急於此者,願趁此軀尚不十分頹唐之際,與海內賢達,負起艱巨,將人生固有之本能武德提倡而光大之,並革除誤己誤人之旁門異道,絕非博人虛譽,以圖欺世盜名者比也。

問:拳學以何作基本?

答:拳學之基本原則究為何物,雖人言人殊,但習拳套,講招法,練拍打,皆屬於表面者。套路流行既久,實屬誤人太甚。

問:形意、太極、八卦、通背,俗稱為拳術之內家,未知其派別如何?

答:社會常云形意、太極、八卦、通背為內家,余不知內外之名由何而起,似不值一論。姑就前輩名家論之,以見一斑。

形意嫡派與河南心意把、六合步為一家,查河南李岱東(鄉稱老岱)為李致和先生之曾孫,致和先生乃戴龍邦太夫子之業師也。濟源阮氏,命名雖異而實宗於李。戴先生雖以心意變形意,然也不背原意,故以拳拳服膺之意名之曰拳。要知形意嫡傳並無十二形練法,然周身十二形之意當盡有之。亦無五行生克之論,不過指五行為五種力之代名詞,非手法與拳套也。

曾記先師簀語:五行相某某,謂金者如筋骨含力,意如鐵石之堅,有斬金截鐵之意;木者,謂曲折面積而言,若樹木支撐形勢;水者,勢如汪洋游動,活潑若龍蛇,用之無孔不入;火者,力如火藥,手如彈發,有一觸即燒身之力;土者,用力敦厚,闊大沉實,混元氣壯,有與天地相接合為一體之勢;此之為五行合一。非若今人動輒謂某拳克某拳也。若以目之所見,一再思之,然後出手以迎敵,鮮有不敗者。

【版主按:王薌齋在此說對了,形意五行之意,多為人所誤解。所謂五行,不過是說明形意拳中不同勁力運用方式而已,必無一定生克之理或是與人體的對應關係。然而,王薌齋所言,仍未至善,蓋所有勁力乃是一氣變化而已,人身上只有一種勁而已,只不過有不同的運作方式和方向而已。】

八卦原名叫川掌。余幼年時曾與程廷華先生晤,回憶其神情類若神龍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難追其功勁。遙想董師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劉鳳春先生與余交善,功極深,而造詣稍遜,然亦非習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項背。希望習八卦者,專研雙單川掌,在一舉一動上加意體會,深造力求,而於理論上亦當切實研討,行之有素,庶乎近之。

【版主按:單川掌,單穿掌,又稱單換掌。穿掌乃是八卦掌之拳母,亦是八卦掌中最切合實用之掌。形式雖簡,但是卻貫串整個八卦掌所有掌式與理論,學者不可不深研之。】

太極拳嫡傳宗匠,當推少侯、澄甫楊氏昆仲。此亦余之老友也。故知該拳確有幾種力學含義,得其要者百不得一,即或能之,亦非具體,因基礎體認功夫早經銷亡,故身之下部無理力之可言。該拳原為三拳,又名老三刀,王宗岳先生改為十三式,又一變而為百四、五十式之多,此失真之一大原因也。

【版主按:王薌齋一向否定拳套的作用,早已人盡皆知。可惜的是.王薌齋雖然見到花套之弊,但卻無法體認到拳套本身僅是種方便記憶招式的形式。好像當年我們在背八國聯軍有哪八國時,常用「餓的話,每日熬一鷹」(俄、德、法、美、日、奧、義、英)。招式才是拳術的關要。所謂的招式,乃是先人技擊手法之精華,拳術要能「打人不用力」、「有勁不用勁」,都需要招式之為用。沒有招式,你的功夫再大,也有氣空力盡之時。因此,招式是個省力省功的機制,方便我們用最簡單的方式,去瓦解對方的功勢,並讓我取得相對優勢的位置和形勢,正所謂「處勢不處能,奪勢不奪力」也!另一方面,招式的精練也是為了確保我們即使在無意識或是乍然遇襲的情況下,身體仍會自動作出正確反應的訓練方式。這也是王薌齋拳理上一大問題,太過依賴本身的自然反應。殊不知,技擊的自然反應不是「自然」的,而是在長久技擊的訓練中,「自然而然」的。】

若以養生而論,徒使精神氣質被拘而不舒;若論技擊,專為制裁肢體之用,而使有用之身成為機械呆板之物,亦不過徒使學者神經擾亂、消耗時日而已。至於練法,這一拳,那一掌,左一腿,右一腳,說來可憐亦可笑。對於應敵,如遇高手則勿論,倘對方是不緊滯呆板者,縱令該拳名手則也無所施其技矣。流弊所及,大有成為棋譜勢之太極拳。近二十年來,習此拳者多是非莫辨,即或能辨亦不能行。至於一般學者,大都以耳代目,故將該拳葬送而破產,是為可惜耳。願該門有力分子,迅速嚴格整理,以圖進益於將來。他日有成,以作拳好知音之良友。余對太極拳敢云知之深,不覺論之切,知我罪我,唯高明者有以諒之。同時想太極拳學之有得者,觀吾所論,恐將頷首默認,啞然失笑矣。

通背拳通行華北,都門尤盛,余所遇者大都不成形,然亦有持理論而近是者。考其功能,相去甚遠。想前輩當不如是,抑後人之失傳也。雖偶有局部深邃之絕大功力者,然終不易走上拳學軌道。
梅花拳又名五式樁,其嫡派至今仍有輩行流傳,河南、四川最盛,與福州、興化、泉州、汕頭等處操五技散手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應敵亦多有深造獨專之長,惜片面多,具體少。

八翻、綿掌、劈掛、八極、大功力、三皇炮、粘腿、連拳,互有長短,大都偏於剛多柔少,缺乏精神內斂功夫。至於大小紅拳、彈腿、戳腳,具知各拳長短。及其他各家,余不欲論之矣。

問:先生對保存國術有何高見?

答:我國拳術雜亂無章,有令人無所適從之嘆,一言以蔽之—遺棄精髓,僅守糟粕而已。東洋武士道,西歐之拳鬥雖然非具體,然均有獨到之處,若與我國一般拳家相較,相去真不可以道裡計矣!令人羞愧欲死。然則整理舊學發揚而光大之,捨吾人其誰與歸。區區不揣淺陋,故振臂高呼倡之,其唯一宗旨,則在於斯。

問:先生此次訂期招待各界,足證虛懷若谷,熱心武道,未知對此有何意見?

答:學問之道借比較而增進,拳術亦然,比較有勝負而於人格無損,且人格道德賴此而增高。倘觀摩日久,既可免門戶之爭,更可塞雌黃之口,願我同道勿河漢斯言,海內賢達都會高隱,如肯屈駕賜教,無任歡迎。若不欲輕移玉趾,即請一紙見示,定竭誠造訪,藉聆一切。總之,但求拳術之精進,其他非所計也。

問:先生為大成拳宗師,對於本門拳術,必有卓識,請賜其詳。

答:拳學一道,萬頭千緒,繁雜已極,擇其大要亦極簡單。然吾人學拳,應先研究為何學拳,始易認識,而有所得。大都學拳,一為衛生,二為自衛。身體健康為人類一切事業之基礎,故養生保身之道,實不可忽。夫鍛煉之法,學之得當,受益非淺,學之不當乃能致死。凡劇烈運動者,絕少享壽高年。至拳術家因鍛煉之不當而損命殘身者,更不知凡幾。誠可憐亦可笑之拳術也。既知學拳之利弊,應在用功時,動靜之間加意體察,非僅使身體外形上為多種情形之運動也,應用神意,觀察全身內外,一舉一動是否符合衛生自衛之條件,動為什麼,靜為什麼,結果是什麼,中間過程的現像是什麼,如此體認操存,庶乎近矣。至於精微道要,方可繼續研求,否則未易有得。

茲簡述大成拳之要義,並質諸同道,而為拳學上之探討。前言學拳階段。以上所談衛生、自衛二者有互為之不可分離性,失一則流弊生而入於歧途。應首先使氣質本能加以精神的訓練、培養,而後始談到發揮神經肢體的本能力。學拳第一步就是鍛煉神經為基礎練法,體認四肢百骸蠕動的工作。第二步為試力、試聲的練習。第三步為自衛。分述於後:

(一)基礎練習:吾人在日常生活中,欲使行、站、坐、臥隨時隨地可以得到適宜訓練,須先從樁法作起。將全身間架安排得當,使身體端正,意念空洞,從靜的狀態中去整飭神經,調息呼吸,溫養肌肉,使各細胞自然的發動,力由內而達外,通暢全身。如此,筋骨不鍛而自鍛,神經不養而自養,尤須體察其細微動靜。功夫一到,當知如此一站,大有無窮的妙趣。欲盡拳功之妙用,應先致力樁法。

(二)試力與試聲:學拳已有基礎訓練,其本能當日益增強。對於運用須嚴防人欲的支配,引起幻像之誤用。往往本能力量因人欲支配,而反為不合本能需要之運動。故子輿有勿助長之戒。如何運用方能適於需要,須先認識力之動的情態,可以繼習第二階段。試力為拳功入門最重要事,試力為得力之由,力由試而得知,由知而得其所以用。初試須使渾身氣力均整,筋肉靈活,骨骼支撐,故能筋肉收放松斂互用。力應於內而外發。動作時慢優於快,緩勝於急,動愈微而神愈全。欲動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動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動之意。試力不許有偏面力,更不許有絕對力。首先要體認全身之氣力圓滿否,力量能否隨時發出,自身能否和空氣發生應合作用,更須意不使斷,神不使散,輕重操持而待發,動一處牽全身,氣力一致,歸於虛靈沉實而圓整,上下左右前後不忘不失。總之,非達到舒暢有趣而得勁者不足曰拳。

試聲為輔助試力之不足。蓋人之生理構造因先天關系各有不同,故人生亦各有難通之點,所以試聲即用身內呼吸之功夫以輔之。又名內呼吸,亦名腹背呼吸者是矣。

(三)自衛:即技擊之謂也。須知大動不如小動,小動不如不動,要知不動才是生生不已之動。如有形之動,正是不動無力的表現,所謂不動之動,動猶不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其運用之妙,多在神經支配,意念領導,及大小關節韌帶伸縮之互根作用,和支點堅強,螺旋的爭力,與樞紐之轉移,重心路線之穩固,及運用呼吸所發之彈力,能用之得機適當,則技擊之基礎備矣。
以上所言多系抽像之語,然其中有許多意義非言語所能形容者,若能習行不輟,自不難領悟也。所謂大動小動之別,實在乎個人之基礎功夫,對各種力量身得意領否。如能抬手動足混身處處都含有力學的本領,大動亦可,小動亦可,不大不小均可。若根本無力學的能力,任憑怎麼都不可。至於用力與不用力之分亦如是矣。夫常人之動,非注血不得有力,凡注血之力皆板滯失和而不衛生。不注血而有力,即不用力而有力,用時得力,乃為本能之力也。他如虛無假借而求實當之種種微妙,則尤非簡易筆端所能寫於萬一。總之,大成拳不在外表形式之優劣,實在一意之應付。一言以蔽之,「有形有質都是幻,技到無心始見奇」,意即此也。

【版主按:王薌齋還真的把「大成拳宗師」給認了下來。不過,奉勸所有致力於武學研究者,學武最大阻礙,莫過「宗師」二字矣!】

問:前次報端發表談話,想近日來訪者必不在少,其中有無高明奇士?

答:承諸位關心提倡,鄙人甚慰。京師方面之同仁仍無一人肯來賜教,惟各地來函表示同情者尚多,並有數處來人商討,願聘任教授。更有一事堪為知已者告,近今京中真研拳學就教者甚夥,多係自動請求,經人介紹者亦有之。蓋提倡一之唯一宗旨,即在此點,並非與人有所爭,而更不屑以竟,願使國人對於拳學都有相當認識,亦希望拳學之立法根本改善,莫以勝負為榮辱,願拳術同仁勿以盲摻胡練為自是,尤盼同仁都為衛生之拳學家,不願盡流為江湖之把式匠,但今之習拳者,百無一是,大有舉目全非之感,至賴此謀生之拳師,只要不以任教後復從人學為可恥,而精神中能不自苦,應以優於我者當力從之,須時刻存莫誤人子弟之良心。今之拳師既不知拳學精神之所在,只得以此謀生活,但萬不可以神秘及剛暴語人,則庶不致天淵大謬。不過此中人識見薄弱者太多,一時不易悉數感化,惟希望漸漸使其覺悟、自省而已。

問:武道起於何時,門派之多,各言其是,而學者終有茫無所從之感。究竟如何為合法?

答:世界一切學術都是借比較而後可以分優劣,否則各云其是,門外人難能辨也。然拳不能就以勝負之一點即為定是非之準則,要以合理與否,與人之需要適合與否。所謂合理者,非達到舒適得力而有趣者不足曰拳。至拳術的歷史,知道與不知道無甚關係,只看學術方面有無研究價值與合乎人生的需要與否。

【版主按:唉!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很看重武術史的記述與記錄,我曾經和一些長輩說明武術史的重要,但是很多人都認為功夫練起來比較重要,還認為我只是在造神、搞傳說、爭高下或是沒有花時間去好好練拳。當然,將功夫練起庲是很重要的,但是我並不認為武術史是塊可有可無的東西。武術史本身也許不能教我們什麼絕世武功,但是卻能清楚地呈現武術發展的歷程和觀念的演變,也可以呈現一名偉大的武學家如何一方面以武揚名,另一方面,對武學作出重大供獻。這好像我們常常會去閱讀成功的企業家或是政治家的傳記和故事一樣,我們不僅想瞭解這個人做過什麼事,更重要的是,我們是想從他的故事中獲得激勵或是啟發,一同參與他們的人生。沒有武術史,其結果就是真實的武術會逐漸消逝,連個具體實存的記錄都沒有!因此,也沒有人會去重視武學本身。中國人的優點在於務實,但缺點也是在於務實。過於務實,人會變得短視近利,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略了未來真正豐碩的果實。一名偉大武術家的功夫不一定會傳下來,我想這已經不用我來證明了,這是個明顯的事實!但是,拳理文字卻能流傳至今,其事蹟亦能耳熟能詳,這豈不是武術史的價值嗎?我不是回首過去,而是因為過去,我才能邁向未來!正如Newton所說,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發展出萬有引力理論。如果沒有過往拳論、史蹟,我們又如何逐步前進呢?是以,我不是在爭高下,去說誰打敗誰,這是一般人的愚見!我只是想以客觀、有真憑實據的方式,找出或是記錄中國武學的歷史,供獻我一己的心力。】

不過說到我國拳學,雖說有很悠久的歷史,而戰國時始露頭角,逐漸推進與演變,直到唐宋時始彙成斯技而有流派,元、明、清初為最盛,習者甚多,只因功力造詣之不一,識鑒智愚之不同,故隨之分家別派,各言其是,即所謂今之各家者也。清康雍時代,火器尚未盛行,恐此道將於國不利,欲使斯道崩潰,永墜而不拔,以倡重文而輕武,一方面提倡飛仙劍客,故示神秘;一方面倡導拳套招法以走歧途。中庸大道無以問得,復利用戲劇和小說為宣傳工具,更以使習此者,為士大夫所不齒,始有而今每況愈下,醜態百出之日矣,誠可惜而復可痛之事也。 

幸我拳學前輩,秘有傳人,遂留一線光明。近二十年來各地雖設立專科提倡,而提倡越快,破產越速,永不得走上拳學軌道。其實學術本不難,因世人仍是小說荼毒的頭腦,更有今之拳師,大都以此為生,對於拳學根本茫然,即有覺悟,再加羞從人學,亦就無可如何。

近半載以來,同仁常有來我處作零星之身手之試,余不願指明其人,以留謀生之道。現在大家亦多知自己錯誤,然為何不肯作公開討論之舉,而更不肯作身手之較,以求學術之增強,而竟良心扭轉,反謫他人之非,只知暗地妄造蜚語,而表面卻裝聾作啞,是何理歟?至無職業的以為能武,欲假此以作神秘之拳閥者,如研戲劇欠通之票友只會妄加指摘,以炫其能,誠不齒之至。

倘以余言為謬,敢請無職業之研拳者能肯賜教一談乎?更希作友誼的小試身手,於人格飯碗,一切都無問題。如不堪屈駕賜教,請示知地點、時間,我當遵時往謁,倘有微長,定當竭力為之宣傳,如無可取,亦絕口不談,若總閉門稱帝,此真不值一文也。

問:與聞先生之論,道破國術之要道,別開生面,另辟一新途徑為同人謀幸福,但亦有云指謫太極拳仍有過當之處。

答:鄙人識道尚淺,非敢雲別開生面,不過遵前輩傳統推廣而已。在太極門中,余之好友極多,而尚有好多不好意思之處,亦因該拳較之其他流弊少,明理者較多之故,尚不吝指謫,否則亦早不屑論矣。談到實在批評的話,吾恐太極門中,從未認識拳學者頗多,至通家更談不到。

余總角時曾聞有丹士張三豐先生之名,及長外游,得識各家同仁亦惟習太極者夥,故對該拳懷疑已久。聞該拳為張三豐先生所傳,故余早有卑視三豐之意,後來讀三豐先生全集,始知先生乃為一貫大道之先進,已深入法海,博得要道,可是余更深信該拳絕非先生之傳。其實是與不是沒有一些關係,就即便是三豐後裔未得其要亦無足論。三豐先生之傳人不知為誰,想當不及三豐有道,又何用假借其他,要在個人得傳之真偽與否。

況今習該拳者,各人各樣,理論不一,任意偽造者乎。曾記三豐先生云:「離開己身不是道,執著己身事更糟。」太極拳百四、五十式之多,有沒有一式一法不被執著?用這些姿勢作什麼?而精神方面牢牢綁定不可解。實為妨害神經肢體之自由,遙想三豐先生高明若是,當不致傳有如此欠通之太極拳。就以該拳譜文字方面論,單雙重,不偏倚種種盡善盡美的意義亦僅不過拳學一部分的初步。就以拳譜論,請問太極名手捫心自問,能否有一式一法,合譜之所論者?既是自以為無上拳學,為什麼實際上不生效果?更聞該拳有機壇扶乩而學技者,此更荒天下之唐矣。縱使該拳一切法則優於其他,技能亦高出一般,然在精神方面而言之亦是錯誤,無他疑意,況皆不如是矣。太極拳不過人多勢眾,擅廣宣傳,其實明理人早知不攻自破。余言或有不當,甚願同仁不留絲毫客氣的質問,如有見教,我更當掃徑歡迎也。

問:先生批評太極拳之錯誤,自當承認,然友中習拳而得健康者亦尚多,恐先生之所批評似有失當。

答:拳學之價值,不僅輕鬆而微末。要知拳學乃人之需要,不可須臾離一貫之學也。故莊子說:「技也,進乎道矣。」誠文化藝術之基礎,禪學哲理之命脈,若僅以此微效而可以代表拳術,則拳學當無考究之必要矣。習拳之拘泥若此而能生效,更應知道,若能將習拳時間,不用一切方法,任意慢慢的體會操存,而收效之大,吾敢深信更有勝於此者。

【版主按:的確,練拳如果只是要求健康的話,實無深究武學之必要,得其形式略旨即可。若要精研武學,則非操心忘我,無怨無悔之研究,方能有所得。】

問:拳術之門派太繁,理論不一,知友中習者尚多,亦有照書練習者,然皆不生效,未知何書可採?

答:拳學無所謂哪一家,拳理亦無中外新舊之別,只查其是與不是和當與不當可耳。社會普遍各家,大都以拳套手法為習拳途徑,要知此種作法都是後人的偽造,不是原來拳學精神,雖稍有偶知講些枝節的力學,及技術的片面,然而總未離開方法和套子,所以終是無用。至於著作者,亦不出此範圍。此道雖是學習很易,但亦非如此盲從之簡單,往往經名師之口傳心授,尚有數十年而是非莫辨者,豈刻板文章所能濟事。

凡一件學問應先明理,由基礎體認工夫漸漸作起,再加以慎思明辨及多方實驗的證明,然後方可進研其技。且鍛煉時有忌對鏡操作之戒,恐流於形似而神不真,況照書本練習者乎。此真盲人騎瞎馬也。不過看書是博采各項理論之結晶,非注意其姿態如何耳。

余據卅年教學的觀察,這件學問是極難亦極易,倘遇天才的學生,不滿百日之工,則有成通家大器之望,然於百中未有一二。大凡天資聰敏者,多欠忠厚,且虛偽而欺詐,故中道多為業師棄之,此亦可惜乎。如社會之一般學者,其困難誠可憐之至矣。多人總是以耳代目,豈知名實二字根本不能並論,且世之拳師多若牛毛,得要者如麟角。凡得其要者,個性多異於常人,不為名誘,不為利招,當然不願與偽君子為伍矣。甚矣哉,得師之難也。即遇明師何以能辨,即或能辨,則未必肯如所請,如肯應請亦未必有教學的良法,假使得法而學者亦未必能領略,種種困難,非過來人不能知也。不過現在比較以前則易於學習者,因值科學倡明的時代,對理解拳學原理當得幫助不少,然尚不能以此範圍拳學,若以科學之層次及局部剖析之解釋,則當推為求學之階梯不二法門,惟我拳學中尚有許多原理,而不可以解者,但若干年後或可得證明。夫學術本無止境,或永無以名之,亦未可知。總之,在此時而論,應以拳學之精神加以科學的方法,則當不難解決矣。

問:屢聞讀者多對先生之理論都不否認,惟聞學時無拳套,感覺不易,初學者尤甚。

答:人身百骸諸般功能,任何聰明者一生練之不盡,哪有捨精華而習糟粕之理,且拳套與方法愈學愈遠,如婦女纏足無異,功夫愈深愈不易使其舒放,故初學者進步反速而勝老手者多矣。此論有多人作比擬之鐵證。後世之所謂某式生某力之說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云此者,對於拳學認識尚遠。

問:先生所言極是,技擊茫然若是,能否示大家一簡便要訣,易使有效乎?

答:前者已略述養生大意,能肯如此,則養生之道思過半矣,如欲學習高深技擊,則亦由此經過,但非極愚之士及稱之大智慧者不肯如此。若天才而性近者,則應習一切法則。蓋技擊之法則亦需由站樁試力學起,前已述其大概。夫試力之法太繁,況各項力量身得之後,莫以為技擊之道已畢,乃始有學技擊之可能性,如得「鬆緊緊鬆勿過正,虛實實虛得中平」的支配,則又一問題也。總之,得師之後,而造詣深淺,實在個人天資功力如何,若能出手而得已發未發時機之扼要,則非久經實作之慣手難能得也。

問:聞拳家云:『不用力如何使力之增長?勿論古今名手總不脫丹田氣之充實方能奏效?』

答:用力之說為門外漢之論,而亦有一般似是而非持不用力之方者,而不知其不用力究為何意?要知不用力則可,不用意則不可。蓋用力則器官死,百骸不靈,板滯呆痴,易為人所乘。換言之,即抵抗之變象。蓋抵抗之意,乃畏對方之擊動而起,殊不知精神已接受被擊,安得不為人擊中乎?故用力為拳學之大忌。至論丹田之氣者,在原理方面,及實地之經驗和鄙人體察之感覺,此論似有不妥。腹內乃腸胃肝臟之宿舍,並無盛氣之所,至於動力之功能都是爭力、彈力與宇宙力之接觸和運用呼吸鼓蕩開合的作用,及精神假想天空渾然之大氣也,非世人所謂氣功之氣也。總以下腹充實大肚子即以為丹田氣者,則錯誤極矣。要知運用時,力宜均整,尤尚空靈以達舒暢得力方為合理。今之學者不明斯理,費數十年之純工,反將靈活之身心練成機械,豈不惜哉。

問:先生如此批評是則是矣,但無異永久之擂台,長期之挑戰,倘有失足,可當如何?

答:擺擂之事,余豈敢當,更不敢為挑戰禍首,不過願同仁苟肯人人如此的提倡和討究,則拳學前途自不難發揚光大。倘大家都不如此,終願自欺欺人,亦唯有苦口婆心,常給我國同仁多打幾次強心針和興奮劑,以漸漸療其麻痹之症也。至個人成敗得失,非敢計也。緣為拋磚引玉,但願體無完膚而此道倡,則鄙人希望已臻其極矣。

問:世人對先生之論多很接受,而亦有一般仍加厚非。

答:知我者明理之士也。罪我者應於夜深人靜,獨坐觀心,總之笑罵由他,余亦不辨,倘拳學真髓復見光明,個人之毀謄何敢惜哉!

問:君之學問道德,世所公認,惟研道之士,理應含蓄。

答:所言是矣,殊堪羞愧,惟含蓄二字已為國人之社會性,夫含蓄者誠學術道德修養之基礎,換言之曰:即內實而外虛,或外堅而內靈,正如老氏常無觀其妙,常有觀其竅一理也。然不知又為一般人所利用,已成為混事誤人者之護身符,社會之偽亦為此輩所造成。自外涉交游幾近四十年,每感社會中僅有戲法之一術不許絲毫將就,戲劇亦不許門外漢任之,但其間之伸縮應有別論。余者不識。至所謂對人含蓄,以為應視對方而施,似不應無理之客氣,如先賢之敬事而信,節用愛人深所樂從,若善交久敬之篇不願聞也。學問道德則不敢當,研究道德願附其驥尾矣。所謂道者乃混元錯綜不二之真理也,亦即合理與否,合理即為道,不合理非道也。非玄奇之事,亦非世之俗酸文人動輒引經據典故事神奇之為道也。尤非性情怪癖,假作瘋狂偽為佛老之學以求貌異者,所能夢見大道之門牆也。如對社會認識不足,只好不談其他。

問:前云戲劇中尚有不少有本之處,較一般拳學高一頭地,但不知君有何本出此言,愚以為此點批評未免失當。

答:戲劇原為補助教育之不足,武功都本拳道而來。拳中原有起拔鍛煉,為試力功夫之一。夫起拔者為求頭頂兩足重心之樞紐力,使身體均整放大,與宇宙合為一體,故名起拔之鍛煉,戲劇誤名起霸,然觀其姿態與理論之取意,雖不中亦不遠,所以知其有本,至求美觀博人愛悅之種種姿勢,皆偽造也。今之拳家所有姿勢未見一式而能得其均衡者,且多老馬少駒,反效偽幼,尚有不可能者矣,更何能窺見武道深邃哉?

問:近請道者料不乏人,不知先生感想如何?

答:日來承各界見教者雖不少,然都是好奇之士,所論於拳學多不相干,至同道來訪者,而都不是余之所希望者。

問:先生所希望如何?

答:余雖不才,甚願訪者盡量問難,研討拳學究竟如何合理與人生之重要關係及注意武道之真正精神之所在,技擊雖係末技訊事,然結果非由此不足以為證,故亦願作友誼的比較身手。日來瑣事較繁,故來賓未能一一親自接見,余有愧,故擬今後在星期三、五兩日下午一時至六時亦為接待時間。

問:先生此舉,同仁對之如何?

答:余已抱定不顧笑罵,不作神奇的倡導,以究拳學之真正要義,永持利他主義,不患無人不來賜教或就教者。所患者,名家高手不肯前來觀摩研討,恐難博拳學成功之希望矣。總之但願拳學之進展,改善社會武道之目標,一洗積習,則其他非所計也。

問:自前次報紙發表談話後,轟動一時,度必不乏來訪者,其中有無同道?

答:承社會之不棄,相顧者確不乏人,而來訪者多係就學之士,同道中僅豐台盧志傑,邵澤分二君欲作推手,內行所謂聽聽勁而已。余無其他,更無一人肯作實地之研討。蓋推手一法,僅拳道之一局部,非余所歡迎者也。至於北京之名手專家,並無一人肯來見教,實出余意料之外,未悉我同仁何以吝教若是也。抑余從來所重者,為武德,故以禮讓為先,然亦有限制,即年老者讓,謙和者讓,技弱者讓,若以余言為欺,請詢曾經來訪者便知。如盧君初來訪時,略作推手,以為技僅如斯,故不肯降心服氣,繼而屢次駕臨,始知相差甚遠,今則一變而為忠實信徒矣。

【版主按:由此可見王薌齋極欲在此一戰成名之舉。然而,我必須說點良心話,王薌齋肯公開試手,對於當時中國環境來說,可說是極為創新大膽的舉動,應當給予正面的鼓勵。但是,王薌齋在言辭中,也犯了很嚴重的自大狂。你可以揚言公開試手,但不代表其他人一定要跟你一同起舞。因此,王薌齋文辭看似謙遜雅麗,但是其極欲出頭天的心理也昭然可見。另一方面,也可以知道王薌齋並不是友誼性的切磋,也可能王薌齋不懂推手,只是在在技擊上與人試手而已。誠然,推手僅是拳學的一部份,但是若只存著求教的態度,推手也就可以了。】

問:武術先輩,先生所服膺者有幾人?

答:查拳術先輩近百年來,捨董海川,車毅齋,郭雲深諸師尊外,余皆旁技末節而已,但我國地廣人眾,道中人余未結識者尚多,不敢妄加評論。

問:世人常云有楊露禪者,其學如何?

答:露禪先生亦為拳學先輩,工太極,今多學之。余據各方面觀察而論,露翁僅得此道之一部分,即明王宗岳先生亦非通家。不過宗岳先生得岳武穆雙推手之局部,以三拳而變為十三式,至於命名太極,以為張三豐所傳,實無從考證,抑世人之一種附會耳。如百四、五十式之多則更不知其所以由來。就該拳之作法論,於肢體上僅僅不生流弊,而精神上卻受無限損失,距實作之學相去尚遠,不足道也。

【版主按:王薌齋自言與楊氏昆仲熟稔,而此篇報導乃是在1940年6月,楊少侯早已逝世多年。如果楊少侯仍然在世,我很懷疑王薌齋還有膽子在那邊說太極拳如何。不過,基本上,我部份贊同王薌齋對於太極拳的評語,我所指的是,楊澄甫和吳鑑泉所流傳下的廣傳太極拳而言。這不是拳架改變的問題,而是整個傳承上根本的缺陷,與拳架無關。在這一點上,我與王薌齋觀點不合。王薌齋認為是拳架增演之故,我則是認為在根本拳理上,當今太極拳傳承有著極大的問題。換言之,是功夫的問題,而不是拳架的問題。】

問:報端屢次發表拳論,同道中對之有何表示,曾有所聞否?

答:同道中明哲之士無不接受,至其甘抱殘守缺及是非莫辨者,只好聽之而已。即使能知都不易行,況根本是非難明者乎?然一般拳家既以鍛煉身體為口號,技擊二字絕口不談,就此點看來,亦可知同仁現在亦漸有覺悟,不過以拳套工作之法,認為拳學之原則,實謬誤極矣。余最注意者蓋即此也。至於技擊之道,與之相較,則份量輕微多矣。夫養生之道,是在凝神養性,思與虛靈成一體,所謂身心性命之學也。如這麼一招,那麼一式,前竄後跳,實難夢見養生之門。蓋養生實為簡易,人之本性是愛天然無拘自由之運動,一切本能亦俱因是而發。如每晨於新鮮空氣中,不用一切方法,僅使渾身關節似曲非直,著想天空,任意慢慢運用,一面體察內部氣血之流行,一面體會身外虛靈之爭力,所謂神似游泳者是也。而精神體質舒適自然,非但不受限制,而大自然之呼應也漸有認識,久之本能發而靈光見,技擊之基礎不期自備矣。如總拘泥機械之運動,弄杖舞槍求美觀,以為能武之榮耀,殊不知識者一見,可作十日嘔,誠冤哉極矣,且終身不能領悟也。

問:先生意在研究真理,發揚武術,何以訪者如此之少,其故安在?

答:此事甚難索解,據敝人揣想,吾國武術界中,賢者固多而不肖者尤夥,凡習某一派者,苦練多年,自以為造詣獨深,堪稱某派傳人,挾此足可以與社會往來,且可得以解決生活問題,一旦使之盡棄其所學,從頭學起,情實難堪,而生活問題恐亦受其影響,關係個人前途利害既如此之大,亦無怪訪者之稀少也。所最不幸者,竟有一般無識之徒,既不敢較長論短,乃妄造蜚語,信口雌黃,以自掩其短,社會人士不加細察,受其愚蒙者實在不少,是為可惜耳。此層障礙不去,吾國武術絕難望有長足進步。

問:先生為武術先進,既抱有決心,更望持以毅力,武術自不難有精進之日。

答:此言甚可感。余自當盡個人最大之努力,成敗毀譽不敢計較,而唯一目的,即在如何可以使拳學得以進步,於此敬告同仁,技擊本係末技,然世人多以技擊之高下,為拳術之定評,故擬有二種研究方法,如願研究一舉一動究竟如何為適當,則余無任歡迎;若願作技擊及推手,亦無不可。以此,範圍寬廣,訪者或可增多,不致進退維谷矣。果來者如有微長,余定極力為之宣揚解說,倘無可取,余決緘口不談,蓋談亦不能使之領悟也。甚希望來友盡量問難,以期互相切磋,謀拳學之進步。凡我同道,皆負有興大拳學之責,萬不可以個人之關系,誤此重大前程,果於大體有益,個人縱受任何犧牲,亦應捨小以成大,敝人抱此決心,倘有高明之士,技能品德皆為所欽,余願附尾以佐之,更望同仁不以菲材見棄,移尊賜教,彼此觀摩,倘拳學藉此而精進,豈個人之幸,而天下後世,得其賜多矣。

記者與王君傾談至此,為時已晏,乃互道珍重而別。
(以上訪問作答,錄自1940年6月北京《實報》之《王薌齋談拳學要義》及《新民報》之《王薌齋訪問記》)

=================================================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j-7wPaY9NTkJ:www.51gongfu.com/bbs/viewthread.php%3Ftid%3D57+%E5%8A%89%E9%B3%B3%E6%98%A5%2B%E7%8E%8B%E8%96%8C%E9%BD%8B&hl=zh-TW&ct=clnk&cd=12&gl=t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nlypower 的頭像
    onlypower

    快活閑醉

    onlyp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