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祿堂拳打俄國大力士 李光普授功擊石猴〉《華商晨報》 馬光
時光流轉回20世紀初,津門霍家的少爺霍元甲發揚霍家拳法,不僅傳承了中國的尚武精神,而且屢勝洋人武術高手。 在霍元甲的组織和倡導下,上海成立了「精武體操會」,武術在中華大地又一次勃興。
四海之內皆兄弟,其實關外的尚武情形一樣熱鬧。在瀋陽,習武之人連綿不絕,武林高手層出不窮。
瀋陽自古尚武之風甚盛,清末就有李光普、孫祿堂、霸州李隨徐世昌在此坐鎮,後又有程有功、傅劍秋、宮寶田、駱興武等來瀋陽傳武授徒,而練通臂、八卦、戳腳翻子和摔跤的場子在瀋陽更比比皆是。許多闖關東的武林高手都是在瀋陽打出了自己的天下。他們同樣有著俠肝義膽,同樣身懷絕技,同樣尚武修身。正所謂: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晨報俠客行!
第一回孫祿堂拳打大力士
1909年的瀋陽城,清王朝的統治岌岌可危,洋人的氣焰頗為囂張。是年,俄國及歐洲格鬥冠軍、大力士、拳擊家、柔道家彼得洛夫途經瀋陽,在瀋陽擺下擂台,並誇口天下無敵,拳打中華武林。
聞聽此言,一個人義憤填膺起來,此人便是當時東三省總督徐世昌的幕賓孫祿堂。孫祿堂是中國著名武術家,他曾從李魁元(一作“垣”)、郭雲深學形意拳,從程廷華學八卦拳,從郝為楨學太極拳。後來他以太極為基礎,融會三家之精髓而創孫式太極拳,在國內外均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譽。
孫祿堂聽說了彼得洛夫的狂言後,決定前往打擂。而擂台上的彼得洛夫,身材高大、肌肉塊塊隆起,站在擂台中央宛如一座鐵塔。他為了顯示武功,把鐵鍊套在身上,一運功,即把鐵鍊節節崩裂。
正當彼得洛夫口出狂言時,孫祿堂跳上擂台應戰。彼得洛夫見孫祿堂是個文弱書生,便沒把對手放在心上。兩人約定,彼得洛夫先打孫祿堂三拳,孫祿堂再打彼得洛夫三拳。彼得洛夫用足勁,第一拳打在孫的小腹上,沒有反應;接著又猛擊兩拳,孫祿堂仍如泰山一般,巍然不動。原來孫祿堂用的是氣功,把氣沉入丹田,故小腹堅硬如石。
按理,彼得洛夫打過三拳後,輪到孫祿堂打彼得洛夫了,但彼得洛夫慌了手腳,於是,企圖作垂死掙扎,就怪叫一聲,撲向孫祿堂,孫祿堂見他來勢兇猛,就運用內家拳的化勁法把它化掉了。 這樣,你來我往,只幾個回合,彼得洛夫就被孫祿堂一拳打下了擂台。台下掌聲雷動,高呼打得好!這一戰在當時大長了中華民族的志氣!
第二回李光普授功擊石猴
「隨意伸出一隻手,沒人能推動半分,與人動手只能用三分勁,再多出一分勁,就會要人命。」這就是當時老瀋陽人對武林高手李光普功力的評價。
瀋陽可謂是八卦掌的「老窩兒」,而李光普正是最早挾八卦掌絕技出關並傳播於東北地區的俠士。清末民初,東三省總督徐世昌聘請李光普為奉天(即瀋陽)探訪局局長(相當於現在的公安局局長)。
當時,瀋陽太清宮有一名叫李鳳久的人精通拳劍,自稱沒遇過對手。而李光普與他搭手問掌,只稍一發勁,就將其打得跌倒吐血。李光普傳下來了練習掌力的功法,名曰「打顫板」,取厚松木板一塊埋於樹下或牆根前,以八卦掌法擊之,日久功夫自深。據說,李光普的掌心凸起皆因「打顫板」練成。而「打顫板」的功法也被瀋陽武林界的眾多門派借鑒。
李光普有個徒弟叫英師久,他問李光普自己的功夫練到什麼時候才能差不多,李光普指著當時小河沿門前青石拴馬樁上的幾百斤石猴說:“你什麼時候能把它打下來也就差不多了。”於是英師久跟著師傅練了一年,一年後真就一掌把石猴打了下來!
第三回陳明潔運氣擋鐵腿
「太極十年不出門,心意一年打死人。 」此處「心意」乃心意拳是也。 心意拳以山西戴家為正宗,而戴家心意拳傳人中功夫最深者姓陳,他就是遼寧武林中赫赫有名的陳明潔。陳明潔從不在大庭廣眾前練拳,行事更是出人意表,來無影去無踪,實為大俠風範。
一日清晨,有人請教陳明潔太極劍的用法,陳明潔找來兩根樹枝當劍,兩人各持一枝,陳明潔說:你可以用最快的速度,用任何招式來進攻。
對手身形一晃,劍就直接進來了,陳明潔的身腰步形一絲沒動,手一抬就粘住了對手的樹枝,對手剛一動劍的念頭,陳明潔手一揚,就把對手兩腳離地連劍帶人凌空粘了起來,陳明潔的這一手法贏得了周圍練家的一致讚歎:用劍粘劍已屬不易,用樹枝粘劍更難,而用樹枝粘樹枝則聞所未聞,因為一是樹枝軟,二是有彈性,一點外力都用不上。
又一日,陳明潔已年近八十歲,有一位在遼寧武術界頗具聲望和地位的人物,以某一門派掌門人的身份到家裡向陳明潔「請教」。這位練了五十年功夫的高手,先以拳法向陳明潔“請教”,被陳明潔以戴家心意拳中崩拳的壓、搓、頂技法彈出後,來人問:能不能用腿?陳明潔知道他練了一輩子腿,就說:「兩人交手還分拳腳嗎?」那人抬腿就踢,腿上的功夫十分了得,眼看就要踢到陳明潔的身上,在這一剎那,只見陳明潔的身子微微一顫,那位掌門人就被從屋裡彈到了廳堂。
第四回王慶齋一劍定乾坤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太原街的生生照相馆橱窗里,悬挂着一幅老者的肖像。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太原街的生生照相館櫥窗裡,懸掛著一幅老者的肖像。飄逸的長髯、炯炯的雙目、鶴髮童顏的氣質令人心生讚歎:好精神的老爺子!這就是人稱「王大鬍子」的遼寧省武術協會原副主席、螳螂拳大師王慶齋。
王慶齋1906年生人。少年時期學習地功、長拳等,後拜各地名師學習七星螳螂拳、少林螳螂拳、楊式青萍劍、羅氏斷門槍。32歲那年,王慶齋在瀋陽設館授徒。那個年代從事職業武師也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由瀋陽武道振興會對申請人拳、刀、槍、劍、棍進行嚴格考核,確認資格後方註冊發照,才可以開設武館,即俗稱的「拳坊」。
話說1947年,在瀋陽主辦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東北武術擂台賽。王慶齋獨步擂台之時,一個很有勢力的拳師縱身跳上前來。三招兩式,王慶齋便以竹劍多次點中對方手腕,哪裡想裁判卻佯裝「沒看到」。王慶齋情急之下,一個枯樹盤根斬斷了對方跟腱。看到對方癱倒在地,王慶齋把竹劍一扔,沖裁判喊了句:「這回你們看到了吧!」就飄然下台去了。全場為之愕然,繼而議論紛紛。大會最後評判王慶齋獲勝。
雖說武功蓋世,當上遼寧省武術協會副主席的王慶齋待人卻越來越懂禮節,言談舉止亦很儒雅。 時常有人找上門來較量,王慶齋從不輕易動手,動手也是點到為止。比如講擒拿,王慶齋就說過:「擒拿莫輕用,輕了你不信,重了就傷人,還是各自練練吧。」本報記者馬光瀋陽市武術協會對本文亦有貢獻
慓悍義氣尚武精神中的瀋陽民風
在瀋陽北陵公園的不遠處有一座十分普通的雕塑,而就是這座普通的女性雕塑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坐標,這就是新樂文化遺址。
在這裡曾發現新石器時期的鵬鳥圖騰,這一原始部族悠久的「敵血」習俗恰恰證明了瀋陽這座古城在遠古時期便已凸顯勇武強壯的根性,正如後來梁啟超所說:「中國民族之武,其最初之天性也!」
尚武的滿洲八旗
在明末清初時,當時以牧耕漁獵為主的滿族總人口不過數十萬,全體青壯年都編入八旗為兵,父老子繼,家屬也由旗內供養,官兵上陣無後顧之憂,且從小就在放牧中練習騎射技能個個弓馬嫻熟。清王朝以武功奪得天下,故皇室尚武之風猶盛,皇族成員人人弓馬嫻熟,佩帶武器成為一種時尚。
而作為清王朝開國之初「龍興」之地的盛京(今瀋陽),習武練箭之風從未中斷,滿洲八旗的這種尚武之風對後來瀋陽慓悍、豪壯的民風形成具有深遠的影響。
感性十足豁達豪爽
武術一招一式講究精準,不能有花架子,這也使得瀋陽的民風樸實憨厚,講究義氣,為了朋友寧願兩肋插刀。
久遠的尚武之風讓瀋陽人同樣感性十足且豁達豪爽,以瀋陽市武術協會會長孫鳳祥為例,雖然並不熟悉,但「看到人家對武術熱愛,我就願意拿出錢,給他們買衣服、買器材,學武之人不能器量狹窄。」
目前,孫鳳祥已將自己多年的習武心得凝練成「鳳祥八步拳」,並免費對部分中小學校進行培訓,希望瀋陽的尚武之風能夠代代相傳。
本報記者馬光
----------------------------
資料來源:http://history.163.com/07/1012/11/3QJN2S7O00011246.html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