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益洲先生像
1.怪力交警原來身懷绝技 尋訪老人竟為绵拳傳人
2003年04月23日01:46 東方網-新聞晨報
上周,晨報獨家採寫了黄浦交巡警陶旭東在家中力擒撬竊小偷的故事(詳見本報4月18日報導),不料故事背後還有故事。在記者的追踪採訪中,陶旭東首次披露了自己曾苦練8年绵拳的經歷。
怪力交警原來身懷绝技
力擒小偷後,小陶說,當時他什麼都没想,只覺得看到鄰居家門前有陌生人試圖開門,就應該出去問問。但就在對方回答時,小陶發現對方利用側身的機會,將一把老虎鉗偷偷插進了褲袋,於是他便肯定了可疑分子的不良動機。
身份被識破後,小偷曾兩次試圖使用暴力從小陶的圍堵中逃脱。第一次,他用雙手猛推小陶上身,结果一下就被小陶彈到了牆角;第二次,他摸出暗藏的螺絲刀,突然發力向小陶猛揮。
儘管小陶的右手被戳破,但小偷還是被一股奇怪的力量擋回了原地……在叙述當初的情形时,小陶無意中漏出一句話:「他哪裡知道我是練過的。」
在記者的再三追問下,小陶才說出了自己的學拳經歷。8年前,小陶在幹家務時扭傷了腰,看了不少醫生都没有治瘉,後經人介绍認識了一位民間高人,由他傳授了一種「磨腰」的身法,練了不久就治好了腰傷。傷瘉之後,小陶便跟隨高人練拳,一練就是8年。期間雖有間斷,但只要是遇到不用出警的周末,小陶總會去找這位高人練習拳法。由於入門前高人曾對小陶有過叮嘱:「不准對外炫耀、不準挾技傷人。」所以儘管小陶加入警隊10年,但他從未向任何同事透露過這段經歷。
尋訪老人竟為绵拳傳人
在記者的再三懇求下,小陶终於肯提供他師傅練功的地址。昨天中午,記者總算在市區某大學操場邊,找到了這位外表普通的86歲老人———馬益洲。和馬老一同在場的,還有小陶的五六位師兄弟。馬老自稱不識字,只會教人一點防病健身的功法,對自己的師承門派始终不願多談。
但從小陶師兄弟提供的線索中記者推斷,馬老應當是解放前上海灘赫赫有名的一位武術名家。
馬老擅長的拳法叫绵拳,這是一种類似武當派系的内家拳法,形態上類似太極推手,故常被人誤認為是太極拳。由於歷史原因,绵拳目前僅在上海還有傳人。
在馬老的徒弟中,只有兩名是在公安系统中工作的,除了小陶,澴有一位在盧湾區工作的警官。
這位警官告訴記者,绵拳是一種實戰性極强的武術,它不是供觀賞的,也不同於擒拿、格鬥之類的對抗技巧,如果能够發揚光大,特别是在警隊中推廣,將對提升警員體能大有好處。
在採訪即將结束的時候,不愛說話的馬老突然告訴記者,他的師傅曾經傳给他一本绵拳拳經,名字叫《絲白巾》(“绵”字的拆寫)。這本拳經是绵拳前輩孟關雨(音)留下的珍貴文獻,但在文革期間卻被红衛兵上門抄走,至今下落不明。馬老希望能借晨報一隅尋找《絲白巾》的下落,從而能將這門民間武學發揚光大。
晨報記者羅劍華
2.馬家绵拳介绍之《學拳小論》 小馬哥
我師承绵拳大師馬益洲先生,隨馬師鍛煉多年。為了使大家能更多的了解一些馬派绵拳的特點,僅以此小文談些粗淺的認識,如有不當之處,請同好多多指正。
首先,基本功要求異常嚴格。舉個例子,馬老對拳架的要求極高,在指導弟子練習時,最不能容忍弟子把拳架練“油”,所謂“油”就是指似是而非,没有做到位。他往往要求手、眼、身法、步的高度協調。以绵拳中的開門第一拳「單捶』為例,如果拳到了步子没到,或者步子到了拳没同時到,都不能通過,非要手足並到才算可以,但是這還只是50分,因為如果没有「三個一起到」的話,澴是不合格。而强調拳架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為配勁做準備。
其次,强調身法的變化。内家拳往往對身法的要求很高,太極講究開合,而馬傳绵拳的大原則是說究收放,所謂“收”就是蓄力,所謂“放”就是發勁。而這個過程是通過身體的軀幹來完成的。大家經常可以看到「涵胸拔背」四個字,這其實就是蓄力的過程,而發勁的過程其實就是把這個物理狀態釋放成為正常的略挺胸狀態。大家如果不好理解,可以做個實驗:站個馬步,腳並立,面向前方,雙拳貼腰肋,胸口略内涵,臀部不能外翹,窩住肛門,然後出右拳,同時内含的胸口也配合右拳向外頂,同時人的軀幹整個向下坐,不許撅屁股。換手打左拳時胸口同時内含,出拳時候胸口外頂,從此雙拳輪番出擊,要求胸口的收放可以同時配上出拳的變化,步子不能成外八字。所謂「拳收胸含,拳出胸透」。大家也許會發現不是這配不上,就是那來不及。但是在馬派中這還只是最基本的身法變化訓練!(備注:這個拳架的動作叫做「坐馬勢單槌」,僅供好學者参考,真正練習動作的要求要比本描述還要複雜)
【版主:綿拳說的「收放」與太極拳的「開合」一模一樣,可見李亦畬〈五字訣〉。當我看到文中所說的收放和「實驗」(坐馬勢單捶)時,我第一個想到的,到不是太極拳的「涵胸拔背」,而是鶴拳中阿鳳師常說的話「發勢明胸貫頂」一句,這配合太極拳理論來說,姑可稱之為「虛領頂勁」。不過,我認為不應該過份注意胸間的動作,而應該反倒要注意腰胯之鬆開與否,以及湧泉之力是否有出來(即形意拳所說「後足蹬兮前足踩」之動作)。太刻意注意胸間反而會導致用力不暢,應當視為自然運動之形意,不用刻意求之。】
再次,講究勁的配合。馬老常說,一個人身上能配出的有13股勁,欲13股勁都是以開合來爭發的,不光要有身法上的開合,還要配合精神上的開合。以上面的單捶為例:出拳時候手上要起變化,剛出拳時拳頭不能握緊,手掌處於放鬆狀態,只有到了目標的一瞬間才能握緊變拳,打中目標的一瞬間拳頭鬆開,化拳為掌。換第二拳時候還是這要求,連绵出拳的意念不斷。在此意識的支配下做到所謂的「掌變拳,拳變掌」。
馬師一貫提倡大鬆大柔,至柔方能至剛。他老一直强調,「軟如绵,硬似剛」。反對窮凶極惡的硬功練法,認為那是短壽的戕生運動。馬派的貼身靠打一般是在人與人的對練中完成,(而不是人們常見的撞擊大樹)在對練的過程中強調兩人的配合,要求做到互相對對方身體薄弱部位做到强壯的作用,而不是一個强一個弱的較勁,一個練到了就不顧另一個的死活,因為這樣做不僅容易傷害對方,更影響以後的練功質量,最主要的不能體會勁力的變化。
最後,馬傳绵拳說究實踐。練的東西要不斷的去印證其有效性,馬老常訓導弟子,不要總是關起門來自己悶練,找機會和人搭搭手,這樣才能真的把練的東西變成自己能用的東西。光練的好不會實際應用也不行。
以上只是些基本的介绍,大家有興趣也可以通過瀏覽網上相關的貼子來了解其他绵拳分支的特點,提出問題來大家互相探討。
-------------------------------
資料來源:http://news.sohu.com/01/78/news208707801.shtml
http://www.wushuren.com/viewthread.php?tid=1115&extra=page%3D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