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秉全  

    1太谷形意拳布門傳人:武術亦艺術 武魂常留香  馮迪

  [前略]

  12月6日是布學寬先生仙逝纪念日。值此前夕,本報記者前往太谷,對布老幼子、布學寬研究會會長、62歲的布秉全進行了專訪。

  一門傳六代名師天下徒

  布秉全宅,號“尚賢居”,位於太谷縣城北磚道巷一號。這處寧靜的小小四合院迎來送往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愛拳人。對於那些不同膚色和信仰的人來說, 穿過一個古老縣城的繁華十字街,轉過古色古香的鼓樓,進到這個充滿中國味道的親切的四合院,拜訪神秘的形意拳“嫡系”傳人,無疑是他們領略中國傳统文化魅 力的最佳途徑。

  三晋都市報:少林、八卦、太極,一般人都還算耳熟能詳。但對於武林外人,可能並不很清楚形意拳和車派形意拳是怎麼回事。您给簡單介绍一下好嗎?

  布秉全:形意拳是我國四大名拳之一,流傳廣,流派多。山西車派形意拳是其中影響較大的一支,與祁縣戴氏心意 拳一脈相承。19世纪40年代,河北人李洛能在祁縣學得戴氏心意拳,1856年在太谷正式收徒。李的開門大弟子車毅齋名冠一時,曾獲“清華翎五品軍功”之 銜。由於形意拳傳徒授藝門規較嚴,車毅齋一生僅收弟子十幾人,其中尤以李復貞和我父亲布學寬影響較大。

  明清之際,太谷商業發達,鏢運業也應運而生。功深藝高的拳師纷纷被富商大賈所聘。如李洛能曾受聘於太谷富绅孟綍如家為其保鏢護院,祁縣“在中堂”喬家曾聘車毅齋、李復貞為家庭武術教師,培養子弟喬映霞、喬映庚習武練功。也可以說,是晋商孕育發展了形意拳。

  民國初年,形意拳躋身中國四大名拳之列,名家高手輩出,聞名海内外。老輩拳師開始打破門户之見,擇德授藝。

  [中略]

  三晋都市報:您是布老嫡系傳人。聽說,有很多習武之人,慕名而來找您學拳?

  布秉全:布拳傳六代,每代多名人,我也算是主要傳人之一,但我不是什麼名人。父親雖然一生以武為業,但對我 們9個孩子的態度是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對我們的教育他更强調文化、智慧和道德,雖然自小也都研習武術,但我们9個没有一個專門從事武術工作的,家庭中, 出了三個大學生、四個大專生,門風由武變文。不過,我們體育都非常好,像我四姐是省軍區手球隊員,我自己乒乓球也很棒。

  小時候,我家院子有兩畝地大,常有數十人在院中習拳練武,我們孩子們就跟後頭玩似的學習。到1957年以後,興盛的勢頭就减弱了。至今,我家還 有幾口大鐵鍋呢,也算是當年盛況遺存。父親要求我們必須“身體健康、報效祖國”。我是老生子,小時候總暈車,父親就讓我練八卦。一個月後不暈車了,我對武 術才有了興趣。他只想讓我有個好身體就行,但後來評價我是“鴨子的孩子會耍水”,悟性好像更高些。我繼承父亲十之不到其一,真正練拳悟道的研習,也是從縣 經貿委退休後才潜心開始的,但愈入愈深,愈覺寶貴。

  父親名盛,如今慕名而來的人的確多。有個日本年輕人,在日本邊讀書邊打工,攢了錢來太原留學,三年時間,每個星期天來太谷我家找我學拳。他覺 得,從我這裡學到的不光是武,更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我父親有個弟子武朝相去了台灣,曾任台灣銀行經理,後來被授予巴西爵士,在巴西终世。他在台灣曾教 授過一批美國軍官,其中一個叫韓寧的軍官,現在是夏威夷大學教授,聽武朝相談到過我父親。這個韓寧去年在上海見到波蘭人柳壽晨,聊起中國武術,韓寧說他一 直在找布學寬的後人,柳說他就去過太谷他兒子家啊。就這樣韓寧有了我的地址,去年、今年两次專程來訪。

  和平本無界進步須學習

  11月8日,布秉全自東瀛返回太谷家中。這次赴日是應日本日中傳统武術協會等武術團體和愛好者之邀,做為期12天的武術講學與交流。

  三晋都市報:您兩次去日本講授形意拳,都有些怎樣的感受?

  布秉全:2002年第一次應邀赴日,我是非常矛盾的。不光因為當時兩國政治關係比較緊張,也有自己的感情因素。這裡有件往事。

  日軍侵華時,我父親曾被抓去受威逼迫害。因為日本人想得到一塊石碑。晚清時,父親的師父車毅齋曾在天津與日本人比武,車師大勝,為振民心,太谷 民間自發刻了一塊石碑銘記此事,碑上有“……遇日人較劍術,倭敗色沮……”等内容。這碑藏於太谷,但父親任日本人的刺刀挑破衣裳,不為所懼,拒不說出石碑 所在。

  2002年日本日中傳统武術協會邀請我去,我在北京的三姐就非常反對,我也很猶豫。但後來還是決定去。一方面作為普通人來說這樣的機會畢竟難 得;二來,我雖老了,卻對外面世界仍抱有好奇心,想多了解人家到底是怎樣發展的。就這樣,帶著濃重的防範心、戒備心,和一點恨意,我不安地踏上行程,路上 還想著是否將會面對一種敵對情绪。但到了日本後,這種顧慮完全被打消了。在纪念會活動中,對方特意安排了升中國國旗、唱國歌,隆重的儀式,尤其是和日本學 員們的接觸,讓我確實感受到對方的熱情、禮貌和尊重。

  我實在没有想到,日本人民對中華武術的熱愛,竟然比我們中國人自己要强烈得多。我和他們聊天時得知,有很多來聽我說課的學員,是專程從很遠的地方趕來的,要換五六次車。他們中有從事各種職業的,也有家庭主婦帶著孩子來。大家都聽得非常認真,學得帶勁。

  還有幾件小事令人難忘。有個日本青年,拿著我的書《鴛鴦腳制敵绝技》,早早在講课的地方等候請我簽名。這書在中國都很少,他卻在日本買到了;日 本防衛廳(相當於咱們的國防部)一位部長,讓秘書專驅車兩個多小時,從東京趕到我講課的茨城,來宣讀賀信;日本最大的武術刊物《武術》出版社社長,一般人 是求著見他,他則提著禮品趕來聽我說課,還以“特别企畫”欄目,報導了兩次講習;還有人贈送我日文版的《道德經》;一個七十多歲的電子技師會說中文,我和 他攀談起來,他說退休後组織了一個中國語同好會,發動愛好者來學中文……所有這些,都說明他們對中國文化的熱爱和尊重,也都像他們自己和我說的:别管上面 怎麼樣,老百姓是友好的。人民是希望永遠和平的。

  三晋都市報:那第二次被邀呢?

  布秉全:我把自己定位為一個“文化使者”。不單纯講形意拳,也抓住各種機會宣傳咱们山西和太谷。咱的古建大院,咱的晋商文化……胡錦濤總書記不是說今年是中日融冰之年嗎?我們這種小人物,也能做很多工作。

  我覺得,什麼都要一分為二地看。歷史是不能背叛的,但仇恨也不該被延續,要用多元的眼光看世界。比如在日本,真是非常乾淨,這體現出人家的國民 素質就是高。而且,人家的學習精神也真值得我們學習。茶道、花道、柔道……我戲說什麼都是道,那不都是咱中國的東西?人家都拿來自己發揚光大了,咱們反而 不提了。還有個细節:那個到我家裡來學拳的日本學生,當年打工攢錢不夠,又向他父親借了點凑足學費來的,给他父親還打了借條,有借有還。這在咱們的父母兒 女間是不大好想像的。人家自立。

 

  三晋都市報:在您看来,所謂“武魂”,應該有怎樣的内涵?中華武術何以是一種精深的文化?

  布秉全:立論以“陰陽五行”學說為依據,拳法以仿生學思想為基礎,套路以風水方位學為特徵,修煉以道功道術為要旨,倫理道德以孔孟仁學為準則,健身養生以“天人合一”為境界,欲是形意拳的文化内涵。

  中國是武術的宗主國。武術文化是一個很大的題目,它是中華傳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本應有一個完整的、科學的文化理論體 系。但迄今為止,武術理論的研究,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動作說明及“法與術”的論述上,甚至不少人認為武術就是搏擊,就是健身。其實,武術的本質當然是 “打”。早先車派形意拳師們要憑一身真功夫吃飯,必須在技擊上下工夫,否則無法保住主家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如今提倡習武健身,健身只是武的附加值。但這個 “打”,體現的是武德,是正義,是俠義。

  【點評:武術和暴力是不一樣的】

  

  三晋都市報:在您看來,如何將曾經輝煌的形意拳發揚光大?

  布秉全:在一次研討會上我也向在座的教授們提出過這個問題。我說,首先你們能不能用現代的科學的觀點和依據 解答出形意拳的神奇功效,如五形拳傳统的健身效果說法,護肝强腎……這是大眾認知基礎。其次,怎樣面對外來衝擊?我聽說,中小學要將跆拳道列入教學大綱。 人家只拿了中國國粹的皮毛,卻作為人家的成果成功推廣開来。這要總结啊,中小學可是大陣地!民國年間,四大名拳是大學生的必修課,現在呢?我說你們誰在教 育界有關系,也來開拓開拓中小學市場吧。第三,民間為數不多的習武群體,要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現在不少人技術漂亮,但底蕴和内涵差,這是武人最薄弱的環 節。

 

结尾

  香港一位著名拳師曾專程前往太谷,請布秉全為其書作序,在一序中布秉全曾這樣寫道:「武術的本質是技擊……不體現凶殘狠毒的野性,真正搏殺的本 領就無法展現。所以在形意拳的技法訓練中也有一種野性意識的張揚。而這張揚也就是精神内斂。練拳,練打,也就有了科學的身心修煉和以度為用的講究。既要自 然化,也要人性化。……形意拳作為東方藝術,得道之難,就在於理論之精深。人生的绚麗與平淡,野性與善性,都是道家大理,本是兩個極端,卻要讓拳家在為人 與為藝上融合得天衣無缝,可見非常之難。自然就有了『學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的說法。」

  在布秉全看來,武術是一種藝術。“由技升華為藝,由性落實為品”。拳術技藝,玩玩而已。此論一出,招來不少爭議。

 

2.三晋武林高手解密現代江湖 (節選)

布秉全:輕輕一掌將挑戰者擊出五六米遠

  布秉全,62歲,中國武術七段。布秉全是形意拳名家布學寬第九子,人稱“九爷”,現任布氏形意拳協會會長。布秉全習武、學習、工作齊頭並進,形意拳功夫練得爐火纯青。退休後,他一頭扎入武術研究之中,獲得不菲成就,著作等身,是位學者型的武林高人。   

  4月10日,記者來到太谷縣城北磚道巷,布秉全宅門上書“尚賢居”,院子是標準的四合院,古色古香的院内,一方看似平常的石碑卻是道光年間的。

  布秉全含笑迎客,一副大眼镜遮住半個臉,風度儒雅,書生意氣,怎麼看也不像武林人士。“我是在一種自由自在的環境下練拳的”,布秉全稱自己的習武有著一種無拘無束的快樂意境,真正體味到了形意拳野性的張揚。

  “我是父親的老生子,他70歲才有了我,我的體質不好,父親從未强迫我練拳。”小時候經常暈車,父親建議他多練“八卦掌”。說著,他起身離座,在地上繞開了,左右旋轉,腳步敏捷。這種重在平衡的功夫練了一個月後,暈車的毛病再未發生。

  這件小事,令布秉全感受到了武術的神奇,開始走近武術。在自由自在的氛圍下習武,武術練得不錯,學習也好,18歲時,他考入山西大學外語系。

 

  輝煌再現 一掌擊飛日本記者

  2003年,布秉全受日本株式会社《武術》雜誌邀請,赴日講授布氏形意拳。席間,布秉全邊講邊演練,一一分析要領。“動作小,冷酷無情,没什麼 了不起”,《武術》一刊記者最初這樣下了定義,不少人躍躍欲試。一位男記者上前與布秉全交手。“說是請教,但他帶著些不以為然”,布秉全使出形意拳中的基 本招式,一掌直抵其胸,再向前半步,輕喊一聲“走”,那日本記者頓時彈飛出去五六米遠。事後,這位記者在文章中寫道:「剛一交手,立即感到從他手掌中透過 來一股柔軟而厚重的力量,在這一瞬間,記者體内的能量就被全部奪去了似的。接下來,布老師示範變化,記者一下子就崩潰,失去了重心,來不及還手已被彈飛出 去。」

 

  绝招出擊 大家無所謂绝招

  “千變萬化,變幻莫測是武術永恒的魅力。只繼承無變化成不了真正的高手。”基於這樣的觀點,布秉全在退休後,開始鑽研形意拳,出書立著,甚至將形意拳與太極拳相结合,编出一套形意太極拳。

  對待武術,布秉全本著自己的“三不原則”:「不表演,不比賽,不裁判。」武術不是單纯的拳腳,它是文化,是藝術。布秉全用抱拳禮講解了這樣的道 理:「推手前行抱拳禮,這就是中國人群體意識的體現。中國人喜愛抱團,相信人多力量大。但更加崇尚以文治國,因此行抱拳禮時,右手為拳,左手為掌,掌在 上,拳在下,意即武在下,文在上。」

  談到绝招,布秉全笑了,“其實真正的大家無所謂绝招”。“有人敢於挑戰的高手,稱不上大家;真正的大家是無人敢於挑戰。”談及父親,布秉全說, 日本人占領太谷前,孔祥熙將銘賢書院轉至四川,留下布學寬帶人護院。日本人無人前往骚擾,“家父的武林聲望令他們放棄了造次的念頭。”

  “他老人家少與人推手,偶然為之,點到為止,维護著對手的尊嚴”,能說這不是一代武林高人的绝招嗎?

 

 

 

-------------------------

資料來源:http://www.022net.com/2007/4-17/492121272519527-2.html

http://www.daynews.com.cn/sjdsb/tg/41479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p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