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主:此文為瞿世鏡所撰,其自稱是跟楊澄甫的學生黃景華所學,以下主要是對於楊澄甫學生的簡介。不過,有些人認為瞿世鏡的東西真假參 半,也有些是誇大不實的東西。譬如說,瞿世鏡認為楊氏有所謂的「秘傳」,按照文中描述,應是所謂的「內功」(見張欽霖一文),而楊家嫡傳楊振鐸卻否認這個 說法,諸如此類的問題,若有識者或是有興趣者,可自行查照。我引用這篇文章的目的,就只是它是份整理好的資料而已。】




1.牛春明

  牛春明(1881-1961),滿族,北京人。1901年在意大利天主教會福音醫院(國施醫院)學醫,專攻骨科。適逢健侯師祖患足疾前來就醫, 牛春明懇請師祖傳授太極功夫。健侯師祖已告老退隱,不再牧徒,見牛春明勤懇好學,於1902年命牛春明拜澄甫公為師,由健侯師祖代子傳藝,賜名「鏡軒」。 1907年,牛春明由醫院推薦,任北京市消防隊隊醫;健侯師祖同時聘為消防隊名譽武術教練;牛春明時常得到師祖指點,獲益匪淺。1912年,牛春明在中央 公園襄助澄甫公授拳;1914年,在楊家武館任助教。

  健侯師祖不但將楊家太極之拳劍刀槍及內功心法傾囊相授,而且在晚年秘授點穴之術,可惜師祖未及傳授解穴之法,就駕鶴西去。由於牛氏曾練點穴功 夫,內勁直透指梢。某次野餐,忘帶開罐頭刀,牛師伯即用手指點罐頭盒蓋。牛春明的聽勁功夫極好,一般太極拳家必須身手相粘,方能聽勁。牛師伯在散手角鬥之 時,身手不與對方接觸,亦能聽勁。例如,你想用右手打他,尚未出手,牛即說: 「右手請打過來。」你想用左足踢他,尚未起足,牛說: 「左足請踢過來!」屢試不爽,令人驚奇。

 (版主:見微知著,非聽勁也。乃懂勁之後,能於毫動中觀彼氣力運行,知彼欲用何著,欲往何方,非久經推手及經驗老到者不成。唯此猶有知見為障,不若無意之意也。)

  健侯師祖仙逝之後,牛春明曾一路行醫,至山西大同、河北石家莊、江西撫州等地,尋師訪友,但始終未曾遇見精於點穴術者。1920年,牛春明南下寧、滬、杭,曾在上海哈同路68號設立太極拳館,但不久即離滬去浙江,授拳於蘭溪、永康一帶。

  一日,永康某拳師來訪,在客堂用茶時,此人突然偷襲,牛春明身不離座,轉腰隨手一送,拳師向後跌出,撞翻桌子,茶具盡碎。翌日,拳師帶來三位拳 友,分立客堂四角,同時向牛春明圍攻,牛氏將四人一一發出。四人請教以少勝多之秘訣。牛春明曰: 「此乃太極聽勁功夫,先聽後發,疾如閃電,有此薄技在身,故能受困不驚,化險為夷也。」

  1928年,澄甫公任杭州國術館教務長,牛春明前往襄助。澄甫公南下上梅、廣州,牛春明繼任杭州國術館教務。抗日戰爭期間,牛春明避禍於鄉間。 1946年重返杭州,在開元路37號設立牛春明太極拳社,常與通臂拳師馬雨蓀、八卦拳師王卓誠切磋武藝。解放後,牛春明執教於浙江醫科大學、浙江省軍區醫 院、浙江大學。牛春明在杭州青年會教推手時,門徒身後舖墊稻草,牛師大吼一聲,門徒即騰空跌出,摔在稻草墊上。1956年,牛春明到北京參加全國武術大 會,各省青壯年選手與牛春明推手,均被發至尋丈之外,眾人稱他為「牛大力士」。牛日: 「此言差矣!此乃內勁,並非力氣。」

  1960年,有關方面為牛春明拍攝太極功夫記錄片《萬年青》。攝影師請求牛師伯露一手真功夫。牛師伯囑人取一鳥籠,打開籠門,以手掌托住鳥雀, 引至籠外,鳥翅撲騰,竟然無法掙脫牛之掌心吸力而起飛,觀者莫不稱奇,真乃健侯師祖一脈相傳之太極功夫也11961年,牛春明師伯因癌癥逝世(此乃吸煙過 度之後果)。傳其衣砵者為商世昌、潘志誠、顧啟歐、瞿文、賀鳴聲、丁水德等。其女牛筱靈在香港撰寫《牛春明太極拳》一書,外孫孟憲民1996年在杭州成立 春明太極拳館,牛師伯後繼有人矣。

 

2.田兆麟


   田兆麟(1891-1960),乃北京消防隊員,健侯師祖見其年輕力壯,勤懇好學,遂多加指點。健侯師祖授拳極其嚴格,一式架勢未達到標準,決不肯教下 一式。據田師伯回憶,當初無極式站樁和太極起勢,就足足練了半年之久。由於基本功紮實,加上田兆麟甚有悟性,每日在楊家勤學苦練,功夫大有長進,多次請求 拜師。因其性急好鬥,健侯師祖不允。(版主:此乃磨練性情之用也。)

  1915年,田兆麟24歲,被選為救火隊領班,健侯師祖指定其向澄甫公叩頭拜師,賜名「紹軒」,仍由師祖代子傳藝。1917年,師祖逝世,田師 伯再投少侯宗師門下,苦練楊氏家傳的快拳及散手,身手柔綿而氣勢速猛。少侯公有「千手觀音」之美譽,田兆麟手法多變而步法靈巧,頗有少侯公之風格。

  1921年,田兆麟隨少侯公至杭州。杭州人力車夫素有「刨黃瓜兒」之惡習。田兆麟坐上車後,車夫聽他是北方口音,遂索要雙倍車費。田兆麟不允, 車夫上前扯其衣袖,田師伯順手一探,車夫跌了一個大跟斗。在路邊候客的眾車夫見狀大嘩,十餘人一湧而上,將田師伯圍在核心。但聞哼哈之聲不絕於耳,傾刻之 間,十餘名車夫均被放倒在地。

  又一次,田兆麟在西湖邊茶樓憑窗而坐,品茶觀景。兩名國民黨下級軍官要田讓座,田兆麟不允。軍官撒野動手,被田師伯發出丈外。軍官回營召集十余 名土兵前來圍攻田兆麟,田師伯乘機大顯身手,從從容容,將來人一一放倒。田師伯兩次遭十餘人圍攻,所向披靡而本人毫發無損,於是名聲鵲起,上門求藝者絡繹 不絕。

  1923年,澄甫公在北京重開山門,功夫爐火純青。田兆麟聞訊後,專程趕回北京,與澄甫公試手。不料一出手即被澄甫公粘住,一籌莫展,連續數次 被澄甫公發至丈外。田兆麟原以為自己熟練健侯師祖之中架子及少侯公之小架子快拳,楊家的功夫已集於一身,萬萬未曾想到澄甫公造詣如此深厚,不禁號啕大哭, 跪地不起,重新叩頭拜師,虛心求教。由於田師伯曾經得到健侯師祖以及少侯、澄甫兩位宗師親傳口授,功夫不同凡響,曾在杭州國術比賽擂台奪魁。

  30年代初,田兆麟在上海南市珠寶公所設館授拳,工商界人士慕名而來者甚眾。田師伯又在外灘公園(現稱黃蒲公園)設立拳場,公開授拳,歷數十年 之久。在50年代,我經常到外灘公園觀看田師伯推手。不論功夫多深之徒弟,與田師伯一搭手,就受其控制,不過數分鐘,即汗流浹背,不能支持,需要替換。田 師伯車輪大戰幾十個回合,談笑自若,額角上無一滴汗珠。

  早晨六時公園開門,田師伯即開始授拳,約十時許,到點心舖用一碗面,再與眾門徒推手直到中午十二點,方始回家。各方拳師慕名前來切磋者不少。田 師伯一不問來者姓名,二不問是何門派,欣然接手,哼哈之聲間,對方即已跌出,田師伯從未失手。有一位練少林拳的碼頭工人,能舉二百餘斤之石擔,時常在旁邊 嘲笑田師伯推手並非真功夫。有一次,我在外灘公園觀看田師伯與徒弟推手,此人突然在田師伯身後出拳猛擊其背部,田師伯並未回頭,只聽得他大吼一聲,身前之 徒弟與身後之碼頭工人均跌至一丈以外。田師伯回過頭來問此人是否摔痛。此人十分羞愧,滿臉通紅,解釋道:「老師請勿見怪。我想試試您的功夫是不是真的。」 田師伯置之─笑。

  我曾經觀摩張達泉、馬岳樑、郝少如、何炳泉等各派名師太極推手,可謂各有千秋,然而田兆麟師伯確實與眾不同,充分顯示楊家「出手見紅」的風格。 田兆麟早期弟子葉大密、陳志進、楊開儒及晚期弟子沈榮培均擅長推手。由田兆麟口述,弟子陳炎林筆錄之《太極拳刀劍捍散手合編》,1943年由上海國光書局 出版,上下兩冊線裝本,詳細記錄健侯師祖所授之大架、器械及內功基礎,可惜未將健侯師祖所傳之中架及少侯宗師所傳之六十四式小架包括在內,如今楊式中架、 小架已後繼乏人。

3.李椿年


   李椿年(1894─1976),河北交河縣人,14歲拜陳殿福為師學少林,又拜傅昆庭為師學綿掌,20歲時與傅海田先生切磋技藝,一搭手即立足不穩,無 計可施,連連跌倒,方知太極沾粘勁厲害。經傅先生介紹,李椿年在北京皇家公園(後改稱中山公園)投入楊公澄甫門牆,除了在公園學拳架之外,又到楊家武館研 習,被健侯師祖賞識,於1914年囑其向澄甫公叩頭拜師,賜名「雅軒」,親自代子傳藝,除拳劍刀槍之外,師祖授以彈弓絕技。一彈飛出可將數十米外之鐵皮大 門打爛;以濕土泥丸打牆上的蚊蟲,從牆上取下泥丸,蚊蟲即粘於泥丸之中。向空中發一彈丸;隨即發放第二丸,可將第一丸擊得粉碎。

  雅軒師伯身手靈快,推手善用鬆沉冷脆之短勁,粘槍功力深厚。1928年於南京中央國術館與少林六合門張某比槍,用進步扔槍法將其摔出尋丈之外。 十餘位門人持竹劍圍攻雅軒師伯,他借助身法步法之變化,化中帶擊,一一點中對方手腕。1929年,澄甫公在杭州任浙江國術館教務長,雅軒師伯前往襄助。館 中少林拳師周聲洪,手掌能開磚碎石,素有鐵臂膊之稱,與雅軒師伯閉門切磋,師伯右手虛揚,周某舉臂急架,亮出肋部,李師伯立即乘勢翻掌向其肋部發放寸勁, 周某雙臂抱胸蹲伏於地,不能出聲。師伯攙扶他回宿舍服七厘散養傷。事後周某讚曰:「楊門太極散手,神出鬼沒。」

  澄甫公前往滬、粵授拳,雅軒師伯在杭州襄助牛春明大師伯,仍任浙江國術館太極拳主任教員。1934年,李師伯任南京太極拳社社長。1937年抗 日戰爭爆發,李師伯離南京避難,經徐州、鄭州、漢口、沙市、宜昌到重慶、成都,定居四川。國民黨騎兵師長徐俊,膂力過人,拜過不少外家拳名師,上門找李師 伯比試,以猛虎下山之勢猛撲,師伯順勢退步採例,徐俊連摔幾個跟斗,翌日即叩頭拜師。28集團軍融司令郭勛祺亦拜雅軒師伯為師。郭將軍在解放戰爭中起義; 解放後任四川省體委副主任。

  雅軒師伯於解放後亦擔任成都市政務委員、成都市體委教練,在四川省廣授門徒,相對完整地保存了楊家太極拳、劍、刀、槍及推手、散手技藝,其傳人 有周子能、栗子宜、林墨根、張義敬及女兒李敏弟、女婿陳龍驤等。張義敬編著《太極拳理傳真》,1986年重慶出版社出版。陳龍驤、李敏弟編寫《楊氏太極拳 械匯宗》,包括拳法精解、劍法精解及刀槍精解各一冊,9(年代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一再重版添印,備受海內劌拳友讚賞。

  牛鏡軒、田紹軒、李雅軒均由健侯師祖代子傳藝, 「三軒」為楊式太極拳南傳之開路先鋒,數十年來唱中華武林各門派武師比試,從未失手,真乃楊門第四代傳人中之翹楚也。

 

.張欽霖

  張欽霖(非澄甫公外甥張慶麟)河北邢台人,幼喪父母,15歲到楊家為僮僕。健侯師祖夜晚出門授摯;張欽霖每每手執燈籠跟隨,耳濡目染,對太極功 夫發生興趣,暗中模仿學習楊氏父子武藝。健侯師祖告老封拳之後,亦將張欽霖選為第四代傳人,代子傳藝。張氏機敏勤勉,獲益良多。

  1928年,自然門杜心五門人萬某在中央國術館考試名列前茅,欲到楊家一試身手。澄甫公打了通宵麻將,清晨坐在板凳上閉目養神,萬某爽然大叫: 「楊老師請教。」右拳以黑虎偷心之勢,直沖澄甫公前胸,澄甫公速將左臂敷粘於對方右臂之上,萬某欲進則不能,欲退亦不得脫身,手臂已被粘住。此時張欽霖正 侍立於澄甫公身旁,立即躍步上前,舉右手側掌猛劈萬某被粘住之右拳,並且從牆上摘下兩把半開口之龍泉劍,邀萬某決鬥。萬氏右拳被劈,已握不住劍,狼狽不堪 而去。

  少林前輩劉百川,能將碗口粗樹幹用腿掃斷,人稱「江南第一腿」。劉氏曾請求澄甫公傳授太極,澄甫公曰:「太極少林各有千秋,練法殊異,足下之鐵 腿堪稱武林一絕,不必改習太極,各守門戶可也。」雖未傳藝,兩人相敬如賓。劉百川聽說萬某偷襲楊澄甫,勃然大怒,遂往杜府登門問罪。杜心五深知萬某決非劉 百川對手,故親自出馬應戰。劉百川攻勢凌厲,杜心五退至牆角,劉百川見杜已無退路,飛起一腿猛踢,不料杜有輕功,縱身躍上兩米高牆說道:「劉兄請上來比 試。」劉百川用力過猛,將腿陷入牆內,拔出腿來說道:「杜兄請下來一見高低!」李景林聞訊,唯恐二虎相爭必有一傷,急忙率領澄甫公的徒孫鄭佐平前來相勸。 杜心五深知劉百川性格豪爽,急呼萬氏出來拜見師傅。萬氏立即跪下叩頭,劉氏隻得罷手。

  此事在武林傳播甚廣,有人以訛傳訛,說澄甫公在晨起洗漱之時,被萬某背後偷襲滑倒於地。張欽霖乃身歷其境之當事人,親口將上述經過情形告知景華 師。茲將事實真相被露於此,以正視聽。澄甫公見張欽霖挺身相救,深感此人見義勇為。當晚將張欽霖留下,閉門切磋。張之拳藝乃健侯師祖及少侯宗師傳授,以往 未曾與澄甫公交手。澄甫公曰:「今晚別無他人。你盡管施展生平所學之武藝,不必客氣。」張欽霖屢次進攻,均被澄甫公接勁粘住,彈放至一二丈外。張再三叩拜 曰:「吾師神威,弟子佩服,五體投地。」此後澄甫公每晚將張欽霖留下,於夜深入靜之時,將楊門內功心法傾囊相授,共三個多月。張氏在健侯少侯門下熏陶多 年,根基深厚,悟性甚高,又蒙澄甫公心傳口授,精心培養,功夫猛進,化勁輕柔,發勁鬆沉,舉手投足,酷似楊公,比試武藝,楊門師兄弟無出其右者。或云: 「某某晚戚之拳架頗似澄甫公。」景華師曰:「某某不過形似而已,徒具外表,未得內功心法真傳,張欽霖大師兄深得楊師之真髓,可謂神似。」

  張欽霖練成太極內功之後,拜別恩師,雲遊四方。山西武術家甚多,張欽霖在山西省與眾武師比試,未嘗失手,故有「蓋山西」之美譽。傳聞金丹派道長 左蓬萊內功卓絕,張欽霖登門求教。左道長曰:「足下可用任何手法攻吾,決不還手。」張用搬攔捶發勁,左道長巍然不動,張之右拳觸及道長身軀,即不由自主往 後騰空彈出。張欽霖懇求左道長收為門徒,修煉道家功夫。澄甫公自粵返滬治病,黃泰亨醫師在澄甫公丹田穴紮彎了三枚金針。景華師詢問澄甫公:「為何老師在丹 田穴有若隱若顯之氣團?」澄甫公猛然醒悟:「曼青與汝追隨吾多年,已知太極拳體用之大要,但尚未學內功心法,功虧一簣。」遂修書一封,召回大師兄張欽霖, 代師傳授內功心法。濮冰如之父濮秋丞老先生慷慨資助大師兄往來之盤川與生活費用。但濮老甚感困惑:田紹軒與武匯川二位大師兄就在上海,為何舍近而求遠?因 此借設宴為張欽霖接風洗塵之機會,請武匯川作陪,讓兩位大師兄一見高低。在客廳用茶之後,僕役報告濮公,酒席已經擺好。兩位大師兄同時起立,各用右臂挽住 對方後腰,躬身謙讓道:「師兄您先請!」不料身材極其魁梧的武匯川突然向前彈跳一步,張欽霖卻巍然不動。景華師站在大師兄身後,濮公亦在場,看得清清楚 楚,不必推手較技,功夫之深淺已經十分明顯。張欽霖遵從師命傳畢內功,對景華師及曼青師伯說道:「吾乃閒雲野鶴,不耐都市繁華。」未留通訊地址。飄然而 去,不知所終。

*附〈張師欽霖小傳〉 弟子王延年 恭撰 

  張師欽霖河北省邢台縣人,生於民國前二十四年,父母早亡,家境貧寒,因喜愛武術,十四歲即至楊師健侯家中為傭工,清掃庭院。偶有餘閑,乃從楊師澄甫(健侯之子)學習太極拳法,間或與諸師兄弟相互較量,藉收切磋觀摩之效(師兄弟有田兆鱗、楊兆鵬、武振海、董英傑、褚桂亭、陳徵明等),自是技藝大進。後又得理教友人之推介,得識金丹派左師一峰先生,學習內功,練習吐納之術,因其能與太極拳貫通運用,自是拳術更精,左師一峰且賜以道號無畏。

  民國三年,有湖南名拳師萬某,由兩湖北上遍訪名師問藝。至楊師家中,指名與澄甫師相較,楊師因不明對方來意,未便率爾與之動手,眾 弟子亦茫然無所適從,時張師隨侍在側,因愛師心切,不願由其示弱,毅然出而相對。萬某見非澄甫師親臨,頗含輕視之意;且堅欲會見楊師、張師乃謂:「如能勝 我,吾師自會出迎。」萬知欲會見楊師,非有所展露不可,即出拳遽擊,張師舉拳相迎,甫一接手,萬即抱拳為禮,連呼「高明」而去。蓋兩拳相接時,萬之手腕已 為張師所挫矣!

  健侯師(太極拳名家楊露禪之子)見 張師年少氣勇,智機沉著,甫一交手,即使對方知難而退,並解除僵局,使楊家英名得保持不墜。且知其愛師之誠,認係可造之材,於深夜即喚至密室中,乃以祖傳 太極拳之秘式絕招全部授予。告以露禪師因享譽已久,宮廷逼其傳授王公大臣,貝子貝勒,露禪師以不願將其拳術傳於異族,故另以一套拳術授之。後又有各地武林 請其傳授,露禪師本擬將真傳授人,又恐滿人起疑,只可仍以授之滿人者教予,自是真傳不為人知。張師能得其秘,實屬不易,誠武林之福,使後學者能同沾其益, 此又非張師一人之幸也。

  民國十四年,張師至山西營商,時家道已躋小康。迨至民國十八年,中央舉辦國術會考,由全國各省、市均推選徒手及器械各一人,至南京 參加比賽。張師經友人勸說報名,輕取山西省徒手冠軍,在首都比試時,又獲全國徒手冠軍,師兄鄭曼青氏,即於此時,向張師學得推手。另有胡耀貞者,原學形意 拳,人稱:「三省無敵」,年猶長於張師,因與師比鄰而居,知師已得太極真傳,堅欲拜列門牆,請之再三,方得如願。又有河北王善之、李雲龍、山西劉志亮等 人,先後求教師門,亦僅學得推手,未能盡其所傳。

  延年承金丹派老師張茂林(道號無形)之介,得拜師門下,學習武術,承以秘傳相授,方略窺門徑(茂林師在金丹教中為張師之師兄)。 師嘗向延年謂:「學得此拳之奧妙者,僅汝師兄蘇起賡與汝二人,應多加珍惜。」大陸淪陷時,師兄蘇起賡因參加太原保衛戰為國捐軀,師又身陷大陸未能來台。現 已事隔多年,生死不明,翹首西望,深感師尊教誨之恩無以為報。而師之真傳,應由起賡師兄繼其衣缽,只以起賡師兄既已作古,則宏揚秘傳之重責,加於延年一人 之身,為免此拳因時久而湮沒,致成師門罪人,特不揣譾陋,願就個人所知,貢獻同好之前,兼將張師學藝經過,略述原委,既示師承有自,且策勵來者。惟延年不 才,難以光大師門,實感罪重,尚祈武林先進,惠予教正,則甚企盼矣!


 

5.武匯川


   武匯川於1912年在北京中山公園從澄甫公學拳,1914年正式拜師入門,其拳藝未經健侯師祖傳授,直接師承澄甫公。楊家結成對子之推手散手搭檔,稱為 「相手」。澄甫公身材魁梧異常,精心挑選身長力大、反應靈敏之門徒為「相手」。武匯川、李雅軒、董英傑均擔任過楊公之「相手」,其中以武匯川擔任「相手」 時間最長,平時陪練推手、散手、粘劍、粘槍以及與澄甫公表演之機會最多。澄甫公授拳,只示範,不多言。徒弟唯有在推手或粘桿對練之時,細心體會澄甫公之身 勢、發勁、表情,在挨打之中學習。武匯川體重200餘斤,常被澄甫公發出一二丈外,因此熟悉澄甫公鬆沉發勁之方法,善發寸勁,入內透裡,氣勢兇猛。

  武匯川亦精心挑選身材偉岸之張玉、吳雲倬為人室弟子,此二人體重均在180斤以上,武匯川與他們演練活步推手、大履散手,如漆似膠,不即不離, 突然發勁,則張、吳二徒必騰空飛出,失重落地之時,猶如山崩地裂,樓板劇烈震動。故上海武術界稱田兆麟、武匯川為楊門「哼哈二將」,雅軒師伯亦稱讚武師伯 之鬆沉軟彈勁深得楊公真傳。

  武師伯心高氣傲,標榜其所辦之拳社為「楊氏首徒武匯川太極拳社」。1928年,葉大密受<申報)館之委托,邀各門派武術家義演,募集夜校 助學金﹒。武匯川頭戴禮帽,身披黑色鬥蓬,昂首闊步進入會場,脫下衣帽往張玉手中一丟,一副旁若無人之態。吳鑒泉從座位上起身相迎,武匯川稍微點點頭,態 度傲慢。表演之時,眾武術家往往點到為止,武匯川連發猛勁,將張玉打得在地毯上翻滾。景華師大吃一驚,思忖澄甫公何等溫厚謙虛,大師兄豈可如此魯莽?

  武匯川原本練少林拳,1912年在中山公園與牛春明比試失利,遂改學太極。武匯川身強力壯,單臂握住一條桌腿,可將整桌酒席平穩舉起,桌面上杯 中之酒水絲毫不外溢。太極門一般不練沙袋。匯川師伯按照少林門習慣,在武館大樹上吊掛6只200斤的沙袋,共1200斤。武師伯站在中間,將6隻沙袋推 開,沙袋因慣性同時盪回,武師伯拳打、足踢、頭撞、肩撞、肘擊,不斷將沙袋打出,經過長期鍛練,周身各處均可發勁。

  海上聞人張嘯林聘請武匯川為武術教師,送他一輛包車,一塊手牌,在張所管轄之青樓,均可免費自由出入,武匯川樂此不疲,酒食征逐夜夜不虛。又與 人合作投資股票失利,半生積蓄付諸東流。武匯川練推手喜發猛勁,失手將某資本家打傷。此人多次雇用打手伺機報復,均被武匯川擊敗。資本家遂駕汽車將武師伯 撞傷。武匯川在接二連三打擊之下,一病不起,患急性肝壞死逝世。僅享年四十又七。陳微明師伯嘆曰:「大師兄身如金剛,本當繼承楊公衣砵,發揚光大,不料中 途夭折,豈非天命?」景華師曰:「大師兄只知刻苦練拳,不知修身養性,可惜,可惜!」

 

6.田作霖

  田作霖,自幼師從張秀林學通臂拳,經張公舉薦,拜澄甫公研習太極,將兩門功夫融 會貫通,擅長於散打。在復興公園(解放前稱法國公園)假山前設拳場授徒數十年。余幼年時期,家父在某醫院任院長,聘請田師伯來院中授拳,為職工提供練武強 身之機會。田師伯以兩種拳術示範,多數職工不識太極拳之奧妙,均稱願學通臂。田師伯身法步法極快,站在一丈之外,倏忽之間便竄到眼前,將人騰空彈放而出。 因個別職工學習拳法之後相互毆鬥,田師伯合約期滿,家父決定不再續聘,十分可惜。

  解放之後,到公園練拳養生者多,習武者少。田師伯不善言詞,推手散打出手甚重,學生不易適應,門徒日漸稀少,貧病交迫而死。復興公園內之拳場,由其徒弟薛某繼承。薛某乃馬當路米舖伙計,頗有臂力,70餘歲時,仍可將100斤米袋輕輕提起上拋。

  70年代初,正當「文化大革命」後期階段,余在薛某拳場觀摩推手。薛某自稱丹田內勁充盈,令眾門徒用拳擊打其下腹部。如果門徒用力按其丹田,則 反被彈出。公園中遊客感到好奇,亦可上前一試。此時有一位30餘歲穿黃色軍服之壯漢,用拳抵住薛某丹田穴,薛某咬牙用勁,面色發白,卻無法將此人彈出。一 望可知,此人乃拳術家。余深恐薛某受傷,遂上前抱拳作揖打圓場道:「薛老師已年邁,請高抬貴手。」遂將壯漢請到一旁交談。壯漢自稱其職業為武裝警察,師從 普陀山某僧練少林拳多年。當時黨中央號召「深挖洞, 廣積糧」。普陀山亦挖防空洞。其師父可將雙手深深插入攪拌水泥石子之鉛桶內,徒手穿牆取磚易如反掌。如果與人交手,伸手即可穿胸洞肺。壯漢驚嘆師傅神力。 其師曰:「汝不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余年輕時,雲遊至上海,聞楊家太極拳之名,到田兆麟家登門請教。余一拳打去,如中敗絮,隨即被其往後反彈,向窗外騰 空飛出,余急以雙腿鉤住窗框,坐在窗沿上雙手合掌高呼:『阿彌陀佛!打得好,打得好!』遂從窗上跳下,叩了三個響頭,拜田兆麟為師兄。吾今日心血來潮,想 念田師兄。汝可前往上海拜見師伯,領教太極功夫。」余告知壯漢師伯已經作古。壯漢聞之悵然若失,告別而去。

 

7.崔立志


   崔立志,字毅士(1892--1970),河北任縣人。幼年師從鏢師劉瀛州習三皇炮捶,然後向郝為真之門徒、孫祿堂之師兄李香遠學武式開合太極小 架,1907年開始學習楊式大架太極拳,1909年正式拜澄甫公為師,成為人室弟子。1928到1936年,崔師伯隨澄甫公南下,授拳於寧、滬、杭、漢 口、廣州等地。楊公謝世之後,崔師伯自立門戶,1945年回北京,解放初創立「北京永年太極拳社」,並任北京市武協委員。其拳、劍、刀、槍、推手、大捋均 得楊師真傳,尤其擅長推手及楊式大槍。崔立志之拳式寬大舒展,渾厚莊重,氣勢騰然,合乎澄甫公之早年風格。推手之時,先吸氣蓄勁,在得機得勢之時,驟然發 勁,將對手騰空發出。崔師伯在上海永年拳社,曾經坐在凳子上與傅鐘文的徒弟推手,師伯突然發勁,將地板震裂,凳足下陷於地板中。傅鐘文面色陡變,但崔立志 是其師伯,不便發作。崔立志之孫崔仲三,自幼習武,秉承家學,多次獲北京市太極拳比賽冠軍。 ﹒

 

8.陳微明


  陳微明(1881─1958),湖北蘄水人,出生於書香門第,1901年與兄弟鄉試同科中舉,一門三魁。微明先生自幼體弱多病,於1915年拜孫祿堂為師,練形意、八卦,體魄由弱轉強。1917年,拜澄甫公為師,學習楊式拳、劍、刀、槍、推手、散手。

  1925年,在上梅武昌路創辦致柔拳社,推廣楊氏太極,滬上名人王一亭、聶雲台等均來就學,當年5月2日《申報》曾有詳細報道。由澄甫公口授,陳微明筆錄之《太極拳術》一書,採用澄甫公早年之拳照,於同年由中華書局出版,致柔拳社發行,為楊式太極重要參考資料。

  1929年,致柔拳社遷到西藏路寧波同鄉會底層。當時同鄉會四樓有少林武館,由徐文甫、陳鐸鳴二位任教授。徐文甫身材魁梧,能將百餘斤重之石擔 用足尖挑起,然後單手抓舉。陳鐸鳴乃南京路華德鐘表行經理,亦是身強力壯。徐文甫到致柔拳社挑戰。陳微明乃身材矮小之文弱書生。徐文甫使用少林鑽拉拳招 數,連進三步。陳微明以倒攆猴式化解,連退三步,然後右手粘住來拳,用野馬分鬃式將徐騰空發出,跌倒於丈外,徐文甫身穿中裝短褂,左胸月牙形表袋中的懷表 摔得粉碎。微明師伯將其扶起。徐文甫、陳鐸鳴即請求人社學太極拳。三個月後,兩人開始學習四正推手,陳微明只用擠式,屢次將兩人發出尋丈之外,撞在牆上。 於是兩人上樓摘下少林武館招牌,專心學習太極。

  有一次,徐文甫收賬回寧波,腰包中有數十枚銀元,在船上被人發現。兩名歹徒下船後尾隨徐文甫,走了十餘里路,來到一座木橋上。兩名歹徒見四周無 人,想乘機下手,徐文甫突然轉身蹬腳,一名歹徒落水,另一名歹徒持刀沖上前來,徐文甫一手採住歹徒持刀之右手,用了一招斜飛式,將此人打落水中。

  另一次,兩名強盜到華德表行搶劫。陳鐸鳴用採勁奪下歹徒手槍,將其押送老閘巡捕房,英國警官獎賞陳鐸鳴銀洋三百元。致柔拳社之甲種班,採用三年 學制。第一年學太極拳、定步推手、太極劍。第二年學太極長拳(即快架)、動步推手。第三年學大掘、散手、對劍、太極槍。此乃楊氏太極之系統訓練方法。致柔 拳社第一屆第一名畢業生趙敵七,基本功夫紮實,打遍上海日本柔道館未逢對手,後來被日本浪人暗殺。1951年,致柔拳社從寧波同鄉會撤退,遷至永嘉路陳 宅。除了《太極拳術》之外,陳師伯還編寫了《太極劍》 (1928年中華書局出版)、 《太極答問》 (1929年中華書局出版),1936年,他又編寫了《八卦掌擒拿圖》,陳師伯確實是一位文武兼備的優秀武術教師。其關門弟子林炳堯於前年逝世。歷史悠久 之致柔拳社,終於後繼乏人。
 

9.董英傑

  

  董英傑,河北任縣人,自幼聰穎而體弱。董家之世交劉瀛州先生,介紹董英傑拜李香遠先生為師,學習武式小架開合太極拳。李師使一中指以內勁微按肌 膚,令其痛入骨髓。董師伯刻苦用功,數年之後,基礎紮實,體魄魁梧,廣納四方豪傑,以武會友。慕楊氏太極之名,於1926年踵門跪求楊公澄甫收錄為徒。楊 公見其態度誠懇,憐其求藝苦衷,遂允其拜師入門,改習楊氏大師伯深得楊氏太極之精髓,輕靈沉著兼備,善用粘黏揉搓勁。推手之時,與人一搭手,對方即東倒西 歪立足不穩,師伯乘機發勁。

  因陳濟棠、李宗仁來函恭請,楊公於1933年率董英傑、楊守中等赴粵,任廣東省政府參事,教授公職人員練拳,董英傑擔任其主要助手與演練推手、 散手時之「相手」。1935年,楊公水腫病復發,回滬就醫,董英傑與師弟守中(楊公之長子振銘)共承衣砵,留粵傳授太極拳。日寇佔領廣州、香港時,董師伯 隱居澳門,不願同流合污。抗日戰爭勝利後,師伯前往泰國授拳。泰拳善用肘擊、膝打等各種毒招,令對手傷殘,乃舉世聞名之兇狠猛惡拳法。董師伯初至泰國之 時,泰拳名手上門比試者絡繹不絕,與董師伯交手,即被發出尋丈之外,無一幸倖免者。鬆柔和緩的太極拳,居然在尚武之鄉泰國站穩足跟,發揚光大,豈非武林奇 觀?1948年,英傑太極拳學院出版師伯所著《太極拳釋義》,包括董師伯本人之拳照,以及得白楊家之太極拳古典經論。董師伯之開山弟子為劉同祿,在滬著名 傳人為樂煥之、董世祚,海外傳人甚多,不及一一詳記。

 

10. 褚桂亭


   褚桂亭(1890─1977),字德新,河北任邱縣人。自幼習武,從程德錄、黃柏年、姜玉和習形意八卦,從郝恩光學三合刀,從李景林學武當對劍。 1929年,在杭州拜楊公澄甫為師,學習楊式大架太極拳及器械、推手。解放前曾任國民黨軍隊武術教官,解放後長期在上海授拳,於人民公園(即解放前之跑馬 廳)設立拳場。文化大革命後,在閔行區設場授拳,門徒眾多,其傳人為華春容。褚桂亭將太極、形意、八卦融為一體,與人比試時,善用連環手法。若對手化解其 第一招,則第二招隨後已到,若化解其第二招,則第三招已中其身,體現太極拳粘黏連隨之風格。

 

11.鄭曼青


  鄭曼青(1901─1975),名岳,別號玉井山人、曼髯,浙江永嘉人。擅長詩、書、醫、畫、拳,人稱「五絕」,深得博大精深中華傳統 文化之精髓,曾任上海暨南大學與美術專門學校教授,景華師曾向其學中國畫。因患肺結核病,參加葉大密主辦的武當太極拳社,與黃景華、濮冰如同學。

  1928年,楊公自寧來滬,經葉大密介紹,鄭曼青、黃景架,潛心修練,得其要旨。經澄甫公口授,董英傑筆錄,寫成《太極拳使用法》一書,闡述楊 氏太極拳理拳法,1931年由文光印務館出版。此書內容極其豐富,而文字稍嫌俚俗,受到葉大密批評,澄甫公命景華師往書舖收回餘書焚毀,故原始版本流傳不 廣。但楊守中與董英傑曾在香港、泰國將此書再版,在海外流傳。1983年夏,北京中國書店復制出版《中國傳統武術叢書》,將此書選人《太極拳選編》,於 1984年出版。此書披露澄甫公晚年之拳架以及散手對敵圖,田兆麟與董英傑對練之粘槍圖照,楊氏家藏秘傳之拳經拳譜,乃研習楊氏太極之重要參考資料。

  董華、濮冰如等均請澄甫公指點,濮冰如因其父濮秋丞社會地位甚高,澄甫公來滬又鼎力相助,故首先拜師入門。鄭曼青精於歧黃之術,太師母侯夫人患 病,服其所開中藥處方,霍然痊癒,澄甫公甚為感激。景華師練功刻苦,辦事謹慎,擔任守中師伯每日對練之「相手」,甚得楊公嘉許。故於﹒1930年之後相繼 拜師入門,成為楊公人室弟子。由澄甫公口授,曼青師伯與景華師筆錄,寫成《太極拳體用全書》,1933年由上海大東書局出版,除澄甫公本人之外,永嘉鄭曼 青與吳江黃景華均在書後版權頁署名(作者及校者)。

  1935年,澄甫公自粵返滬養病,考慮到鄭曼青與黃景華均為身材瘦小之書生,若無卓絕內功,難以在武林立足,遂手諭張欽霖大師兄回滬傳授內功心 法,茲後這兩位後期弟子功力大進。鄭曼青師伯與人比試時,善用太極長拳(即快拳)之滑步,上前貼身打短勁,雖然身材矮小,但發勁凌厲,仍可將人打傷。 1939年,鄭師伯至重慶任中央訓練團武術教師,1940年至1944年,任教育部編審委員,參與編寫《國術教材》。曼青師伯藝高膽壯,不但與各地武林名 手切磋武藝,而且敢於挑戰身高馬大的西洋拳擊手。鄭師伯曾迎戰英國軍艦水兵拳擊冠軍,一出手即將對方擊出丈外。另一次,在慶祝抗戰勝利大型招待會上,鄭師 伯公開邀請各國使領館武官比試,12名武官應聲下場。鄭師伯在傾刻之間戰勝其中6人,另外6名武官自動放棄比試。鄭師伯自此聞名遐邇。

   1950年,鄭曼青至台灣定居,將楊式拳架刪繁就簡,共47勢,沿用許宣平「三世七」歷史名稱,定名為鄭子簡易37式太極拳。在成功中學設立時中拳社, 入門弟子有樑棟材、葉秀挺、劉錫亨、黃性賢、陳志誠、宋志堅、羅邦楨等。1965年,鄭師伯遊歷歐美,傳播太極拳及經史書畫等中國傳統文化。1970年, 在紐約設環球拳社,傳授37式鄭子太極拳。晚年受聘於文化大學,回台灣教授《易經》。1956年,葉秀挺、黃性賢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授拳。1957年, 陳志誠在紐約設武館,擅長於散手。此後樑棟材在波士頓、羅邦楨在舊金山設館。1976年,劉錫亨在台北恢復時中拳社,退休後由徐憶中接任。宋志堅於 1978年開始募集基金,於1981年在台灣基隆成立中華太極館,自任董事長,由其弟子吳榮輝任館長,推廣64式簡易太極拳。由於鄭氏師生數十年鍥而不舍 的勤奮開拓,體用兼備之楊氏鬆柔拳法在海外廣為傳播。鄭氏不僅參與筆錄楊公《太極拳體用全書》,又自撰《鄭子太極拳十三篇》、《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英 文版《太極拳》。鄭師伯文武兼修,乃楊公後期弟子中之佼佼者也。

  楊氏第四代傳人,尚有王旭東、閻月川(仲魁)、徐岱山、尤志學、汪永泉等,未隨澄甫公來滬,故本文略而不述。茲將楊氏在上海之第五代傳人稍作介紹。

 

12.葉大密


   葉大密(1888-1973),號柔克齋主,浙江文成人。1917年在杭州拜田兆麟為師,學楊式太極拳,乃田師伯開門弟子,1926年在上海倡辦「武當 太極拳社」,傳授拳、劍、推手。鄭曼青、黃景華、濮冰如在列入澄甫公門牆之前,均在葉大密拳社研習。葉大密傳授之楊式大架,包含健侯師祖中架子部分內容, 人稱「葉家拳」。

  葉大密除太極拳之外,擅長婆羅門導引和推拿醫術。解放後在復興公園設場授拳,在黃浦區推拿門診部行醫。葉大密聰明好學而有急智。澄甫公教授人室 弟子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手法,往往親身示範。每逢葉大密進門,澄甫公立即拂袖收勢,端坐不動。待葉走後,澄甫公曰:「此人聰明。汝輩愚鈍,吾再三示範, 尚未弄明白。若此人旁觀片刻,立即領悟,牢記在心。」

  解放前,葉大密在武館授拳,有一名身材魁梧、手持三枚鐵彈之黑道人物上門挑舋,要求比試。葉心中思忖,此等人物惹不起,不論輸贏,均對拳社不 利。於是對此人說道:「吾今日有事,明日再向足下請教。」遂出門雇黃包車沿霞飛路(現稱淮海路)直奔杜美路(現稱東湖路)。流氓立即跳上另一輛黃包車,緊 緊尾隨不捨。葉大密囑車夫把車拉進杜公館。流氓抬頭一望,此乃祖師爺杜月笙宅邸,豈敢造次?從此銷聲匿跡,不敢前來比試。葉大密晚期弟子金仁霖研究拳經頗 有心得;蔡松芳深得楊式太極鬆柔中定要旨,推手造詣甚高,人若擊之,必反彈跌出,現在廣東佛山授拳。

  

12.張玉

  張玉是武匯川師伯之大弟子,武功人品均優。武師伯47歲逝世,遺下孤兒寡孀,無依無靠。張玉將每月授拳所得之酬金交付師母,撫育師弟,直至其成 家立業。景華師敬重其人品,與其交往,切磋拳藝。張玉之拳架乃武匯川所傳之「三世七」,由澄甫公老架演化而成,鬆沉中定,渾厚大方,在每個拳勢定式之前, 必以內勁鼓盪,氣勢騰然。

  張玉擅長推手,發長勁可將人擊出丈外,發短勁則內臟震動。解放前,張玉即在復興公園(當時稱法國公園)授拳,有外地拳師前來挑舋,俗稱「踢場 子」。張玉將其邀往家中,關門比試。此人以直拳猛擊張玉胸部,張玉即用搬攔錘接勁化打,發短勁回擊對方胸部,此人立即口吐鮮血,跪地不起。張玉給予盤纏, 囑此人回鄉調理。

  解放初期,仍有人來踢場子。第一日,一名青年到復興公園拳場與張玉試手,突發冷勁,張玉接勁將其彈出。第二日,另一名青年上場挑舋,亦被張玉打 跑。張玉深諸江湖之道,囑一門徒尾隨其後,調查其背景。徒弟歸來匯報,此人到嵩山路淮海公園,向其師父哭訴。張玉得知此位師父乃褚桂亭門徒,遂立即通報其 師尊。第三日,該拳師至復興公園張玉拳場尋仇,不料褚桂亭突然從竹亭內走出,喝道:「徒兒休得無禮!吾等均為楊門弟子,豈可同室操戈?」張玉一位門生出面 打圓場,請雙方到復興公園後門潔而精川菜館聚餐,化解彼此恩怨。

  張玉之傳人名王仲良,因膽囊手術醫療事故死亡,十分可惜。武師伯之另一位傳人吳雲倬,長期在中山公園(解放前稱兆豐公園)授拳,其傳人姚少平亦善發短勁。武師伯之胞侄武貴卿在襄陽公園(解放前稱杜美公園)授拳,乃「半途出家」,功力不及張玉、吳雲倬兩位師兄。

 

13.樂煥之

樂煥之  


  樂煥之是董英傑師伯在滬弟子,深得楊家鬆柔拳法精髓,曾在中法學校(現為黃浦區光明中學)擔任國文教員。滿族武術家佟忠義 (1879─1963)擅長於六合拳、摔跤與正骨傷科醫術,曾經戰勝日本柔道高手,在上海開設忠義拳術社,頗有聲譽。中法學校聘請佟忠義擔任校醫,為本校 運動員療傷。樂煥之與佟忠義在中法學校共事多年,經同僚慫恿,友好切磋拳藝。佟忠義上前拉住樂煥之臂膀,欲用摔法。不料樂煥之柔若無骨,轉腰一化,佟忠義 反而失勢跪倒。樂煥之急忙將佟扶起,兩人友好如初。佟氏回拳社,即告誡徒眾:太極拳借勁柔化,奧妙之極,此後遇到太極門行家,切不可輕易出手!

 

12.董世祚

  董師伯另一位弟子董世祚,原為法商電力公司工程師,亦擅長推手、散手,經常以武會友,與各門派武師比試,未嘗失手。聞心意拳家羅嵩高(應為盧嵩高)大名,遂登門請教。羅之身手冷快絕倫,董世祚一搭手即被擊出,方知中華武術深奧無窮。

 [董斌]  

  另一位傳人董斌,已80餘歲,至今仍在人民廣場上海市圖書館後側授拳。

13.傅鍾文


  傅鐘文乃澄甫公之遠戚。健侯師祖之長子兆熊,字少侯,號夢祥;次子兆元早亡;三子兆清字澄甫。兆元之女楊聰,配趙樹堂,生子名趙斌,女兒名趙桂珍。傅鐘文乃趙桂珍之夫婿,楊兆元之外孫女婿,澄甫公之侄外孫女婿也。

  傅鐘文、傅聲遠、傅清泉編著之《嫡傳楊式太極拳教練法》第4頁12行,提及傅鐘文與楊公之「侄外甥女結親」。「外甥」與「外孫」,音同字不同, 僅一字之差,傅鐘文即由第五代升至第四代,與其堂舅楊振銘同輩矣!此系筆誤抑或排版錯誤?非也!書前之圖照第6頁,第二張照片之下注明:「傅聲遠與師叔崔 毅士先師及師叔牛春明先師合影。」按照《太極學報》第19期於志釣教授文章,傅鐘文生於1908年。傅氏三代所編《嫡傳練法》一書,第4張圖照下注明:傅 鐘文出生於1903年。牛春明師伯1901年遇健侯師祖,於1902年拜澄甫公為師。崔毅士師伯1907年至楊家學拳,於1909年拜澄甫公為師。即使傅 仲文確實生於1903年,怎有可能成為牛、崔二位師伯之師兄?試問:他在何年何月拜師?

  當年傅鐘文在盛和花號當伙計,每周六到楊家住一宿,星期天整日練拳。永年家鄉風俗稱外公為姥爺,澄甫公排行第三,故傅鐘文稱澄甫公為三姥爺,稱 楊振銘為大舅,楊振基為二舅,稱澄甫公之弟子為師伯、師叔。當時在楊家學拳之人極多,澄甫公空閒之時,偶而親自指點,一般即向眾位師伯、師叔請教。此乃傅 鐘文在楊氏太極門中之真實地位也。傅氏子孫忽然將其抬高至牛春明、崔毅士之上,成為第四代掌門大師兄,豈非自欺欺人?!

  如果摒棄此等畫蛇添足之舉動,傅鐘文確實有其貢獻。一是為堂舅楊振基、楊振鐸介紹工作,使其生活安定。二是在上海長期免費授拳,推廣外形比較合 乎規矩之楊式拳架。如能根據事實稍作更正,則《嫡傳教練法》仍不失為一本可用之啟蒙讀物,社會公眾對傅氏三代亦必定更為尊重。建議將此書圖照14頁之「推 手發勁」照片刪去。楊氏太極不論發長勁或短勁,均不可能出現發勁者後足跟離地之奇怪姿勢!刊登如此離譜之拳照,實在有損於楊氏太極之清譽。

  

14.顧留馨

  顧留馨,1908年生,上海市人,1925年在上海南洋高級商校畢業,考入文治大學。1926年從劉震南學六合拳,1927年人陳微明致柔拳 社,然後參加匯川太極拳社學楊式太極拳,兩次學拳均不滿一年,養生拳架尚未練順,更談不上任何太極功夫。顧氏於1934年人共青團,不久又加人中國共產 黨。因其對革命有功,解放後曾任黃浦區區長,1950年任上海市武術協會主席,後來又主持市體育宮工作,成為上海武術界最高領導人(當時楊門第四代傳人張 欽霖已人山修道,武匯川因病早逝,董英傑、楊守中、鄭曼青在海外,牛春明在杭州、李雅軒在四川),地位崇高,極受尊敬。

  上海地靈人傑,為楊門傳人最為集中之處。外灘公園有田兆麟,復興公園有田作霖、葉大密、張玉、華春容(此人後來轉至衡山公園設場),褚桂亭在人 民公園,吳雲倬在中山公園,武貴卿在襄陽公園,陳微明在寧波同鄉會,傅鐘文、傅鐘元在南京路仙樂書場門外路邊空地設場授拳。此外尚有不擔任拳教師之黃景 華、濮冰如。上海具有如此豐厚之楊氏太極拳第四、第五代人才資源,若顧氏不負黨與人民重托,加以精心呵護,妥善管理,則發揚中華武術精華大有希望。可惜事 態之發展並非如此。顧氏本身並非武師,卻以武壇盟主自居,說一不二。顧留馨組織各路拳師參加學習,首先關注田兆麟。因其繼承健侯、少侯、澄甫三位宗師之 大、中、小拳架及推手、散手、器械技藝,集楊家功夫之大成,故請其獻寶,揭示楊家秘傳真功。田兆麟功夫乃數十年挨打、苦練而成,豈肯無緣無故輕易泄漏?於 是他摸摸光頭裝糊塗,推托道:「吾年紀大了,都不記得了。」田作霖、陳微明只知練拳必須有真功夫,不知一切均須服從黨的領導,見顧氏毫無功夫,自然心中不 服。

  1950年,上海武術界在陝西南路體育館舉辦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義演,吾亦買票前往觀摩。田兆麟表演推手,揮手即將對方彈放而出。某少林拳師 不服,入場向田兆麟挑戰。田兆麟樂不可支,一摸光頭,就想動手施展當年在杭州打群架之身手。佟忠義一看光景不對,立即下場向兩邊作揖相勸,並且與孫女表演 一套拐子進劍,作為打圓場。顧氏深知功力深厚之第四代楊門前輩無法駕馭,一方面鼓吹陳王廷造拳謬論,褒陳而貶楊。另一方面,將傅鐘文升格為楊式太極拳「代 表人物」,借助各種傳媒大樹特樹,並且故意冷落田兆麟、田作霖、陳微明等資深前輩,聘請傅鐘文在體育宮教楊式拳架,聘請張玉在武協教楊式推手。陳微明因愛 徒趙敵七被人暗殺、獨子陳邦武英年早逝,心灰意冷,吃素念佛,又遭唐豪、顧留馨批判,憤鬱而終。田作霖晚年貧病交迫,喪葬費由復興公園武術組長張玉出面募 集。田兆麟空有一身功夫,甚至不能在體育宮謀一個教練職位,只能以民間藝人身份,在公園設場授拳,無固定工資收入,有時不免借酒消愁。某弟子送兩瓶高濃度 白酒,與田師伯共飲。弟子走後,田師伯舉杯獨酌,將所剩之白酒飲完。翌晨,家屬呼喚田師伯起床,始發覺其酒精中毒身亡。此後學習楊式太極拳者日漸增多,不 過是徒有其表之柔軟晨操而已。欲覓「哼哈二氣」、 「出手見紅」、 「四兩撥千斤」之楊氏太極真功夫,可謂難上加難。傳聞四川李師伯、杭州牛師伯以及海外董、楊、鄭師伯一脈真傳尚存,吾輩當焚香祝禱,望其發揚光大,保存楊 門武技之精粹!

-----------------------------------

資料來源:http://qttjw.com/show_hdr.php?xname=CQ0FF01&dname=RE0HF01&xpos=20

http://home.pchome.com.tw/sport/teacher_lee/history/h0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nlypow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