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耍拳論〉 和兆元傳;和慶喜整理
太極拳用功之為「耍拳」,此是吾和氏太極拳獨特之處。它的取法是根據老莊自然之道,《易》學陰陽之理及以弱勝強、無為之為之論。以柔中求剛為目的,以輕靈自然為原則,以中正平圓為用功方法,此三者為和氏「耍拳」之準則。
此拳由起步學習,至精、氣、神一元化,始終要求自然、鬆柔、輕靈,像頑童玩耍那樣隨便。不要用意使氣,更不可顯示發勁。如能由幼童學起,一生不間斷的用功,即到年高百歲,仍可保持亦能達到幼童般的體質。因此,按和氏太極拳耍拳準則用功者,可獲返老還童的功效。
和氏「耍拳」之用功準則,可使任督二脈暢通,丹田勁隨姿勢運轉均運行。所謂勁由脊發,呂(膂)力無限,是奠定內勁之基礎,惟以此準則用功始有此碩果。
資料來源:和有祿(2005):《和式太極拳譜》P.254。台北:大展。初版。
二、〈耍拳解〉 和慶喜
柔中求剛,「柔」者何也?柔,鬆柔、純柔、鬆關節、柔經絡。初習者要明鬆柔之含義,身體須開展放大,不放大達不到柔的目的。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是 功成後的自然表現,非勉強可為之,極柔必至充剛的自然辯證結果。若初習者即求柔中之剛,則是錯誤的。須知柔不及則剛不至也。勉強得來之剛,不外後天之力。 此「剛」不過是枯槁之脆硬,一折即斷,非真剛也。
「輕靈自然」者何?輕,極輕。極輕則壞靈,用氣則滯。學者用功,身法運轉要像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在空中迎風飄蕩那麼輕靈自然。此喻甚當,應切切深思。
何為「中正平圓」?即在用功時的身法要像太極圖中的子午線那樣垂直中正.上自百會,下至會陰,形成一條直線。運動時,以手平衡姿勢運轉,前後左右皆以中心線為界,步以走圓,身以行圓。總而言之,一舉一動,皆以圓為宗,此應由淺入深,不能急於求成。
何為「懂勁」?指在用功中要遵循太極拳之自然規律。一勢一勁,認真運動,到時能逐漸感覺到由丹田發出的勁。氣、力、勁本是一體的,而在拳藝的理 論實踐中卻有分別之論,叟氣是先天自然之氣,力是後天人為之力。後天人為之用力,常非用先天自然之氣。而太極拳在姿勢變化運轉中,則以氣與力相配合,每勢 完成時要有氣沉丹田之感覺。由姿勢轉化,由丹田發出的為勁。所謂懂勁者,即要由丹田發出轉化的勁。
何謂「周身相隨」?是在耍拳時,要以理論結合實踐。首先行動於腰,以腰帶動肢體,基礎在步,活動於襠;身體平衡運轉於手;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沉肘鬆肩,鬆胯鬆膝。如此,即形成周身相隨運動,方可達內勁、走勁的目的。
拳諺曰:「入門引路須口授。」此言是說,理論固然可以在文字中學得,但書本畢竟不能代替實踐。理論是從實踐中得來的,因此,入門學習時,老師的 言傳身教尤為重要。如某此技巧要領,用筆是無法表達清楚的,文詞一大堆,也不一定能說得清楚透徹。然而在言傳身教中,結合實踐只用三言兩語即可讓人理解。 古人講「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真傳」是直接傳,以身作則。「假傳」也並非是說假話,而是盡作比喻,是間接的借指,只怕學者不明白,說過來說過去說 了很多,然而還是讓人難人明白。總之,身傳口授是入門之徑。
資料來源:和有祿(2005):《和氏太極拳譜》,p.255~256。台北:大展。初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