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此譜大致成形于清末,因係手抄本,很難判斷確切的著述時間。此譜圖文並茂,語出中的,是不可多得的武術典籍,今錄入中有個别錯别字,識者見諒,登出此文旨在给武術愛好者指出一休捷徑。
勵學篇
兵法云,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地利,各有變數,非人力可安排,唯人和可拘。
大凡臨敵相持,瞬息萬變,無使須臾懈怠,一要膽氣高,二要學業精,三要臨事應變,無使固守陳法,武學源遠,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若初學之士,必擇良師, 朝夕觀摩,一效其形,潺潺若流水行雲。二狀其神,凛凛有臨陣破軍之風。三觀其勢,往来反復,縱橫變化之方,加以不輟時日,須知棄日如年,鼓之以吐納引導之 術,至使沉勁入骨,通會之際,又能以百獸爭之形態,雷電奔湧之精氣,通達物理,申之以變幻,不主故常,自然力由心出,學無不達。
釋桩篇
武學之道,一為動,一為靜。動如脫兔,靜若處子;勁如鐵,軟如绵,非 前賢妄語;圓入規,方中距,斯道可依。吐納引導,明七經八脈之理,接山路海岳之氣。今以八式之功法,皆源于自然,所以能盡百物之情態,與天地造化相肖,嘯 傲之中,此不傳之妙耳。窺其端倪者,必能纳天地之正氣,集萬籟于胸中,一動則無不動,精神氣脈一一貫通,皆須以意為之。射石没羽,次日不及,意之所至,莫 可名狀,非人力强求者。空際打物,信之非期世之談也。此中消息,非學者自悟其門,莫可辨于世人語焉。
示形篇
蓋我門拳法肇于自然,取諸萬端,乃成八法,以八象立形,存乎八卦之理數。八法者,搠、捋、 擠、按、採、捌、肘、靠之謂也。八象者,……之屬也,八象具備。乃能說法,初入形勢,但求正則,一正手足,二應形似,三加之風神,惟求華健,即若生澀,不 可計數。吐呐導引,務令氣脈雙暢。氣脈通則神明達,往復之間,存乎精熟,曉之以變化之方,事已半矣。此拳法總竟,非因因相傳,不得其真要,縱與眾語,難知 其精要也。然拳術中又分長短箴言者,謂之長不及霎,牵制之稱也;短不及力,力所不達,此術業另忌,可不慎歟?又有盈虛之法,楷以為内貴盈外示虛,又有起伏 之變,謂之起不妄起,伏不妄伏,此武學之金針,度人之真言,學者不可不知,信以為實也。如此了了。
辨武篇
武者,何也?無他,概言之:取也,上取于國,中取于城,下取于人。武有三品,上為之謀,中 為之義,下義之力。三品之内,又各以成法。倘與人對持,示之以勇,施之以力,此中小道,非親躬不可得之。兵佣相接,未有連绵不绝者,一觸即發,一而再,再 而三。如此往來,各憑機巧。身手之中,上在于斬磔之間;在乎中,搬攔之内;存乎下,鈎裹之用也。縱橫之法,須功多,輒入妙境。信以可珍,此古道以然。
釋兵篇
兵者奪也,奪其心,奪其智,奪其意,倘以弩力角逐,终非法門。其若何,勢也,李廣在陰山平,武穆在黄龍安。此勢之極也,可謂之攝。市井有攝神法者,當以此推之。何以能之?精其志,勵其行,堅其心,一朝功成,中流擊楫,其威自顯于當世。
論意篇
昔董公雲盤游歷,將為大能,日遇武者,問:「焉敢比试否?」不答。董公拳至,無不力達千 斤。然老者飄乎左右,未能及也,問:「焉不敢戰乎?」笑!再試,未有及者,董公愧之。問:「何以勝之?」答:「勇也!」問:「我以倍之勇而戰,何以敗 之?」答:「燥也?」問:「何以能靜?」答:「知也。」問:「何以知也?」答:「君不聞知己知彼之謂乎?」董公稱諾。請示以法術,答之為善。「我師以六十 四卦神術,你可視之。」董公欣喜:「正我之求也。」及靈潭。爾候之。言罷。武者即去。久不見回,乃見林壑悠美,鹰飛雀戲,穿梭往復。地平林密,令人心悅欲 舞,揮連拳腳,林風相和,葉起枝折。及晚,武者歸:「今師在,焉不拜。」董公愕然。「無視鹰飛鷂起乎?」及悟,重禮相之。積思沉慮,三載不返。後武者示之 以八卦之術,縱橫牵掣之法,喜甚,及醒,南山一夢耳。
述機篇
拳雖有形,貴在變通,不主固常。倘與人相持,各憑資質,機巧玄妙。 雖形取于目,惟不可以目求,為目有達于腦,腦在于手,為時所滯。然不為目求,非閉目塞聽,蓋目力有限也。大凡舉手投足,必歷先兆,拳分虛實,若以目測之, 必如花亂飛,應接不暇,先亂心神,亦若何?直覺也。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已先動,不著不架,若虎狼之搏扑。如秋鹰之疾捉,即若空,則驚其神,即若實,則 如海嘯山崩,若不達,亦遏其心智。亂其方寸,恍恍如驚弓之鳥,任由布置。此打彼未發之時也。倘使拳来拳往,不如早抽身出圍。再思定奪。此中真意,須心悟 之,離此道,難得其門。今述其玄微。非通達之士莫與。故拳無上下,人有强弱,沉迷于股肱之間者,终徒費時日焉。
易髓篇
大凡力長一尺,勁長一寸,吾未聞棄力而從勁者也。輕重出入,妙在應手,左為外,右為内,递 相引帶,起伏轉運,吐納導引,需内盈外虛。拳不可長,長則滯力,亦不可短,短則失力。務使精神凝聚,復腕内斂,股肱外拓,氣若游絲,盤恒繚繞,往來如梭。 鋼不失遒,柔不矜斂,或如潜龍入水。或如鸞鳴沖宵,力因勢發,缓前疾後,當令尺寸有餘而無凝滯。不發不引,亦發亦引,妙契自然,引以為柔,發之為剛;縱橫 牵掣,習以為常,俯仰出于天真。今粗舉綱要,以正法度。名為易髓,實引路金針也。
辨穴篇
昔日,吾嘗以經脈之術求見與上陽, 告之:「我亦非其善者,僅有五字相參,汝可知否?」
答:「但能聞其詳。」
日:「有言打字其旨,君知乎?」
答:「在乎天庭之謂乎?」
「然君可聞點穴之稱乎?」
答:「是意在天突否?」
「然君可明拿之所謂乎?」
答:「是指曲池之類乎?」
「然君知扣之意乎?」
答:「在于涌泉之謂乎?」
「然君亦聞錯之謂乎?」
答:「大凡在骨骼相接處施之。」
「然君可知氣血變幻乎?」
答:「是朝在印堂,午在臆,晚在臍下乎?」
然如此但能明其意,即若晨,耳目懵董,在乎午,氣血上行,在乎晚,谷氣下沉,今示大要,爾可記之,朝夕玩之,其中三昧,會之于心,自得其妙。余稱諾而退。
培元論
力生于氣,氣竭而力散,勁隨力,出入在意,意動而勁長,皆賴于先天之元,此周天之數也。故三 百而生,三百而消,譬心為君,腎為臣,心靜而腎動,君亂閱臣無從。背為乾,腹為坤,腎為日月之府,相顧丹田地府。地府者,陰陽合力之源也。通達三關之妙, 出入神仙之方也。津生液,液生精,精聚則神安。故心靜而意萌,意不妄動,動則勁發,則無堅不摧,無往不克。今混元功者,蓋守先天正氣于懷抱,運周天之法 門,吐納調匀,收視反聽,舌抵而生津,啖之而液聚,腎水凝而生精,精固則元培。纳之地府,發之如雷鳴。但會要義,日久功成。
跋
夫萬端肇于一,故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輪回往復,兩儀克生,出入形勢。(缺)武 技以極盡變化之形,盡收詭譎雲奇之能。自古泊今,成其大器者,莫不盡覽古今。俯仰變化之妙,支脈源流,氣象萬千者,形勢一也。故勢不可止,勢去不可遏。順 勢應人,拳法之妙道也。
吾道賢哲,上承八卦之理,源出河洛之風,開宗明義,故謂之八卦拳。皆從之抱朴之勢,取諸八象而立形,内外盈虛,無不 依八卦之理數。頂天尾地,雲耱雙掌,足踏七星之玄奥,递相映帶,分違剛柔,明物達理,因勢生形,勢圓而勁存,勢背而險生,皆源于定數,(缺)行意無不使流 暢,發拳必使其剛猛。通達神清氣閑之意,莫出言表。故吾輩術业即存,雖玄妙之末端,然必達乎道,通混元之理。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 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從一而始,從一而终。昔董公海川,將為大能,雲盤游歷,得陰陽變化之術,深研變化莫測之理,日久而功成,而卓立天下……
術分内外,宜使左右顧盼,欲左必右,往復如是。意在丹田,吐納引導,縱橫起伏,無使氣血上浮。拳分疾缓兩勢,各得陰陽。疾者,出于搬攔之間 矣;缓者,引領之所屬也。逮乎國朝以降,唯董公海川得之。傍通百家,博究物理,鎔鑄于胸,發必達周身之力,收則如绵軟如麻,然唯不可心力懈怠。拳不虛發, 發必有由。起如鸞鳳之鳴舞。落如蒼龍之盤弘。繹络盤桓,務在盈實。若氣之所阻,充劣力千斤,终非吾道中人。拳之氣脈,動之在手,用之在腹,乍明還晦,若行 還藏,趨時就勢,牵掣盤纡,窮變化于鋒芒。非夫心銳手敏,難以兼通,達乎道,明乎理,七寶同臻,萬古垂青。
故吾輩欲入堂奥,必先演習八卦,通曉太極之理。若非專注一端,窮思極慮,以究其堅,终難扛鼎,恐後學不記,故略述之。
同治十五年仲春 壽朋
留言列表